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德温·戈登音乐听想理论解析

2017-12-22

北方音乐 2017年20期
关键词:戈登音调音高

王 艺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埃德温·戈登音乐听想理论解析

王 艺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对于大多数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埃德温·戈登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但他却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家,也是西方音乐教育史上最早从事音乐教学理论研究的教育学者之一,他所创立的“音乐学习理论”在西方被视为与柯达伊、达尔克罗兹、奥尔夫和铃木等齐名的音乐教学理论之一,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中的音乐听想理论进行简要的梳理和概况。

埃德温·戈登;音乐听想理论

埃德温·戈登(Edwin E. Gordon, 1927-)是当代美国音乐界非常活跃的音乐教育家,是集乐手、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学者和教师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人。先后在艾奥瓦大学、天普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基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大量的实证研究,在音乐性向、音乐听想的阶段和类型、音乐学习理论、音乐能力性向及测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包括著述44部、论文79篇、研究报告16篇、测试工具和手册9套,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音乐听想的概念与来源

戈登曾在《婴幼儿音乐学习原理》一书提到:“音乐听想是为了已脱离音乐喃喃发声期的儿童开始接受正式的音乐教学而发展的,而预备音乐听想的对象年龄范围向前推移,是对还没有脱离音乐牙牙学语、喃喃发声的萌芽初期。”这里面提到两个词语,一个是音乐听想,一个是音乐预备听想。音乐听想与预备音乐听想是戈登音乐学习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字面上就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后者是为前者做准备之用,这两者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教学对象理想年龄的划分差异。“音乐听想”(Audiation)一词是由戈登于1975年提出,戈登将其定义为,当音乐已经没有或并没有发出真正的声音时,我们依旧能静默地听到并且能理解音乐,其主要的目标是通过理解去发展学生思考音乐的能力,学生们能够通过听想,从他们所听到的、演奏的、即兴表演的、创作的音乐中获取更大的意义。

那么听想这一概念是怎么来的呢。关于听想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在历史上,人们就曾经对通过大脑的活动去看的能力,或者说是利用“心眼”(mind’s eye)的能力冠以“心智表象”(mental imagery)的说法。到了后来,人们开始使用听觉表象(auditory imagery)一词来形容在实际的声音不存在的情况下,大脑内部的听觉能力。19世纪80年代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开始了,对“心智表象”现象感兴趣的高尔顿开始尝试对“心智表象”进行数量化的测量和评价,而这种研究后来引起了西肖尔的注意,他的《音乐才能心理学》的第14章和《音乐心理学》的第11章,就均对音乐表象和音乐想象作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听觉表象是音乐才能的必要成分,对于测验一个人的音乐才能如何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他本人并没有找到对听觉表象进行测验的工具。与西肖尔相似,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采用的是“内心听觉”( inner hearing)来描述类似的现象,二者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所蕴涵的意思是相似的。同样,柯达伊的音乐教学理论所采用的“内在听觉”的概念,与戈登的听想也具有相似性。最初戈登也是借用前人的研究,采用“音调表象和“节奏表象”来表示类似的概念,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戈登对使用表象来概括音乐活动中的听觉过程表示失望,对音乐表象和听觉表象,以及他自己所采用的“音调表象”和“节奏表象”也感到不满意。直到1975年,戈登的朋友、编辑克莱尔·艾夫斯(Claire Ives)向他推荐了“Audiation”这个词。这个词是“audition”和“ideate”两个词的组合,前者是名词,表示听觉的行为或机能;后者是动词,表示形成观念或进行思考。戈登认为这个新词能够确切地表达他的意思,于是便接受了,1999年,新版的英文字典里就已加入“听想”一词的解释。

二、音乐听想的类型和阶段

1984年,戈登在《音乐学习的序列》一书中,提出音乐听想可以分成七个类型和五个阶段。在该书的1997年的修订版中,他提出听想的发展方式是多元且复杂的,原则上可细分成八种无一定次序性的类型和六个有次序的听想阶段。前后两个版本的区别在于:第七种,即阅读不熟悉的音乐是在1997年加入的,这种分类和分段后来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表1-1 音乐听想的八种类型①

