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硫吸收塔出口形式流场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

2017-12-23作者魏新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电力设计研究院

电子制作 2017年18期
关键词:吸收塔型式湍流

作者/魏新,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电力设计研究院

脱硫吸收塔出口形式流场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魏新,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电力设计研究院

脱硫吸收塔的结构型式对塔内烟气流场分布影响大,进而影响系统的烟气阻力、脱硫效率及除尘除雾效果。本文以张家口电厂8#机脱硫吸收塔为例,对吸收塔出口形式流场进行研究分析并优化,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吸收塔;出口形式;流场分析

引言

吸收塔作为脱硫系统的核心部件,其结构型式对塔内烟气流场分布影响较大,进而会影响脱硫系统的性能。塔内烟气流速分布均匀性越好,脱硫效率越高,除雾器能发挥最佳性能,对出口雾滴分离、附加除尘效果越好。

张家口8#机原脱硫吸收塔结构采用侧排的方式,烟气出口扁而宽(见下图所示),此种结构出口造成烟气流场分布均匀性较差。对出口进行优化,塔顶做个变径锥段,从锥段上引出烟气出口,此种结构烟气流过时可以平稳过度,使得烟气流场均匀性较好。本研究对优化的烟气出口型式与原出口型式进行烟气流场CFD对比模拟,以验证优化结构性能的优越性。

1.CFD软件及湍流模型

数值模拟采用的软件是CFD软件ANSYS/FLOTRAN。FLOTRAN CFD采用的离散化方法是有限元法,它提供了两种流体单元:FLUID 141和FLUID142, FLUID 141单元是二维四节点四边形或三节点三角形单元,FLUID 142单元是三维四节点四面体或八节点六面体单元。这两种流体单元都具有多个自由度。

FLOTRAN提供了多种湍流模型,如零方程湍流模型、标准 k-ε湍流模型、RNG湍流模型、NKE湍流模型和GIR湍流模型等,且这些湍流模型均是涡粘模型。其中,零方程湍流模型是最简单和最快的湍流模型,但它只适用于几何形状和流动特征都相对简单的问题;标准 k-ε模型是默认的湍流模型,它通常能提供流动的真实情况,能用于计算管道和通道中的湍流流动。

对于脱硫吸收塔内三维烟气流动,采用FLUID 142三维流体单元,湍流模型采用标准的k-ε模型。

2.模拟域

研究塔内烟气流场分布必须模拟三维流场,模拟域为吸收塔入口至出口处的烟气流动范围,塔内为浆液液面以上部分,在ANSYS中建立流场模型,分别对这两种出口型式进行三维建模流场模拟:原吸收塔烟气出口型式较为扁平,水平方向的宽度与吸收塔的横截面直径一致,而推荐优化后的出口型式则是在吸收塔顶部设置一个圆锥段,在锥段上水平开口,相对原吸收塔出口型式,推荐优化后的开口在维持烟道出口截面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在水平方向收缩,同时高度方向加高,具体变化如图1、2所示(为了便于观察,采用2个角度视图显示)。

图1 原吸收塔烟气出口型式的烟气流场模拟域

图2 推荐优化的烟气出口型式的烟气流场模拟域

3.分析结果

■3.1原吸收塔烟气出口型式

出口烟道截面积一致的前提下,采用这种出口型式,则吸收塔出口烟道烟气流速最小为0(表明该区域烟气基本不流通),而且流速接近0的区域较大(在与吸收塔出口正对的那一面深蓝色区域),最大为22.374m/s(靠近吸收塔出口侧面),总体上这种型式下吸收塔出口区域的流场不均匀性较大。如图3所示。

图3 原出口型式的烟气流场速度矢量分布云图(烟气出口区)

■3.2 推荐优化的烟气出口型式

出口烟道截面积一致的前提下,采用这种出口型式,则吸收塔出口烟道烟气流速最小为0(表明该区域烟气基本不流通),而且流速接近0的区域较小(在与吸收塔出口正对的那一面圆锥与直段相交的深蓝色区域),流速最大为17.905m/s(靠近吸收塔出口底面的较大范围),相对于上一种型式,流场不均匀性较小,再加上最高流速与最低流速相差较小,因此可以确定,这种型式的流场更加均匀。如图4所示。

4.结语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见,吸收塔原烟气出口型式气流分布均匀性较差,烟气出口区背面塔顶角度较小,流速极低(气流死区)的范围较大,出口截面上由于速度分布不均匀,最大气速达到了22.374m/s。

推荐优化的烟气出口型式气流分布均匀性比原出口型式好,烟气出口区背面塔顶角度较大,流速极低(气流死区)的范围很小,整个出口区域流速过度比较平稳,出口截面上最大气速达为17.905m/s。

图4 推荐优化的出口型式的烟气流场速度矢量分布云图(烟气出口区)

由此可见,优化改造的烟气出口型式比原出口型式烟气流场均匀度要好,采用优化的出口型式,可以为吸收塔及除雾器发挥最佳性能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吸收塔出口粉尘含量。

* [1]孟炜,单新宇,魏宗新,郑传祥.大型脱硫吸收塔结构优化研究与设计[J]化工装备技术,2015年8月,第36卷第4期.

* [2]李天,孙永胜.高塔型烟气脱硫吸收塔结构动力特性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28(2):64~67.

* [3]杜云贵,邓佳佳,冯治云等.湿法烟气脱硫塔设计与优化[J]环境工程,2010,28(2):69~71.

* [4]李明惠,时文忠,刘德宏等.大直径薄壁大开孔塔结构的有限元分析[J]压力容器,2005,22(2):14~17.

猜你喜欢

吸收塔型式湍流
浅论硫酸装置干吸工序串酸流程对尾气和成品酸的影响
幕墙型式对高层建筑室内自然通风影响的模拟
面向型式的二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湍流结构研究”专栏简介
湿法脱硫二级吸收塔除雾器堵塞研究
垂直电梯安全钳受力分析及型式试验
垂直电梯安全钳受力分析及型式试验
翼型湍流尾缘噪声半经验预测公式改进
一种炼厂富气吸收稳定方法
浅谈汽车产品在申报公告中同一型式/同一型号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