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文化修养
——著名学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向峰访谈录

2017-12-28李增福牛泽群

共产党员(辽宁) 2017年2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本刊记者 李增福 牛泽群

人物简介:王向峰,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先后被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教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诗词学会副会长。著有学术专著《艺术的审美特性》 《中国美学论稿》 《〈手稿〉的美学解读》等几十种,有11卷本《向峰文集》出版。其专著《〈手稿〉的美学解读》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另有专著、论文获国家教委、人民日报、辽宁省文学与社会科学专业奖项二十余次,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哲学与社会科学成就奖。

文化自信与文化修养
——著名学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向峰访谈录

◎文/本刊记者 李增福 牛泽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此,辽宁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王向峰教授感触很深,备感振奋。“我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从国学典籍中得到了很多滋养。即使当时背诵的那些东西并不完全懂,可是我后来上大学中文系时,用新思想、新方法一引发,便成了极其有价值的东西,不仅对专业的兴趣浓了、基础厚了,后来搞起教学和研究,也比一般同行多有依托。”他与记者的谈话,就围绕着领导干部带头加强文化修养、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题展开。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新的时代课题,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成就灿若繁星。我们应如何理解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王向峰: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文化自信的“文化”,绝不只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水平”的“文化”,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学识和思想,而是广义的“大文化”,比如理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同时也包括物质文化,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的历史非常长,一般我们都是说五千年,往前当然还可以追溯。就我们的古代文化来说,我们不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可以傲视全球。在物质文化方面,地上的如汉唐遗迹、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地下的如秦始皇陵、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藏品是多么丰富,创造力是多么空前!在精神文化方面,从商周、先秦到两汉、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其间所创造的文学艺术也好,科学技术也好,或者是政治理论、哲学方面也好,在其他国家很难找到。正如今年11月8日,习近平同志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说的那样,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

这些精神文化的积累,侧重在文学、艺术、理论、思想等方面。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关系到中国的法律。我在文章里说,现在各个国家都在实践“疑罪从无”,其实这个原则在中国古代法律中早就确立了。近年来,我们对这种思想和原则进行了恢复,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再说制度方面,中国建立社会治理制度的历史非常非常长。如先秦时代,讲究“礼乐”和“恩威”。“恩”就是道德,“威”就是法律。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度文化方面也非常有基础。所以总书记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源泉。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着养分。我们之所以不能抛弃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制度、思想、治国方略等,有不少是从传统文化中总结出来的。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都曾提到民族自信心。他说,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会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这个文化自信,不是我们没有文化的基础却要凭空建立的,而是有这个基础,并且已经在这个基础上生存了很多年,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

我认为,文化自信这个概念,是在科学总结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和精准分析现在世界格局中的文化状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展开了与西方囯家的全面交往,其中的人员交往和文化交往尤多。我们的确从交往中发现我们在现代文化、科技、管理等方面有很多落后于西方的地方,从对比的差距中学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在文化思想上,一些人滋生了以西方为现代发展正宗的错误观念,对中国不论是道路上的何去何从、理论上的思想遵循、社会制度的坚持,明里暗里都有背中向西的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于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作用的态度上。在上述几方面的问题里,都有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的认同与否的问题。如果用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来裁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及其实践体现,在总体上必然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不仅是他们少数人失去了社会主义的文化的自信,也会影响到更多人的文化自信。

假如没有文化自信,我们的国家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西方有什么做法,我们就把它照抄过来?西方有些东西固然有先进之处,但是其思想、制度是建立在自身长期发展历程当中的,全盘照搬到别的国家,实践证明是不行的。比如,西方总想把它们的“民主”输出到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现在闹得无法收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有迹可循的,不可能把“西方民主”往那一放,那里立马就“民主”了。再比如,我们现在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假如我们照抄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放弃或削弱党的领导,那么,不仅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的目标无从谈起,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人民更无法集中意志,全心全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是具有丰富文化宝藏的囯家,有任何国家也无与伦比的文化典籍,有数不尽的文化珍品,有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这些都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命脉。面对我们民族的伟大崛起和举世瞩目的现实成就,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也在随之而繁荣发展,对此我们怎能不充满文化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提倡文化自信,首先要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根基,然后最迫切的是坚信我们现在的制度文化,这样才能在丰厚文化的滋养下,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断地向前发展,创造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辉煌。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了新时代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针。我们应如何做好继承和传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

