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南昌:大治污巧布景严管理精准打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南昌模式”

2017-12-27江西省南昌市水务局局长胡崇敬

中国水利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文明城市南昌市河湖

□江西省南昌市水务局局长 胡崇敬

江西南昌:大治污巧布景严管理精准打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南昌模式”

□江西省南昌市水务局局长 胡崇敬

南昌市是江西省省会,也是典型的南方丰水型城市,地处鄱阳湖西南岸,赣江、抚河、信江、潦河、修河五河尾闾,自古“襟三江而带五湖”,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29.87%,城区规划区水面面积占27.3%,在省会以上城市中排在第一。2013年7月,南昌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4年来,南昌市以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为抓手,以水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统筹实施精准治水策略,加快工程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初步构建了“水净湖清家园美、河湖环绕润豫章”的良好水生态环境,掀开了“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建设的崭新篇章。

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水多、水美是南昌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也是南昌作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城市扩张,南昌市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安全都面临巨大的压力,突出表现在:水系连通性较差,水体交换不良,水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排水体制落后,设施不完善;水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污水处理厂标准低;传统高污染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水污染治理力度薄弱;城乡接合部地区水环境问题突出。

破解水问题就是创建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原动力。近年,南昌市工程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基本建立了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体系、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了以水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城市生态工程体系,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水安全保障程度和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1.坚持以水污染防治统领水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河湖水系清淤截污工程体系。按照“河湖水底清一遍、河湖周边截一圈”的总体工作思路,推进城市河湖水系应截尽截、应清尽清,完成了象湖、抚河、梅湖、玉带河等城市河湖水系大清淤、大截污工程建设,确保污水不入河,基本实现了城区生活污水全收集。同时利用截污涵体打造环湖、沿线二级步道,形成连通城市河湖沿岸的景观游步道,供市民亲水、休闲、娱乐,形成了周边居民休憩、游玩的好去处,得到群众高度评价。

——完善水污染治理工程体系。摸清市城区水污染现状和成因,制定消灭劣Ⅴ类水整治工作方案,全市6处劣Ⅴ类水断面2018年5月底前可全面消灭。加快黑臭水体治理,通过逐一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截污、清淤、疏浚、岸线修复、生态净化,年底可全部完成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管理的幸福二支河等5处黑臭水体整治。实施城市排水排污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开展入河排污口、农业面源污染、养殖废水排放、船舶污染等集中整治,全面开展青山闸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工程,实施前湖、乌沙河水体水质整治,不断提升全市水环境质量。

——完善城市污水治理处理工程体系。建成6座城区污水处理厂和1座污泥集中处置厂,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04万t、集中处理率达到93.5%,城市河湖水系水质总体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在此基础上,试点期间又完成朝阳、青山湖污水处理厂一级B提标改造,2017年再次启动了青山湖、红谷滩、象湖、瑶湖、航空城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项目,开工了南昌县、进贤县县城污水处理厂和红谷滩新区九龙湖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预计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

——完善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体系。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1351055”工程,对市域内1个梅岭风景名胜区、3个流域、5个特色小镇(乡)、10个自然村、5个畜禽养殖场、5个休闲农业企业的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整治,建成招贤、梅岭、太平共3个污水处理厂,明显改善了梅岭的养殖污染问题,军山湖、瑶湖、黄家湖的水质均得到明显改善。

2.坚持以水生态保护和亲水平台建设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水系连通活化工程体系。高质量完成河湖水系连通明山渠综合整治工程,整治城南护城河、玉带河、五干渠等河湖水系行水通道,实现了城区河湖水系全活化、全连通,形成了“一江三河串十湖”城市水网格局。昌南城区南部从赣抚平原灌区引活水20 m3/s,活化象湖、抚河、玉带河、青山湖、瑶湖等水体,北部从赣江抽取活水2 m3/s,活化北玉带河、青山湖西渠、青山湖等水体,昌北城区的前湖电排站、双港电排站等实现了抽排结合,可活化前湖、黄家湖、乌沙河等水体。

——完善亲水平台建设和水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立足于水资源的自然禀赋,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水生态,实施了赣东大堤城区段岸线综合整治工程,瑶湖、艾溪湖、乌沙河水环境整治工程和大象湖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形成了以赣江为主轴,昌南昌北2个城区多点分部、交相辉映的亲水平台。2017年4月,在城南的梅湖和城北的溪霞完成了江西省第四届花博会园区建设并开园迎客,1个月开园期间共接待游客170余万人次,创造了江西省花博会的时间长度、规格规模、影响好评之最。