第一种,聆听熟悉或不熟悉的音乐。这是最为常见的听想类型,是在聆听熟悉或不熟悉的音乐时产生的。我们对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音调型和节奏型进行听想,然后按次序对它们加以联系,给予音乐以句法的意义。可以将聆听比喻做说话,先是注意各个词汇,然后将它们组成句子和段落,再赋予句法和语法的意义。

第二种,阅读熟悉或不熟悉的音乐。这也可看作是乐谱听想,即对乐谱进行的听想,它是在我们阅读熟悉和不熟悉的音调型和节奏型的乐谱时发生的。我们可以静默地阅读,可以对所阅读的乐谱通过演唱或演奏的方式表现,也可以在他人表现音乐时进行阅读。

第三种,对熟悉或不熟悉的音乐记谱与听写,这也是乐谱听想的形式。当对熟悉或不熟悉的音乐记谱与听写时,我们对听觉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听想,然后用乐谱的符号对听想了的东西加以表现,我们只是听想音调型和节奏型中重要的音高和音长。此类听想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当我们对所听的音乐进行听觉感知时,首先听想的是基本音高和音长,也就是背景,然后补充非基本的音高和音长,来完成所听的乐句或乐型。

第四种,从记忆中回想起熟悉的音乐。此种情况通常是不靠乐谱回想或演奏音乐,所以音乐的音调或节奏可能是熟悉或不熟悉的,以不出声演唱或演奏等方式来呈现音乐听想中所有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音乐都被用来当指引,用回想来组织音乐中的其余形态,最后经由音乐听想的回想过程持续到整首曲子结束。我们回忆熟悉的音乐片段不是记忆的结果,而是借助对音调和节奏语句进行组织。

第五种,从记忆中回想起熟悉的音乐,这也是一种读谱听想。我们在回想中所组织和听想的熟悉音乐中的每个熟悉语句,帮助我们在对余下的熟悉音乐中的熟悉的语句进行组织和序列地回想,这个过程贯穿于熟悉音乐片段全部过程之中。如同在第四种类型中一样,书写的音乐不是作为记忆结果的回想,虽然我们只是对回想和作曲的音调型和节奏型的基本音高和音长进行听想,但在回想和作曲时,我们下意识地将音调型和节奏型的中非基本的音高和音长置于完整的乐句之中。

第六种,创作或即兴不熟悉的音乐。是在我们使用熟悉的或不熟悉的语句,静默地在实际表现过程中,创作或即兴不熟悉的音乐时产生的。我们在听想中创作或即兴的每个音乐语句帮助我们对后续的音乐语句进行序列地组织。

第七种,阅读和创作或即兴音乐。这种类型同样也包含乐谱听想。它是在人们阅读熟悉和不熟悉的语句、同时在静默状态下或实际表现中创作或即兴新的、不熟悉的音乐时发生的。虽然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创作音乐或即兴的心理过程是相同的,但这种类型的听想涉及乐谱听想。

第八种,当我们写作熟悉或不熟悉的音乐,同时创作或即兴不熟悉的音乐时,就出现了这种听想,它也包含乐谱听想。但是,假如我们在写作之前对已经创作或即兴的音乐进行一段时间的回想的话,这种类型的听想就会变成第五种听想。第七种听想和第八种听想的过程是相同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结果是读,后者的结果是对我们已经创作或即兴了的音乐进行写作。

音乐听想也可分为六个阶段,由于类型不同,听想的阶段呈现出层级性、累积性和循环性的特点。前一阶段的听想是后续也就是更高阶段音乐听想的基础和前提,当达到更高阶段时,其他阶段仍然重复地进行。实际上,我们可以将戈登的音乐听想阶段看作是一种音乐认知模式,即一种与概念形成有关的、对音乐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模式。

表 1-2 音乐听想的六个阶段②

第一阶段:瞬间的短暂记忆与保留。在对所听的音乐中一系列音高和音长进行听想之前,我们是无意识地对刚刚听过的音乐中短的音高和音长系列进行听想,因为是无意识参与,所以在听音乐的那一刻并没有进行听想。我们是对听觉感知到的音高和音长系列进行听想,这是当即的印象,并没有赋予音高和音长系列任何音乐上的意义。

