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像收藏 “从无到火爆”的二十年

2017-12-25季涛

蓝盾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佛像佛教艺术品

季涛

佛教是中华民族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对人们的影响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两千年的佛教传播历程,以其特有的精神救赎,平抚世间的种种困惑与焦虑。而佛教工艺品作为佛教思想的载体,体现了宗教、历史、文化、工艺等多重价值,更是受到世代的尊崇。佛教工艺品一般可分为佛像、唐卡、法器三大类,佛像作为古代的雕塑艺术品,相对于其他古董,更多地体现出制作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精神。尤其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更是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材质更加讲究,也最具观赏性,把佛教高深的哲学、美学思想都凝聚在佛像里。

在我国,以往佛像主要被供奉在寺院和信徒家中。20世纪60至了O年代,收藏佛教工藝品的藏家主要以外国人为主,拍卖场上很难见到华人的踪影。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新加坡人和中国台湾藏家开始收藏佛像。而内地人士收藏佛像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1996年嘉德春季拍卖会曾以7.92万元拍出过一尊“乾隆粉彩无量寿佛像”,由于乾隆皇帝自称为“长寿佛”,因此御窑厂烧制了一批精致的无量寿佛像供宫中使用;1997年翰海春拍中,一尊“明木雕金漆佛像”以2.75万元成交,当年秋拍,翰海的一尊“明铜莲花坐佛”拍出了26.4万元;199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尊“晚隋鎏金铜佛坐像”以398万港元成交;1999年翰海春拍,“明永乐铜鎏金佛像”拍出了66万元,创造了当时内地佛像拍卖的最高价。

当时文物部门有规定,藏传佛像因为涉及民族问题不能拍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佛像市场的发展。

那时内地拍卖会上的精品佛像多来自天津市文物商店。10至20厘米高的清早、中期佛像的价格一般在1万元左右,好一些的品类在2万元左右,相对于同时期陶瓷类、书画类的红火状况,佛像还于冷门藏品。

随着内地逐步放开藏传佛像的拍卖限制,佛像收藏开始明显升温,其价格也出现快速飙升,佛像工艺品开始以专场拍卖的形式出现。2004年,嘉德公司在其秋季拍卖会上,第一次推出了“尊崇之美——佛像艺术”专场,135件佛像集体亮相,这是中国内地的首个佛像拍卖专场。其中有十多尊为藏传佛像,全场总成交额为1200畲万元。其中一尊明末清初的“铜鎏金松赞干布坐像”最为罕见。这尊藏传佛像在1905年被法国藏家收藏,铜鎏金松赞干布坐像题材罕见,造型完美,工艺精湛,是一尊保存极佳的佛像精品,最终成交价为110万元。

2006年,佛教艺术品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品成为市场新宠,上拍数量和价位都有大幅度增加。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成交的13件伦敦斯皮尔曼家族收藏的佛像总成交额高达3.4238亿港币,当其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的成交价创下单尊佛像的世界拍卖纪录之后,佛像收藏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2006年11月,北京匡时秋拍推出“般若光辉一古代佛教文物专场”;2006年12月,北京翰海进行佛教艺术品专拍,首推“永乐气象”金铜佛像专场,上拍11件明代永宣时期的佛像,多件成交价超过百万元。北京翰海在2007年春拍和秋拍中分别推出“经辩金铜佛像专场”和“菩提主义金铜佛像专场”,成交率均在80%左右,两场总成交额为1.3亿元。

2008年佛像拍卖呈现降温趋势,其中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造成藏家的惜售心理,从而导致佛像市场精品数量锐减。佛像拍卖市场在经历了前两年的跳跃式发展后,进入盘整阶段,调整大约用了两年时间。

在香港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御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2010年开了个好头。北京翰海2011年春拍上拍了大量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成交价逾千万元人民币;北京保利在当年秋拍中推出“观自在中国佛教造像专场”,有63件拍品成交,成交总额高达7388.86万元,其中有两件达千万元级别。

自2013年春拍,从拍品成交情况来看,打破了两年来国内佛像市场踌躇不前的局面,再次掀起国内佛像市场的收藏热潮。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最终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单体佛像成交纪录,被佛像收藏家郑华星先生请走。在北京翰海2013春季拍卖会“五觉——金铜佛像”专场上,郑华星先生一人获得79尊佛像,其中以1978万元请得金铜佛像专场的封面标的——伦敦斯皮尔曼家族旧藏的“宋代铜鎏金苏频陀尊者”。

2015年,佛像市场继续走强,越来越多的拍卖企业开始尝试金铜佛像的拍卖运作。秋拍中,北京保利古董板块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斯皮尔曼家族秘藏梵像聚珍”专场中,共推出12件佛像,总成交额达到1.9亿元。其中,一尊“十四世纪释迦牟尼”以1.035亿元成交,“十四世纪交脚弥勒菩萨像”和“清乾隆燃灯佛”分别以3910万元和3392.5万元成交。