——完善“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工程体系。2013年以来,投入近百亿元,先后完成了“鄱湖明珠·中国水都”13项重大治水工程建设,同时加快“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前期工作,构建了以水系连通、截污、水生态修复、亲水平台建设为核心,以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水文化为主题的“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工程体系,唱响“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品牌。

——完善基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体系。南昌市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通过“全国中小学生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期评估,溪霞水库水源地、红角洲水系活化等10多项工程基本完成,续建的雨水收集利用、安义县长垅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进展顺利,梦山、溪霞2座中型水库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3.坚持以制度创新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推行河湖管护河湖长制。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行河湖管护河湖长制,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全覆盖、江河湖库全纳入、区域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细化河湖管护责任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组和自然人,构建了河长主治、源头重治、系统共治、工程整治、依法严治、群防群治的河湖长制体制机制,创造了江西经验、南昌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2017年,又出台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乌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抓住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水质监测三大关键,抓紧清淤截污、连通活化、生态修复、岸线管理四大实事,从思路、措施、能力、行动、宣教等方面打造河湖长制工作升级版。

——健全治水管水配套法规制度。出台《南昌市水资源条例》,从贯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发,明确水资源基础地位,使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改善走上法制轨道。制定《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各县区“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纳入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对县(市)区政府年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比,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

——探索创新河道采砂长效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河道采砂长效管理体制机制,组建南昌市采砂办和国有的专业砂石企业,确立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南昌河道砂石管理模式,共清理非法砂场416处,切割淘汰采砂船419艘,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稳、景美”的整治目标,多次得到省市领导肯定,被《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推介。

赣江风光带

象湖抚河截污工程

国家级生态工业园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亮点

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南昌市营造了“江湖互济、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城交融、人水和谐”的城市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需的刚性约束全面建立,爱水、节水、护水、惜水蔚然成风,水景观、水生态、水环境风光旖旎。这座著名的江南水城,正呈现出水生态文明城市典范的风采,2017年6月顺利通过水利部国家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

——结合岸线整治,高水平建设亲水平台。南昌市在全国率先采用了第四代滨水空间和滨水岸线建设理念,重点打造赣江风光带工程。工程把大堤加固、水源保护、岸线整治、水景美化、经济开发五者结合起来,最大化融合防汛、交通、游憩、商业、景观等5项功能,建成了大桥湿地片区、城市生活片区、文化创意片区等3个功能分区,依据季节和水位变化分别在黄海高程16 m、19 m、22 m处设置了步行、电瓶车、自行车等3条道路,做到全线无缝衔接。景区永久免费对市民开放,树立了丰水地区滨水景观的新标杆。

——运用大截污思路,高水平减少水污染。针对南方丰水型城市特点和老城区雨污分流的难题,南昌市在象湖、抚河、梅湖、玉带河截污工程中运用雨污合流大截流治理思路,采用8倍截流倍数截污箱涵,最大尺寸达到7 m×3.2 m,内部结合截污与外排合流水的新要求,设置隔墙和污水导流槽,净宽为1 m。晴天时,污水由隔墙分隔开,隔墙内侧污水沿导流槽分段进入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只有在大暴雨期间,超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经过前期雨水稀释浓度极小的雨污混合水,才会溢流进入河湖。工程最大限度地截留现状排污口,削减流入河湖的污染负荷,改善现状水体受污染情况,同时打造环河湖的景观游步道,供市民亲水、休闲、娱乐,成为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经典之作。

——实施水系连通,高水平改善水生态。南昌市本着以河流为框架,以湖泊、湿地为节点,依托幸福水系综合整治、玉带河东延、象湖抚河截污等工程建设,打通梅湖、象湖、玉带河、青山湖、艾溪湖等水体;依托红角洲水系活化工程建设,强化了前湖、红角洲水系与赣江的水体连通。在城区形成“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水系格局,确保了城市居民出门步行20分钟可见水。同时大力实施城市水系引水活化、河湖水系清淤大截污、河湖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保障河湖水体水质良好。

