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湖州: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2017-12-27浙江省湖州市市长钱三雄

中国水利 2017年21期
关键词:湖州市文明城市湖州

□浙江省湖州市市长 钱三雄

浙江湖州: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浙江省湖州市市长 钱三雄

湖州地处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是环太湖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境内山水清丽、环境优美,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一直以来,湖州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践行“两山”重要思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努力将湖州打造成“美丽乡村”发源地、“生态+”先行地、国家级生态市和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3年,湖州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试点3年来,湖州以“1346”(要山水绿)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试点建设,高分通过了技术评估和行政验收,获得水利部领导及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一、试点完成规划蓝图

3年来,湖州市委、市政府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优化顶层设计,精心规划布局,明确了“一山、两片、三带”的水生态发展格局,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30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市县联动、实体运作”的工作体系。建立了“每月通报、每季督查、每年考核”的试点推进机制,把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县区、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与年终综合考评挂钩,保证了试点任务全面完成。

①建设任务超额完成。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4类水生态文明工程共149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共完成投资247亿元,完成计划投资(220亿元)的112.6%。

②制度体系全面建立。试点过程中,湖州市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试点方案要求的水生态建设、管理、保护等机制。

③评价指标全部达标。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水生态文明城市23项考核评价指标均已达标,以94.3的高分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技术评估。

试点确定的8个示范工程高水平建成,形成良好示范效益,成为湖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环太湖河道整治工程(罗溇段)加强了太湖与杭嘉湖平原的水力联系,使太湖水“进得来、流得动、排得出”,成为河湖水系连通的样板工程。德清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打造了一大批“水清岸绿、亲水休闲”的生态河道,成为全省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样板区。老虎潭水库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全方位打造涵养水源的生态屏障,在全省率先通过水库水源保护建设试点验收。长田漾湿地环境整治示范工程被世界旅游组织认定为环太湖地区最具开发潜力与旅游吸引力的资源。吴兴区溇港文化示范工程助推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打响了湖州水文化品牌。南浔区农田水利标准化示范工程建成了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创造了行之有效的南浔经验。长兴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工程助推该县在全省率先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县验收,为杭嘉湖平原水乡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安吉县水生态文明示范县在全省率先通过了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县的验收,安吉县建设美丽乡村和水环境优美村的特色做法在全国推广。

二、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1.铁腕治污,清水入湖

湖州以“坚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决心,铁腕治理入河污染,清除污泥浊水。做到了6个全覆盖,即排污口标示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第三方运维全覆盖,建制镇截污纳管全覆盖,河道清淤全覆盖,重点污染产业整治全覆盖,绿色矿山全覆盖,显著改善了河湖水环境。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已全域剿灭Ⅴ类和劣Ⅴ类水,河道县控Ⅲ类水及以上断面达98.7%,入太湖水质连续9年保持在Ⅲ类以上,实现了“一溪清水入太湖”,是环太湖地区水质最好的地区。湖州连续3年被浙江省委授予治水最高奖项的“大禹鼎”。

2.沟通太湖,循环活水

湖州牢固树立“治水必先活水”的理念,大力实施太湖流域骨干河道整治工程,整治东西苕溪,拓浚入湖溇港,打通引排太湖水的“主动脉”,重构南太湖的河道框架,着力形成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的溪流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水系结构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试点3年来,累计增加入湖河道过水断面800多m2,平均每年可增加入湖水量1亿多m3,可增加引湖水量2亿多m3,真正实现了“沟通太湖,循环活水”。

3.大干水利,根治水患

湖州举全市之力大干快上水利工程,实行并联工作制,推进工程前期;实行乡镇包干制,加快征地拆迁;实行奖惩激励制,抢抓施工进度;实行政府负责制,强化要素保障。3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27亿元,是前3年(2011—2013年)的2.8倍,占政府性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8%。由于建设进度快,连续3年被评为浙江水利工作“优秀市”,获得省政府奖励资金1.3亿元。大规模水利建设补齐了防洪排涝短板,达到50年一遇洪水“不淹不涝”水平,实现了“基本控制水患”的历史性目标。在2016年遭遇太湖历史第二大洪水中,湖州不仅没有发生明显灾情,而且为太湖分洪4.9亿m3,相当于降低太湖水位0.19 m,为流域防洪作出重要贡献。

4.联网联调,优质供水

湖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多水源联网联调工程和区域引调水工程,形成了多水源互补的供水格局。先后建成老虎潭水库、合溪水库供水工程及管网工程,形成了市县均有一座以上大中型水库供水的格局。新建了东太湖取水工程,保障杭嘉湖平原群众的饮水需求。启动了安吉老石坎、赋石两库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拟于2017年年底开工建设。通过3年试点努力,全市城乡供水实现了从河道取水向湖库取水的转变,新增优质水供水能力20万t/d,基本实现了供水的“同网、同质、同价”。城乡居民饮水条件显著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5.挖掘历史,弘扬文化