王向峰:现在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也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待古代文化还是要有分析。这是因为,古代文化毕竟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当中创造出来的,和今天肯定有时代的差别。比如,我们现在讲“二十四孝”、讲《弟子规》,有的教育机构仍在要求小学生全篇背诵,但是那里边的一些要求,和今天是有距离的,不能把它一窝端地拿过来。比如说“郭巨埋儿”,我们固然应该提倡孝道,但是为了母亲就一定要把孩子埋掉吗?很显然这是非常极端的。再如《弟子规》里边提到“父母责,须顺承”,要求儿女无条件地听从父母,这也是不对的。我们把古代的思想、观点教给孩子之前,首先要有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照单全收。

文化是有传统的,一个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和它的文化传统提供到什么程度有直接关系。一个传统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肯定不能一下子建立起非常先进的制度。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一般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遇到一个什么是传统的问题。我认为,只有适应历史进步发展,在今天也有现实继承意义的,才能称之为“传统”。传统与历史遗留是不同的,传统是活体,是能够被现代的人们所接受,并在它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发展创造的。有的风俗、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过时了,就自然消亡了。就像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缠足,根本就不是传统。最早中国人是不缠足的,到民国时期缠足被废除,放到今天根本就不可想象,谁还会摧残自己的身体去缠足?

在另一个方面,我们的文化里也有那种虽然曾遭到一些非议,然而一直传承至今的东西,正因为它就是传统。比如子女要赡养老人,这个孝只要不是到愚孝的程度,它就是传统。在上世纪60年代,学术界曾就“道德有没有继承性”这个问题争论了好长时间。有人主张没有继承性,有人主张道德可以有抽象继承,比如我们可以继承“忠”这个概念,但要将“忠”的对象换成忠于党、忠于人民。总之,“忠”作为人的诚挚德品质的体现,是应该保持和提倡的。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宁死不投降的浩然正气,不知鼓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总之,什么东西是传统的,什么东西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自然消亡,必须加以分析。

我们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传统不是特别重视。在1956年,毛主席看了昆曲剧目《十五贯》,大加赞赏,连带着昆曲这个剧种都被肯定了、传扬了,一个剧目救了一个剧种。我们不妨试想,别的剧种里边是不是也有很多好的剧目呢?但当时就很少有人主动地把某一剧种里的好东西给推举出来。

回过头来看现在,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陕西有一个小剧种叫“华阴老腔”,长期以来只是一个村子里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当地政府觉得这个剧种很有价值,就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主动往上推,到现在越唱越火,不仅举国皆知,还走出了国门。再比如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节目里展示的湛江人龙舞,“龙”全部由人搭肩组成,非常精彩。这种形式在别的地方是没有的,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自己就主动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到中央台来了。这是讲表演的节目,还有民俗、手艺等,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绝活。有有的传统文化再不去发掘,可能就要失传了。我觉得在继承传统方面,各个领域的从业者以及地方领导、部门领导,应该主动地去继承传统、发扬传统,这样才能群策群力地把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出来,发扬光大。

