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玉米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7-12-25王凤山李美佳刘文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逆差对策研究

王凤山+李美佳+刘文明

摘要: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及贸易的现状特征,指出了中国玉米贸易出现逆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玉米贸易;逆差;原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2-439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47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ize production and trade characteristics, points out the causes of Chinas maize trade defici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maize trade; deficit; reason; countermeasures

玉米栽培由来已久,因其高产且优质,经济效益较高,用途广泛,已经成为种植范围最广泛的谷物之一。自1998年以来,世界玉米的总产量已经超过稻谷和小麦[1]。目前,玉米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和增产潜力最大的谷类粮食作物,居三大粮食之首,并已成为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粮食产品,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 中国玉米生产及贸易现状特征

1.1 产量逐年增加,占世界玉米比重增加

中国的玉米生产在波动中不断增长。1961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 800万t,仅占世界玉米产量的9%;随着经济发展,玉米的生产面积快速增加,1980年总产量已经达到6 300万t,占世界玉米产量的16%;到1990年,玉米产量达到1亿t,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20%。此后的20多年,由于农业种植收益提高,中国的玉米总产量一直在1亿t以上,2012年甚至达到2亿t,占全球玉米产量的25%。2001-2012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33万hm2,增加产量占粮食总产量增量的57%。种植面积超过了水稻和小麦,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生产国。

1.2 玉米进口量迅猛增长,中国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中国玉米贸易在世界玉米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玉米以出口为主,主要出口东亚、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直到2007年,中国的玉米净出口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2003年出口量为1 639万t,达到历史最高。200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东北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产量下降,为满足加工业对玉米日益增长的需求,玉米进口量自2008、2009 年起大幅增加,由47萬t上升到129.6万t,出口量迅速下降,从17.2万t锐减到15.1万t,中国由过去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8年净进口量为29.8万t,2009年已经达到114万t。2010年,由于全球性的经济压力,致使玉米进口量有所下降,降至98万t,玉米的净进口量减至87万t。2011年因中国的玉米内部需求逐渐加大,加之价格因素影响,玉米进口量激增至523.1万t,是2008年的11倍、2009年的4倍、2010的5倍,玉米出口量仅为9.1万t,较2010年下降18.02%,玉米净进口量达到514万t。2012年经过政策调整等因素作用,中国玉米进口量较2011年下降约200万t,但玉米净进口量仍居高不下。

2 中国玉米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

2.1 国内经济发展较好,玉米需求旺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逐步扩大。玉米作为中国养殖业的重要饲料生产原料,对促进中国畜牧养殖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玉米加工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加,玉米加工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促使玉米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及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增多,促使玉米需求不断加大。同时,玉米也是中国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粮食结构中,玉米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这就限制了中国玉米出口量,同时拉动了玉米进口。

2.2 玉米价格保护政策的影响

2008年国家对东北及内蒙古玉米主产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临储价从每千克1.50元提升到2.24元,2013年玉米(国标三级)临时收储价格为:内蒙古、辽宁2.26元/kg,吉林2.24元/kg,黑龙江2.22元/kg,均比2012年提高0.12元/kg[2]。玉米临储价格在拉动玉米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玉米加工业的成本与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并使中国玉米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玉米的主产区在北方,但主销区却在南方,距离相差太远。以玉米主产区吉林省为例,曾经的吉林玉米每千克比南方低0.2元,现在则高0.2元。临储价玉米每吨2 240元,加上储存和运输成本,销售要达到2 500元/t以上。同时美国进口2号黄玉米到岸价1 600~1 900元/t,更低的则为1 300元/t,北方主产区的玉米与美国玉米到岸价差达600~1 200元/t。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价差必然造成玉米进口,玉米价格产销区倒挂是玉米进口的重要推力。大量的进口玉米造成国内玉米积压,2012年中国玉米库存量在4 800万t,2014年达到9 000万t,2015年甚至达到15 000万t。巨量的玉米库存不仅占用大量财政资金,同时每年都要付出巨额库存成本,目前中国2.5亿t玉米每年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用630亿元。

较高的玉米收储价格也造成玉米加工业的亏损,其每生产1 t玉米淀粉亏损200元,1 t乙醇亏损150~200元,全国玉米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50%。同时对畜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2.3 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薄弱