湖州通过建设水文化展示馆,大力挖掘、展示湖州特色的治太、溇港、防风氏、潘季驯、大运河等水文化,其中湖州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太湖溇港文化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将水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中小学教育,开设了《生态文明》等课程。大力开展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从山区到平原到太湖,形成了闭合的水利风景线,城市水景观辐射范围超过90%,中心城区步行1 km就能达到亲水区域。通过3年的水文化建设,水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

6.创新机制,复制推广

湖州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形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河长制升级版、河道生态建设机制、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其中,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合同能源管理为全国首创;以水环境优美村为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 3200—2015)成为全国标准,并在全国推广;河长制升级版、河道生态建设都已成为全市行业规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六年清一轮”的河道轮疏机制,实现了“有淤常疏、清水长流”。

三、试点发挥巨大效益

1.优化生态环境

通过3年试点建设,全市用水的节约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保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16年全市用水总量相比2015年下降7.9%,比2013年下降15.7%,节约用水2.84亿m3,相当于近3个老虎潭水库的水量。2016年湖州市万元GDP用水量67.91 m3,比2015年下降16.7%,较2010年下降了5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0.65 m3,较2010年下降了37%。另外,入河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水体质量明显改善。2016年湖州市COD、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2.34万、0.4014万t/a,超额完成排放量低于4.17万、0.598万t/a的控制目标;全市重要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68%上升到91.5%,大幅度超过71%的目标值。

2.增进民生福祉

通过3年试点建设,全市供水水质明显改善。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从63%上升到95%,全市优质供水能力已超过每年2亿t,在201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特别是东太湖取水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湖州市区78.8万城乡人口的饮用水水质,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随着一批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成,全市形成了“西部山区上拦中固、导流入湖,东部平原西控山洪、北排入湖、东排入浦、城镇设防”的防洪格局,增强了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2016年遭遇1999年级别的太湖特大洪水中,湖州经济损失、受灾人口均大幅度降低,分别只有1999年的20%和8%。

3.推动经济发展

良好的水生态优势逐步转变为生态红利和发展活力。2016年,湖州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8 84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82.6亿元,增长26.0%。全年旅游景区门票收入8.5亿元,增长21.0%。另外,试点3年湖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拳推进印染、造纸、制革、化工、采矿等污染严重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以优质的项目增量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湖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全市经济加快赶超发展。2011—2016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 301.7亿元增长到2 243亿元,年均增长9.2%,比全省快一个百分点。

四、试点形成宝贵经验

1.“两山”重要思想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遵循

试点期,湖州坚持把“两山”思想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确立了“生态立市、以水兴城”的战略定位。全市各级政府思想统一,全力以赴,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实践证明,“两山”重要思想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重要遵循,使我们更加准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2.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浙江省水利厅的精心指导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有力支撑

湖州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得到了水利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浙江省水利厅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陈雷部长、陆桂华副部长等领导一直十分关心重视湖州的试点建设,多次调研检查,并在项目推进、制度创新、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由此,湖州按期完成了试点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的试点成效。

3.注重部门联动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根本保证

湖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各部门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形成了政府主导、分工负责、强化考核、协调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有效保障了湖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

4.工程项目建设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主要依托

试点探索实践中,湖州充分认识到,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坚持工程主导、水岸共抓、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必须以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为支撑。要以重构水系的气魄,大力推进河道水系连通工程,建立“引排通畅、丰枯调剂、资源互补、活水循环”的现代化生态水网。试点启动以来,湖州斥资247亿元,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工程建设,水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西山漾生态湿地整治工程

5.坚持示范引领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方法

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面广量大,3年来湖州始终坚持示范引领、样板引路、以点带面,选取了八大工程作为试点期的重点示范工程,先行启动实施,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建成了一大批集生态景观、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河道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开展生态河道建设。按照“全市一试点,一县一侧重”的示范要求,把与水生态文明有关的示范项目,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创建一批示范县区,取得了良好效果。

6.强化多元投入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保障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具有公益性或准公益性质,为落实资金保障,湖州市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和分级负责的投入机制。试点期间,湖州市主要从加强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用好专项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落实资金保障。247亿元的投入中,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84亿元,奖励资金2亿元,争取建设基金10亿元,市县落实财政资金63亿元,落实融资贷款59亿元,另外29亿元的工程项目采取PPP政企合作模式予以解决。

7.公众全面参与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生动力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试点期间,湖州建成了溇港文化馆、节水教育基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水文化宣传教育载体,通过加大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公众的水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得到增强,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惜水、节水、科学用水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氛围,公众参与成为推动湖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8.创新体制机制是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长期巩固的关键所在

在坚持不懈的试点探索实践中,湖州市充分认识到,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强化制度供给,巩固治水成效,从而实现河湖的常态、长效管理。以生态考核树优干部政绩导向,健全干部“绿色考评”机制。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在市对县区党政实绩考核中占比达到29%,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提供了有力保障。

3年试点期间,湖州市强力推进、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还需继续努力。试点工作只是一个起点,水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今后,湖州将继续开拓创新,全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提升,促进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责任编辑 郑爽

猜你喜欢

湖州市文明城市湖州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文明城市
还小
My family
文明城市创建有哪些新要求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