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汲取“干货”后关键在于行动

2017-12-23文/庾

北方人 2017年24期
关键词:干货实用性独立思考

文/庾 里

汲取“干货”后关键在于行动

文/庾 里

“干货”,也就是高度浓缩的“方法论”,由于实用性较强受到很多人追捧,热衷干货的人总是希望能从干货中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答案,巴不得一下子就修炼出某种技能。

但现实情况是人们看了许多干货,却依然没有改变,其实并不是干货没有用,而是大部分人学习干货的方式不对。

在当下的快捷时代,很多人都在追求“快餐式”的生活,对于知识的获取,也往往只求便捷。

所以书名或者文章名中只要出现:五分钟读懂×××,几张图告诉你×××,或者在标题里加上“干货”两个 字,好像就会让实用性提升。

这种“实用性”是信息时代的福利,但也映衬了当下社会的“知识焦虑症”。这种“知识焦虑”往往还伴随着成长焦虑、财富焦虑、权利焦虑、吸引力焦虑等等。

人们求“知”若渴,却往往囫囵吞枣。

干货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把一些知识、经验类的东西,省略详细论证过程,直接把结论摆到你面前。

比如: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十分钟就能学会,但终生受用的技能?》

《坚持这10个习惯,我彻底告别又穷又懒,从失业到年薪百万》

《学会这招只要 35天,却能让亲子关系受益一生》

《做到这5点,小白也能变成PPT大神》

这些标题熟不熟悉?想不想点?

所有的标题党,都是对我们内心欲望的回答;所有的营销,都基于对人性的洞察。

对于提高自身能力方面,干货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用。

生活中,人人手机不离手。一个人每天在屏幕上接收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你看过一篇干货,可能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你就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了。

于是很多人看到不错的干货文章,往往会收藏了告诉自己以后再看。不要高估自己的毅力和执行力。以后往往不会找到对应的时机,原设想的上下班路上看、蹲马桶上看、休假的时候看,基本不存在的。

收藏干货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你以为你收藏的是知识,其实收藏的是“知道”,以为掌握了知识,其实是积压了一堆“知道”。

“干货”常常用夸张的标题告诉你,“读完你就学会了”。把听过等同于了解,把了解等同于熟练,或许是干货阅读者最常见的一种幻觉。

为此有人说,学习资料找太多,就会有已经学了的错觉;运动装备买太好,就会有已经瘦了的错觉。

在阅读干货的时候,你以为你是在独立思考,但其实你只是对别人的思考成果提出了认同。

就像是看一场辩论赛,正反方都有各自的依据,你听了觉得双方说的都很有道理,于是你的观点也随着辩手的观点而不断左右摇摆。

可怕的是,这可能会让你很难进行深度的长期的思考,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网络时代,知识点可以随意抓取,只要在网络上一搜,各种海量知识和资讯,屏幕一关,你的大脑好像依然如旧。

你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看到的都是表面,就像解数学题一样,光知道答案没用,得知道推算过程才能得分。

显然,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并没什么意义,短期集中地接受信息与长期接受碎片化知识都会令你只看到知识的片面,且快速遗忘。

比如你在网上看到关于《PS修图的一些小技巧》《PS修图的快捷键》,如果不去了解PS的整体操作,就算看了也没用。

知识必须能够在你大脑中自如运行,有一套完整的思维逻辑体系,才能成为你的工具。

干货并非无用,它或许能给你开启一扇新领域的大门。

然而光知道方法和诀窍,不去做又有什么用?

所有干货都只是帮助学习的工具,远不能等同于学习本身。真正去做了,你才会发现自己对它的理解是否完整、严密,有没有哪些障碍没有被发现。

听了xx作家的写作课,把十几条写作技巧铭记在心,就能写好文章了吗?只有亲自去写一篇故事,把那些技巧运用到你的故事当中,才能真正掌握技巧。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知识必须能够用以指导人的实践,才有价值与意义。反复地有意地练习,才能让知识成为你的技能,练习的过程就是改造大脑的过程。

只爱看干货不行动即是偷懒,只爱看干货不行动即是肤浅。

歌德说过:“要想让别人反复思考的智慧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自己再三思考,直至它们在我们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

猜你喜欢

干货实用性独立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早春鱼瘟”、黄颡鱼“过春”、病害一线快速精准诊断……实战干货来啦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干货满满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干货全在这里
满满的干货分享THX、HAA、ISF、CEDIA同学会成功举办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