中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差是玉米贸易存在逆差的主要原因。市场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高。随着美国转基因玉米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了国内对转基因玉米的大量选购[3]。中国的玉米生产方式主要以农户分散性经营为主,大规模、机械化种植较少,主要依靠化肥、农药增加玉米产量,这就导致玉米生产过程中投入资金较大,相对美国的转基因玉米的销售价格高出很多。中国玉米品质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生产成本下降缓慢,尚未适应国际市场,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不具有优势,也是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同时中国玉米主产区集中在北方,交通的限制使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于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直接限制了中国玉米出口的规模。

2.4 农产品关税不完善

2008年中国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下降15.1%,更有利于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数据显示,中国政府对玉米出口给予440元/t的补助,如若取消了在出口方面的补助,将更不利于中国玉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4]。加入WTO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国际上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规定及相关技术贸易壁垒和特殊保障条款阻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近年来,国内粮食产量波动、粮食库存量下降和粮食需求的上升导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国家出于调节市场供求的目的,在采取一系列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证耕地面积的政策基础上,对粮食(不包括大豆)进出口采取限制出口和鼓励进口的双管措施。中国加入WTO后,过低的市场准入门槛为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创造了机会,造成进口的大量增加。按照入世议定书的要求和中国的实际执行情况,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5]。总体非常低的关税水平及几类主要进口农产品的低关税为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创造了条件。食用油、大米、小麦、玉米等农产品配额逐年增加,加剧了中国玉米贸易逆差形势的发展。

3 降低玉米国际贸易逆差的对策

3.1 改革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将临时收储价格政策改变为目标价格政策。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推进玉米价补分离的改革。将目前1.84元/kg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确定为目标价格,农民按目标价格给出的信号选择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目标。如果市场价格降到每千克1.40元,市场价格与目标价格的差额为每千克0.44元,这0.44元的差额由政府补贴。这样的市场价格水平既有利于下游企业降低成本,也有利于提高玉米的市场竞争力。目标价格政策下,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让市场来决定价格,运用市场的规律来实行农民的保护性政策和加工业发展政策。价格低本身就是競争优势,可以促进玉米向更大的市场流动,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玉米是一个重要的出口产品,只要把价格降下来,就有市场竞争力,而且与东北主产区相邻的国家都是玉米进口大国,出口的市场广阔。

3.2 调整玉米进出口政策

中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玉米应当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在WTO开放市场背景下,市场调节能力十分重要。实施“有进有出”、“南进北出”的玉米国际市场一体化战略是十分必要的。以1.80元/kg的价格,加上粮食收储企业的经营费用,按着顺价销售的原则,每吨玉米最多1 850元,基本具备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了能进能出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中国北产南销格局的限制,将北方玉米长距离销售到南方,所带来的运输等成本费用过大,可实行“南进北出”的政策,将东北玉米出口销售给东北亚等国。相邻的距离会产生较低的成本,使得中国玉米竞争力高于美国。同时南方主销区可选择运输成本较低的进口玉米。只有实现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才有可能有效调节玉米市场供求关系,缓解玉米贸易逆差现象。

3.3 合理运用补贴政策

作为WTO的成员国,在遵守国际世贸组织制度的前提下,将中国的补贴政策运用好,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保证乡村公路质量,物流畅通,并搞好灌溉设施建设。同时要利用“黄箱”政策,改变补贴的模式,不以种植面积为依据,以实际的玉米销售量为依据来确定目标价格制度下对农民的补贴额度。做好玉米补贴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降低玉米国际贸易逆差。

综合来讲,现阶段要缓解中国玉米贸易逆差快速增长的压力,应改革玉米价格形成机制,调整玉米进出口政策来调节玉米市场供求关系,着力挖掘出口市场结构对出口增长的正面作用。一方面通过发挥中国玉米非转基因的优势,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以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绿箱”政策,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提高中国玉米的价格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 龙,郭庆海.“入世后”吉林省玉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3):125-128.

[2] 郭庆海.玉米主产区:困境、改革与支持政策——基于吉林省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5(4):4-10.

[3] 张长新,陈 阵.我国玉米贸易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09(4):68-70.

[4] 蒋兴红.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10(3):119-122.

[5] 徐志刚,张 森,马 瑞,等.生物能源发展背景下中美两国玉米产业发展优势差异比较——基于对土地产出率和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4(4):8-14.

猜你喜欢

逆差对策研究
1—8月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收窄,结构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