第二阶段:对调式语句和节奏语句进行模仿及听想,并辨认出主音和主拍。当我们听音乐并无意识地对一系列音高和音长进行听想时,我们在有意识并静默地模仿这系列中所有的音高和音长。然后我们通过听想,有意识地把该音高和音长系列组成一个或数个基本音高的音调模式,以及一个或数个基本音长的节奏模式。根据有意识地确认或辨别出音乐中的音高点和主拍的位置,我们对基本音高和音长的音调及节奏模式加以组织。这是一个在有意识地确认或辨别出音乐中音高点和主拍的位置,以及对基本音高和音长的音调及节奏模式加以组织的互动过程。

第三阶段:建立主观或客观的音乐调式与拍号。随着对音高点和主拍位置的认识和确认,以及不断地组织起音乐中的基本音高和音长的音调模式和节奏模式,我们就有意识地建立起了音乐的音调和拍号。

头三个阶段的听想是同步进行的,此过程是基本音高和音长的音调和节奏模式的组织与音乐的音调和节拍的建立之间的持续互动,互动过程的结果是帮助我们对在听想中已经组织了的和保持了的基本音高和音长的音调型和节奏型进行评价并可能进行重组。我们也可以对正在听想的音调和节拍、将要组织的基本音高和音长的音调和节奏模式、以及音乐中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音调和节拍变化,进行澄清和更好的判断。

第四阶段:在听想中有意识的记忆已经组织了的调式语句和节奏语句。在此阶段,我们能在听想中有意识地保持己经在音乐中组织了的基本音高和音长的音调和节奏模式。四个阶段的听想是同步进行的,呈现循环的过程,因为各个阶段是相互作用的。判断。正是在此阶段中,我们达到了对序列、重复、形式、风格、音色、动力,以及其他使得我们赋予音乐以音乐意义的相关因素的完全辩识和区分。

第五阶段,对其他音乐片段中己经组织和听想了的调式语句与节奏语句进行回想。在本阶段我们有意识地对在其他音乐片段已经组织过和听想过的基本音高和音长模式进行回想。我们可以发现,与当前所听想音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所听的音乐越多,所建立的代表各种音调和拍号的基本音高和音长模式词汇数量越大,在此阶段的表现就越好。如同语言,我们掌握的词汇越多,我们交际的水平就越高。在音乐中,我们所掌握的基本音高和音长模式越丰富,我们的听想能力就越高。

第六阶段,预知并预测将会出现的调式语句与节奏语句。在经历了前五个阶段的听想时,我们有意识地对将要听想的音乐的基本音高和音长模式进行预测。戈登在描述本阶段时用了两个词,一是预知(anticipation),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预先知道在熟悉的音乐中将会听到什么;二是预测(predication),指的是在不熟悉的音乐中可能听到什么。后者是建立在对不熟悉的音乐的了解基础之上的。除了第五阶段的听想外,在第六阶段,所听想的基本音高和音长模式比其他阶段都多,对音乐的预知和预测越是准确,对所聆听的音乐的理解就越深刻。

三、总结

如果没有听想,音乐理解就变得非常有限。戈登认为假如一个人能够对音乐进行听想,那么他就可以学会创作和即兴演奏,并为自己和其他音乐家伴奏。戈登反复强调了听想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听想是一切学习音乐的前提要素,换而言之,想要学会演奏乐器之前就必须要学会听想。在一个孩子真正理解基本的音高音型片段,以及节奏型片段之前,他也会很自然地处在初级阶段的音乐思想过程之中,这己经是能够让他产生听想过程的阶段。然而听想的能力并非能够立刻或迅速学会的,学生们必须通过教师对其的音乐引导,经过每一个类型及阶段的发展,对音乐产生内在理解进而感受和创作音乐。

注释:

①Gordon,E. E.(2003).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Chicago:GIA Publications,p.4.

②许冰.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1]许冰.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2]埃德温·戈登,余原.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3]李烁.埃德温·戈登的幼儿“音乐听想”理论研究[J].北方音乐,2013.

[4]吴珍.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研究[J].中国音乐,2009.

[5]Gordon,E. E.(2003).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Chicago:GIA Publications.

J60

A

猜你喜欢

戈登音调音高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论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纵向音高组织的逻辑运用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你可以相信电话那头的人吗?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孩子和爸爸
“听想”:埃德温·戈登音乐教育思想的根基及其意义
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