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体验到核心素养的构建

2017-12-20钱晓宏

速读·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玩乐个性体验

摘 要:教育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价值生命实现的活动,成功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成功标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一定会让我们的劳动课堂走向家庭,真正将劳技教育实践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同时我们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而有些“劳动成果”制作的本身意义就在于“玩”。

关键词:合作;体验;个性;玩乐

教育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倡导的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不是注重一部分学生,更不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其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体验合作,直面沟通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中,成功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成功标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是发起者、参与者、受益者,他们将从中得到锻炼,获得许多宝贵的东西。但众所周知,学生本身都是存在着差异的,对于成功的“体验”也永远在极少数的同学身上流连忘返,也就更无法谈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了。因此就要进行交互式合作制作,采取三个一群,五个一簇,互相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这样的制作过程才有可能开展得生气勃勃。许多事实证明,处于同样境遇的人最容易沟通。同伴之间的心理距离最短,若能充分利用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收到情感“体验”效果。因为学生的操作不是处于独陷困境,而是在集体合作中商量进行。比如在《运用多种材料制作》一课教学之中,女生编织细铁丝,可能对于某些男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技术难题,而相比较而言,男生弯曲粗铁丝就显得轻松了,于是小组中可以进行难易分工。这样技术强的学生在编织任务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技术能力差点的学生也能看到编织是由他们完成的,“成功”体验便也油然而生了。与此同时,合作制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当劳动成果顺利完成时,学生相拥庆祝,这份成功传达着共同的快乐,这份成功里有着大家共同的快乐元素;而当劳动成果失败时,大家想方设法追究失败的原因,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或者使活动起死回生,或者不会那么轻易放弃,这对学生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共同情感“体验”的历程。

因此,让情感“体验”于合作制作中,便于学生沟通,在制作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体验”,享受共同的“劳动价值”。

二、体验成果,展示个性

《劳动与技术》中创造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创造的开展方式也是如此。譬如在教学中可结合学校主题活动进行实践操作。这既是对《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有效延续,也是检验学生将《劳动与技术》中所学技术进行运用实践的一次绝佳途径,而且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比如我在环保教育月期间,让学生发挥一技之长,规定在一个星期天内每人拿出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而且又要体现“环保节能”的小制作,参加展评。最后,呈现的参展作品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女同学搜集家里的废布料——巧手绣挂件;利用白色泡膜——造“房子”……男同学利用废弃木料——造模型;运用火柴梗——完成“苗族姑娘挑水”贴画……展览桌上,琳琅满目的作品,令在场所有老师为之感叹。这一件件倾注学生智慧、极富创造力作品的个性展出,难道不正是对《劳動与技术》这“生命课堂”的有效见证与解读吗?学生不但从中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是个性的飞扬,更是为下次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体验生活,学以致用

“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劳动本身的价值就是是否将学校所学延伸到课外,走向社会。“劳技教育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知识转化为能力,利用书本知识在实践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劳技教育实践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抓住教育的契机,我们劳动与技术课堂上诸如“编织类”“布艺类”等的作品可以成为家中的装饰品,也可以成为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比如,我们在编织茶杯套后,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还有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给哪些东西“穿上衣服”,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班级有一名学生就觉得:“我妈妈的手机磨损很厉害了,我想给她的手机‘穿衣服。”后来,在她妈妈生日的时候,该生果然送给了母亲一个亲手编织的手机套。因此,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一定会让我们的劳动课堂走向家庭,真正将劳技教育实践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

四、体验玩乐,提高兴趣

当劳动与技术课堂中“玩乐”所创造的轻松、欢快的气氛使后进学生摆脱紧张压抑的心情,轻松的学习。尤其会使后进学生较多地获得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劳动与技术》也崇尚我们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而有些“劳动成果”制作的本身意义就在于“玩”。

“游戏是产生兴趣最好的老师”,在课堂制作完成效率较高的情况下就可以相机进行趣味游戏。如《泥塑》一课,学生掌握了捏泥巴的方法后,完成了作品。这时候我就利用课堂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象”妈妈和“孩子”童话泥巴游戏,学生可以给自己的作品起名字,然后创编故事。这样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努力完成“劳动成果”的欲望,又多了一份“玩乐”的体验。如果拥有一个“劳动作品”就拥有一次“游戏”的资格,拥有一次“游戏”的资格就意味着认识到劳动成果的“价值”,那些曾经无视于“劳动成果”的孩子们还会将其随意丢弃吗?

新课标提出的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为了让课堂充满活力,我们要把课堂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就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钱晓宏(1978.08—),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苏江都;最高学历:本科;单位:扬州市江都区真武中心小学;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综合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玩乐个性体验
发掘玩乐商机
超燃夏日玩乐发光体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玩乐厨房
最享受的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