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人起来负责,重塑政治生态

2017-12-27

南风窗 2017年26期
关键词:官僚主义公共政策民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的一篇文章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摆摆表现,找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

新华社的这篇文章,题目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到底有哪些新表现呢?文章列举了这样一些现象:

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一些单位“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一些地方注重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地方层层重复开会,用会议落实会议;部分地区写材料、制文件机械照抄,出台制度决策“依葫芦画瓢”……还有就是,把责任往上推或者往下推,材料出政绩,台上台下两个样,等等。

客观而言,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我们都知道,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文明,在政治上很早就建立了官僚制度。今天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在2000多年的官僚制度历史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影子,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想,更重要的“新”是在于,这些表现是在重塑政治生态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倡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用党纪国法扎紧制度的笼子。在硬约束下如何有效开展工作?这带来了很大的不适应性。开始是不作为,而现在更突出的表现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作为—貌似作为了,或者是弄虚作假,或者是仍然沿用老的方式方法。结果就是,或者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同样大甚至更恶劣的后果。

近期几起公共政策热点事件,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新时代,如何把勇于任事和法治、人性化关怀、政策的精准等结合起来,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个社会的进步,就是逐渐包容各种美好价值的过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比如企业就是从赚钱机器转变为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通过各种创新,总是会找到“兼容并包”的路径。

这当然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政府要适应,社会各界也要适应。这是一个相互磨合、以合力塑造历史的过程。但方向必须明确。走老路肯定是行不通的,走老路的迟早会被历史淘汰。

而对执政党和政府来说,作风问题不是一般的做事做人的问题。为什么作风问题被上升到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原因很简单,共产党是执政党,并且是长期执政的政党。一个长期执政的执政,最怕的是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那样动摇的是执政的根基。作风问题最典型地反映了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大党就应该有大党的样子,执政就应该有执政的样子。“样子”首先就是作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摧毁的是执政根基,这样说一点不夸张。

前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种种新表现,归根到底就是一条,就是做事的时候,眼睛只盯着上边。无论是调研现场成了秀场,还是以会议贯彻会议,照搬照抄等等,都是做给上边看的,因为当事人觉得只有上边才决定个人的仕途命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体制来说是一种病,但对具体当事人来说,是颇为“理性”的选择。这样的“理性”的相加,结果就是显现出来的集体的“不理性”。

因此,要克服这样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归根到底也是一条,就是人人起来负责。这也是摆脱历史周期律当中已经说过无数次的,人人起来监督,政府才不會松懈;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道理说起来都知道,问题是,人人起来负责,总得需要途径。今天和过去毕竟不一样,人人负责,有了很多新的渠道,比如互联网。对这些人人起来负责的新生事物,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从改进党的作风、加强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高度来认识,这也给各级“头雁”—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

互联网众声喧哗,甚至可以说鱼龙混杂,也充满了灰色。但人民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是民意集中的地方。众声喧哗,是网络本身的特质,但不是排斥互联网民意的借口。习近平总书记就把互联网定位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出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出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从近期几起公共政策热点事件来看,无一不是在互联网上形成了汹涌民意,并对公共政策执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可以说是人人起来负责的生动实践。互联网本身当然也有制造对立、分裂民意的一面,但大的方向也是必须明确的。其实,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执政党和政府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强大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不是单面的,它也是社会各界不断寻找和定准自己行为边界的过程。

在执政党自我监督和人人起来负责的互动之中,新的政治文化也必然会逐渐成长起来,形成新的政治生态的深厚社会土壤。endprint

猜你喜欢

官僚主义公共政策民意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