——强化体系构建,高水平保障水安全。南昌市是国家首批确定的25座防洪重点城市之一,近年建成了昌南、昌北两个总长70 km的城市防洪包围圈,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城市排涝装机达到3.76万kW,排涝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实现了城市防洪排涝“一日暴雨,四小时排干”。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供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启动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构建立体式用水安全体系,全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100%,确保了城市供水安全。

——加大执法力度,高水平维护水秩序。南昌市出台《关于建立河道采砂长效管理机制的若干意见》,探索创新河道采砂长效管理模式,采取督查问责、综合执法、司法震慑等法治手段,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非法运沙、非法开办砂场等严重破坏河道生态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违法违纪行为。自整治以来,共刑判涉砂犯罪人员73人,行政拘留155人,有效地制止了河道非法采砂乱象。近年,采砂管理基本实现零举报、零偷采、零非法移动、零非法造船、零刑案纠纷。

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体会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场观念理念、体制机制、社会实践的深刻变革,需要上下同心、左右同力、统筹推进。

——治水理念更新是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南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但近年在城市的发展中“人水相争、人水不宜”矛盾相对突出。贯彻“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和绿色发展理念,南昌市认识到,与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对南昌这样多水的城市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要做好“水文章”,建设好、管护好“水”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控制性要素。理念的更新带来治水实践的变化,在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南昌市大手笔投入,在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的情况下,挤出1万多亩(666.7 hm2)建设用地,用于瑶湖、艾溪湖、九龙湖、赣江岸线等水生态工程建设,使城市河湖水面增加62.5 hm2;针对城市河湖水系污染问题,精准施策,实施大截污、大连通建设,打造水生态亮点。

——加强组织领导是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南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其列入全市中心工作予以重点推进。2012年,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市分管领导挂帅的建设推进指挥部作为协调机构。各相关县区按照市里的规格规模,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同时,将创建任务分解细化,落实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试点工作的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考核,确保试点主要建设任务和目标的落实。

——坚持规划先行是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前提。在编制实施《“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总体规划》《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投入建设、高质量施工,又编制了《南昌市水环境治理综合规划》,系统谋划建设生态水都、灵动水都、美丽水都、活力水都、智慧水都,力争打造全国城市治水新标杆。

——多方筹措资金是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保障。建立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入机制,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有效整合市县地方财政资金,落实地方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广泛采用BT、BOT、PPP等模式引进社会资本,保障了水生态建设需要。试点期间,共完成投资81.29亿元,其中财政性投资占3/4,社会融资占1/4,确保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

——广泛宣传动员是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市民群众在治水管水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强化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环境,为水生态文明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新闻报道与宣传活动,举办水生态文明书画比赛、摄影比赛、楹联比赛,设立LED展示屏、固定宣传栏,制作宣传片、画册,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增强了群众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江西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和60多家境外华文媒体均对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形成了明显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示范和引领效应。

四、未来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试点工作开展几年来,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部分工程进度偏缓。受社会各界对水源地的选择认识差异影响,造成南昌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项目前期论证周期长,未能按期实施。二是全社会的水生态文明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由于地处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长期以来良好的水资源、水生态条件使得全社会节水爱水护水意识不强,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范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研究并解决制约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的问题和主要困难,是今后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健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面延伸到城乡和各领域,实现全市全覆盖。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立考核原则、考核对象、考核指标、考核机制和考核结果运用等内容,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加快完善水生态文明工程体系。强化水生态保护,建立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防汛安全、供水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修复保护、水生态文明保障五大工程体系;强化城乡水生态修复,加快水资源工程建设,构建符合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水生态总体布局。当前,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确保尽快发挥效益。

——持续加强水环境治理设施建设。以近年新编制的《南昌市水环境治理规划》为依托,以“海绵城市”“绿色城市”建设为目标,限期完成黑臭水体治理,限期消灭劣Ⅴ类水质断面,整治入河排污口,提升城市排水管网功能和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高效低耗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蓄、滞、渗、净、用、排”为一体的城乡水务基础设施体系。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地总结、提高、积累、改革和创新。下一步,南昌市将在现有的良好自然条件和平台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扩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成果,维护南昌美、美在水的良好水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张金慧

猜你喜欢

文明城市南昌市河湖
文明城市
模拟成真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文明城市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文明城市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考了个大的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湖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