从北京2016年春季拍卖结果看,金铜佛像市场依然十分火爆。其中,嘉德拍卖的“万法归一——宫廷造像精粹”专场的成交率为80%,“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成交率达到788%;“帕拉11-12世纪至稀至珍双色铜合铸释迦牟尼成道像”以2530万元成交,“17世纪铜鎏金财神护法一组”成交价为2300万元;北京东正佛像专场中,“明铜镀金道教水将像”以8970万元的价格成交;保利拍卖的一尊“明宣德观世音菩萨坐像”以4830万元成交,“清雍正绿度母坐像”3795万元被人请走:匡时公司的“十五世纪铜鎏金无量寿佛”以2817.5万元拍出,“十五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成交价为2127.5万元。

为何佛像收藏在拍场上日渐火爆?也许这与国人的精神与信仰追求改变密切相关。不少做生意的人士,近年来开始玩沉香、戴佛珠,这似乎成为富裕起来的阶层寻求精神支柱的一个趋势,也构成了佛像市场的持续上涨的精神需求的基础。

佛教造像作为一种雕塑艺术,素有高古佛像和明清佛像之分。依据各个朝代信奉的佛教门派之分,明清以前的佛像留存下来的以石刻、木雕居多;明清佛像则以铜或铜鎏金佛像为主。

佛教工艺品本身所蕴涵的宗教神秘感、历史感与民族性也迎合了收藏爱好者和投资人士日益提高的审美品位,加之佛教工艺品传递吉祥,以造像艺术之美传递佛教文化的庄圣善美,以祈福文化满足受众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投资和收藏的愿望。

目前佛像完全脫离过去人们眼中的杂项圈子,变成了广受关注的独立品类,各大拍卖公司都将其列为重要拍品,纷纷推出拍卖专场,从而更加引起人们对佛像的关注和兴趣。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佛教圣地旅游市场的放开,无形之中也助推了佛教艺术品市场的升温。

佛造像尤其是金铜佛像制作精美,绚丽的纹饰、优美的造型、慈祥的面容、宝光四射的魅力,尤其是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藏传金铜佛像,因受尼泊尔纽瓦尔艺术的影响,人物造型准确自然,工艺精湛,细微处纤毫毕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旨趣。收藏者应该重点关注艺术审美价值高的金铜佛教造像精品、13世纪前的早期金铜佛像,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佛像艺术品;从佛像的艺术价值来看,明清时期的佛像工艺登峰造极,甚至连现代先进的工艺技术都难以与之匹敌。

对于当今高端佛像的收藏群体,佛像鉴定与市场专家一西平措先生谈道:“佛教工艺品有着几轮的成长,2006年至2012年是第一轮的成长期;从2013年将来的五至六年应该是第二轮的成长期。如果用个人把玩、商业投资、艺术品投资管理、企业博物馆需求、信徒宗教信仰供奉等几个方面来划分佛像收藏阶段的话,目前的佛像收藏处于商业投资阶段和艺术品投资管理之间,处于从个人投资向机构投资的起步阶段。随着大众对佛教文化、传统文化审美的回归,佛像收藏的增值空间将更大。以往佛像收藏者主要来自于企业家,如今明显有逐渐转向艺术爱好者和佛学精神的追求者的趋势。”

当谈到佛像品种的选择问题时,一西平措认为:“佛像市场的偏好开始略摒弃制式化工艺,更趋向于雕塑本身精神化的外延;明代佛造像的艺术性远超清代的一般水平,仍然会是市场的追逐方向,但也要注意清朝扛鼎之作的精品。”

社会上有人存有顾虑,认为佛像似乎能请进而不便于再出手。一西平措则认为:“收藏佛像的确较其它品类难出,有情结上的顾虑,容易在生活顺逆时对号入座。但佛法普渡,没有流通何来传播?”

据明代的历史资料记载,佛像当时已成为与青藏宗教上层互相馈赠的礼品,成为双方交流的固定项目,是祈福、吉祥的象征物。每年大批的青藏僧界人士以各种名义到明朝廷朝奉,礼品中必有佛像。赠送佛像对于佛教及其文化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表明,佛像的交流进出,也是佛教文化传递的必由之路。

(摘自《收藏与投资》)

猜你喜欢

佛像佛教艺术品
佛教艺术
佛像面前的 菩萨
食物也是艺术品
艺术品被盗
佛像面前的菩萨
Dolan Geiman 梦幻环保艺术品
看中国·在浙江
刘茜陶艺术品
关于佛像艺术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