另外在对待文化典籍的继承发扬上,不能只有一个上行下效的模式。比如说,中央台推出个中国诗词大会,各个地方台也原封不动地填空或选ABC,就不能现场出题作诗,搞得更高级一点吗?我们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渗透到各种文化之中去,每个时代都有深厚的诗歌创作成果。这些年,我一直在进行格律诗的创作,而且也倡导自己的学生去学写古体诗词。我始终认为,如果我们只能读诗、背诗而不能写诗,就不能算是真正地传扬了诗歌的传统文化。必须以创生的方式去继承传统文化,使之转化成为传统文化的生命流延,否则何以见出是文化复兴?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各级领导干部在执政实践中,应如何带头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向峰:研究历史不难发现,古代的公务人员,也就是官吏,俸禄都不高。比如清代的于成龙,因为俸禄低,出外做官20余年都没带家眷。从广西调任四川时,他身无积蓄难以成行,一位盲人主动与他结伴而行,一路靠盲人卜卦挣得旅费;从湖广调往福建时,于成龙买了几担萝卜作为一路上的口粮。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固然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但清廉的官员还是占大多数的。这是因为,他们都有相当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圣贤之书作为行为准则。那个时候没有“为人民服务”这个概念,但是关心民众疾苦这个特点,在很多官吏身上,尤其是那些被我们更多看作是诗人或者作家的官吏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如白居易、柳宗元、苏轼等人,都曾节衣缩食,从自己的薪俸里边拿出一些钱做公益事业。

当年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东西,那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基,没有民族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修养?没有根基的东西愈高就愈易塌台。

我曾经设想过,在干部教育和培训上设置的科目,除了党史、党建、党的政策、党员修养、党的领导人的讲话等,还应该有对《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的学习。如果党员干部能够掌握这些经典文化的精要,再加上有建立在此等传统文化基础上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思想底蕴就会充足得多。

现在一些五六十岁的领导干部,在文化修养上存在断档。先秦诸子讲的一些东西,实在是太深刻了,一句话就能决定你的人生。比如周易里的乾卦,告诉你对待革命事业,要像早晨升起的太阳一样,“乾乾”,要上进,建功立业;晚上反省一下自己,“夕惕”,这天我做的事、说的话对不对;这样的话,即使你今天做错了,明天你就不会去做了,这样就会“厉无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传统文化修养,一方面可以从组织上作些安排,另外自身也要有主动性、自觉性,主动去读古代经典。这样的话,虽然不一定能像周易乾卦所说的那样“云行雨施”,但至少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过去在延安时期和解放初期,中央曾经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必读几本马列主义的书籍,如《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等,还采取了一些辅导措施。那么现在,对传统文化典籍,特别是总书记点的几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也有必要组织辅导或者号召自学,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求,就像毛主席让许世友读《红楼梦》那样。读这几本书的过程,就是加深文化修养、提高思想修养、提高哲学思辨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话,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干部队伍在思想修养方面一定能有很大提高。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努力创造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王向峰:我们不仅拥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拥有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我们的党成立算起,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已经有了将近100年的历史。这种文化,过去苏联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取得了一些耀眼的成就,比如列宁主义、高尔基的文学,还有音乐、绘画等,但它中断了,而且再不会继续创造下去。而我们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历史比当年的苏联要长,而且一直进行着创造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文化的时候,承续毛泽东思想,讲我们的党创造了两支军队,一支是拿枪的队伍,一支是不拿枪的队伍。所谓“不拿枪的队伍”,就是进行文化创造的队伍,特别是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这支队伍日益壮大、成果辉煌。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展开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新画卷,开启了当代中国走向文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要在一百年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导向,充分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我们对此都充满信心。

在先进文化方面,辽宁曾取得过全国瞩目的成绩。现代第一部长篇小说《金粉夜叉》,就是在辽宁的《盛京时报》上发表的。在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为革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近,辽宁省作家协会建立了辽宁作家的图书馆,正在搜集材料,要用一层楼的空间把凡是辽宁作家写的书,包括手稿和奖状什么的,都加以展出。此外,省里在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推出了一些领军人物,以总结经验、扶植新人。这是一件惠及后人的事情。把这些艺术文化作为历史成果固定下来,再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辽宁的各种新文化,是辽宁省有关部门要主动去做的工作,做得越多越早越好。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征程中,《共产党员》作为一本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的党刊,要确立更高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希望你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辽宁、放眼全国,更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时代文化,不断铸就新时代的新辉煌。

本栏编辑/牛泽群 邮箱/gcdynzq@126.com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