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石与汉代百戏艺术

2017-12-25唐博宇

东方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画像石

唐博宇

摘要:汉朝是汉文化的奠基时代,也是音乐文化大繁荣时期。从考古资料来看,汉代音乐表现形式大都出现在汉画像石、画像砖、帛画、铜镜、陶俑等艺术载体上,尤其以汉画像石最多。汉画像石是汉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镌刻在石棺、石阙、墓壁和石祠堂表面上的纹样,它从西汉中期兴起至东汉末年衰落,持续有三百多年。

关键词:汉朝;画像石;汉代音乐;百戏艺术

一、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和兴盛背景

(一)汉画像石的分布区域

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第一个分布区,也是画像石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中部的广大区域。这个地区汉画像石的发现占到全国汉画像石出土总数的大半,是全国汉画像石分布最密集的一个区域。第二个分布区,是分布区在两汉时期的河南南阳郡县辖地。这部分区域出土汉画像石数量仅次于第一个区域,也是汉画像石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个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最大,楚文化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乐舞、百戏等乐伎人的表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三个分布区,是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川渝地区。主要是成都、乐山、新津、雅安、合川、渠县等地,集中分布在长江支流的嘉陵江和崛江流域。此区域出土的崖墓画为其他区域所罕见。并且,四川区域还是画像石棺出土的主要集中地。第四个分布区,是陕北、晋西地区。这个地区出土汉画像石量较少,主要集中在绥德、米脂、榆林、神木、离石、柳林等地点。陕北、晋西地区的乐舞画像石多用剪影式的手法表达出来,最为常见的乐器是建鼓。

(二)汉画像石的兴盛背景

1、经济原因。首先,从地域性来说,这些地区在汉代都属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汉画像石分布的第一个区域中的齐鲁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 《汉书·地理志》记载:齐鲁之地“通鱼盐之利,而人物福凑。”这些地区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物资丰富。这给汉画像的流行、制作提供了经济基础。

2、厚葬风俗的影响。得心应手的工具使汉画像石的雕琢趋于完美,但如果没有经济、政治的原因和物质条件做基础,没有厚葬之风的盛行,汉画像石墓是不可能成规模的发展。西汉初年,连年的战争造成经济滞后,统治者实施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以生息。所以,在丧葬制度上,奢侈的厚葬不可能普及,实行的是薄葬。

3、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为了与民生息,奉行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罢黔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随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纲领,其核心内容是“仁孝”,是以“行孝”为“仁”之本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这种被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孝的思想和孝亲行为,使社会上的厚葬习俗被儒家学说进一步礼制化了。这对两汉厚葬风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三)汉画像石的题材

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其丰富,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出土汉画像中的乐器和乐队功能形态看,汉代人在音乐实践中,乐队的主奏乐器作了重大调整,即以轻便易携、优美动听,富于表现力的吹管乐器和弹拨乐器,取代了先秦音乐的金石礼乐重器。目前研究者都是根据直观的印象对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进行分类:1、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图像。2、描绘历史人物故事的图像。3、表现祥瑞和神话故事的图像,4、刻画自然风景的图像,其中有关音乐类的属于第一类。

二、汉代百戏艺术

(一)何谓百戏

百戏在中国古代流传很广,千百年来传演不衰。百戏是我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关于百戏的释义:

杨荫浏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是这样描述的:“汉代的百戏,内容多种多样。它里面饱含着许多与武术有着联系的花样,如比力、举重、爬竿、弄丸、弄剑、走绳索、翻觔斗等。”《旧唐书·音乐志》云:“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可见,散乐专指民间的乐舞,它包括民间歌舞、杂技、魔术、武术、戏曲及表演性文娱活动。

总之,百戏是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和动物戏等,其演出的规模视场地条件可大可小,所演的节目内容十分丰富且形式多样,常伴有乐舞表演。

(二)汉画像石中的百戏内容

1、舞蹈类。汉画乐舞题材图像中,既有优美舒展的“长袖舞”“巾舞”“七盘舞”,又有刚劲威猛的“剑舞”“建鼓舞”。如:

(1)建鼓舞:《建鼓图》出土于徐州贾汪区青山泉镇, 具体出土时间不详, 东汉时期。大小为: 纵100 厘米、 横90厘米、 厚12 厘米, 雕刻手法为浅浮雕。在画面的中央, 刻着一只有羽葆的建鼓, 卧虎跗座。

(2)长袖舞:长袖舞是汉代最常见的一种舞蹈, 又称翘袖折腰舞。这是一种楚舞, 徐州地区是楚国故地, 因此这种舞蹈成为徐州汉画像石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乐舞图》出土于安徽永固凤凰山, 具体出土时间不详, 东汉时期。大小为: 纵57 厘米、横100 厘米、厚13 厘米, 雕刻手法为阴线刻。

2、杂技。乐人高超的技艺表演在汉画百戏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汉画像艺术资料所见,百戏表演灵活多样,技艺高超,是广泛流行于汉代社会各阶层的艺术形式,反映出两汉时期民间杂技艺术蓬勃发展的历史事实。汉画中许多杂技图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立体地展示其高超精湛的技艺。

3、幻术。也就是今天的魔术,汉代幻术的主要内容有吞刀、吐火、转石成雷等。“《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中原地区流行的百戏节目中‘大抵散乐、杂技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幻术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传入时间约在西汉中期汉武帝开通西域之时。古埃及、古罗马等国的幻术艺人随文化交流而进人中国后, 其奇特的技艺立即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从而幻术亦成为百戏的一项内容。

(三)汉画像石中的乐人服饰

汉代由于各种观念的变更及艺术品位的提高,富豪人家对其蓄养的乐舞伎艺的乐人服饰更加讲究。在汉画艺术中,根据表演的角色不同,其乐人服饰也不同,各具特色。器乐表演乐人多为头戴高冠、身穿宽松长袖、仪态端庄的形象,一般为长襦长侉样式,与汉人日常服饰差不多;舞伎乐人都刻画得服饰华丽、光彩照人,或头梳高髻,或头戴华冠,杨柳细腰,长袖飘逸,有的舞衣长而委地,有的舞衣短而过膝,阿娜多姿,形象美丽诱人。

汉画艺术中乐人的服饰是根据不同的角色设计的,通过对表演乐人外部衣着装饰,表现其完美的艺术造型,把乐人的外部形象与内心世界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乐人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光彩照人,更加生动传神。汉画像乐舞百戏艺术中栩栩如生的“乐人”形象,优美的舞姿,高超的技艺,独具特色的服饰,能够相互衬映形成较为完美巧妙的艺术效果,共同渲染塑造美的艺术形象,不仅再现了宏丽悠远的乐风舞韵,而且生动地展示了汉代气势雄浑、博大豪迈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M] .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02

[2]李荣有. 汉画像石的音乐学研究 [M]. 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01

[3]萧亢达. 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03

[4]班固. 漢书 [ M].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2.04

[5]信立祥. 汉代画像石研究[ 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03

[6]王建中. 南阳两汉画像石概述 [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像石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两汉“人兽母题”图像的艺术特点
浅谈汉唐墓室图像中的女性形象演变成因
汉代文学与图像关系叙论
汉风新韵
汉代画像石对现代造型艺术的影响
鸾翔凤聚谒先贤
无故不窥中门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