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首设15家临终关怀试点单位探访样本之一德胜社服中心

2017-12-27李木易

福利中国 2017年3期
关键词:德胜社区卫生病房

• 李木易

北京首设15家临终关怀试点单位探访样本之一德胜社服中心

• 李木易

今年3月,北京市卫计委已遴选确定北京市隆福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成为首批北京市临终关怀试点单位,德胜社服中心为全市唯一一家社区机构,也是其中的样本之一。

特点

1.北京市唯一一家社区设临终关怀病房机构

6年前,北京市首次在社区试点居家医院模式的临终关怀服务。在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层,一个名为“生命关怀病房”的温馨病区被改造为最后的港湾。6年来,本着让更多癌症患者能够在家门口的社区平静、温暖地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的理念,这里的医护人员默默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患者,他们说“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长度同等重要。”

2.每个病室播放舒缓音乐

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琤琤讲到,2009年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与北京市西城区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北京市西城区医学会的一次联合入户调查中发现,社区居家患者有很多是癌症晚期患者,他们因失去治疗价值只能躺在家中的床上等死,大量腹水、皮肤破溃、恶液质、无法进食、严重贫血……生存条件令人堪忧,而当时社区内根本没有相应的医疗机构给予帮助。

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此进行了5年的探索研究,2011年5月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临终关怀科”,正式将缓和医疗服务直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中。截至目前,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全市唯一的一家在社区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的机构。

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王凌云表示,目前,他们这里的人员充足,22张床位,配了10个护士,6个医生,护士的流动性并不大。相比民营机构的那些类似临终关怀机构来说,社区既开展居家也设有病房,还有远程会诊支持。居家照顾方面,医护人员会定期上门入户,进行生活指导、控制疼痛、指导用药、心理疏导等服务。

生命关怀病房护士长刘晓惠介绍,目前,病房配备了沐浴室,为患者提供平板电脑,开通了无线网络,病室安装了音乐播放系统,病房环境温馨、整洁舒适、贴近家庭化。每个病室可以播放舒缓音乐,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

3.没一个病人是被“吓死”的

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副主任金琳讲到,他们接收的患者主要以癌症晚期的肿瘤病人为主,此外还有高龄脑衰、慢病终末期患者。病人需要有明确的诊断证明,并且家属要自愿放弃有创介入治疗。他们中有一些是家属直接找上门的,还有一部分是大医院转过来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由于北京市德胜社区医联体对接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因此这些周围医院相关科室的专家,也会主动推荐有需要的病人过来,大家都致力于让病人在临终阶段过得舒适。住院时间长短会根据患者病情而定,病情需要可以住到去世。如果病人经过一段治疗病情恢复平稳,还没有到最终的临终阶段,北京市德胜社区的医生也会建议病人回到家里,由居家医护持续管理。临终关怀护理包括了人文关怀、哀伤辅导、灵性交流、心理干预等。

金琳说,缓和医疗涉及“身、心、社、灵”四个部分。以“谈心”为主,他们会先跟家属谈,通常他们会引导式地直接发问。如果德胜社区生命关怀病房的医生的预判与家属认知一致,就会告知接下来会为病人做些什么。比如会尽力帮助病人解决躯体痛苦的问题,包括止痛、解决吃不下饭、睡不了觉、大便困难、褥疮、皮肤破溃等问题。然后还会与家属协商,要不要把病情尝试一点点地渗透告知患者。“但是家属的这一关其实很难过。”金琳说,有些家属就是死活都不允许告诉病人真实病情,总怕亲人承受不了被“吓死”。“其实我们这些年接触过这么多病人,没有一例是被‘吓死’的。”金琳说。

案例

1.志愿者陪老人"活满每一天"

曾经有一个前列腺癌骨转移的70多岁的老年患者,来的时候,已经截瘫并被大医院诊断只有半年生命时间。可是他住进来以后,护士给他解决躯体疼痛的问题,疼痛缓解后,老爷子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一直坚持要求下地走路,但其实由于肿瘤的骨转移他已经不可能再下地了。如果不告诉他实情,这位患者就会对医护产生误解,认为护士没有尽力帮助他康复。后来经过与家属协商,决定告诉老爷子实情。

接下来,护士更加密切观察着老人的反应,陪着老人,准备着随时心理干预的介入。三天时间,老人从一声不吭、滴水不进到第三天逐渐想通了,对护士说:“我懂了,我不会再要求站起来了,我配合你们。”

在随后的日子里,大学生志愿者轮流陪着老人,跟医护人员一起在老人生日时办生日会,表演节目,陪着他下棋、读书,为老人剪指甲,讲笑话逗他开心。其间,照顾老人的大学生志愿者入伍当兵了,这个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志愿者小伙子就像老人的孙子一样,每两周从部队给老人寄一封亲笔信。每一次来信,信纸都被折得皱巴巴的,原来小伙子是利用站岗的间隙偷着给老人写信,听护士念信是老人最开心也最期盼的时刻。

就这样最终老人又活了三年,除了病房装修的短暂时间外,老人一直住在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坦然地“活满每一天”,最终走得很平静很安祥。“这就是‘生死两相安’,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这里有很多。”金琳说,“对病人来说,有志愿者的陪伴是一种安慰。而对年轻的志愿者来说,这种生命的教育也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2."哀伤辅导"帮家属走出阴霾

有些病人去世后,家属一直走不出失去亲人的悲痛,金琳和她的同事们还要在一年之内对家属进行必要的“哀伤辅导”。

病房建立初期,有一位47岁的女患者,肺癌晚期,曾经是一段时间内金琳她们接诊的最年轻的临终病人。金琳她们接她来住院,服用止痛药一周就解决了患者疼痛的问题。随后,护士又细心地挖掘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原来这位患者是一位全职太太,她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了孩子身上。当年她的儿子正好要参加高考,因此,她所有的精神支柱就是想看着儿子考上大学,于是,护士们就“利用”这一点鼓励她。可是,就在孩子“一模”前一晚,由于病情过重,这位女患者还是去世了。孩子的高考多少也受到了影响,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

患者去世后,她的丈夫却一直走不出来,把工作也辞了,家里一直保持着爱人去世时的样子。这样的状态直接导致孩子每天回家都看到那样的场景,仿佛妈妈还瘫坐在床上很疼的样子,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和学习。“我们的哀伤辅导的支撑点,就是鼓励父亲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去改变现状。”金琳表示,最终经过多次劝导,这位父亲终于重新振作并决定陪着儿子复读一年,最终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位父亲也找了一份新的工作,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来源:中国养老网)

猜你喜欢

德胜社区卫生病房
更正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模式探究
我家的“小孔融”
《做人做事看德胜》多角度解析企业工匠精神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宜州德胜百姓话的词汇特点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