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杜甫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影响

2017-12-20曹锋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黄庭坚杜甫

曹锋

摘 要: 杜甫作为我国文学史中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千家宗杜的说法,黄庭坚则是效法杜甫的诗人群体中最有名,同时也是文学成就最大的一个。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黄庭坚的创作经历,其次探讨了杜甫在题材、技艺、思想、人格等四个层面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影响,最后论述了黄庭坚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拓展与延伸。

关键词: 杜甫 黄庭坚 诗歌创作 后世影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于唐代而言,诗便是“一代之文学”,唐诗是古典文学的精华,有唐近三百年,诞生了无数经典的诗篇和伟大的作家群,其中最负盛名、最为后人所称道的莫过于李白与杜甫,二者是唐代灿若繁星的诗人中最耀眼的两颗,被誉为“双子星”。相比于李白歌行、古风的飘逸不群而言,杜甫的诗以近体诗为主,格律严整、内容典雅、情感真挚,有着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格律诗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以师法杜甫为己任的文学家代不鲜见,如宋之黄庭坚、清之钱谦益等。黄庭坚作为宋代文豪,是较早发现杜甫诗歌价值并主动接受其影响的文学家之一[1][2],《后山诗话》载有“唐人不学杜诗,惟唐彦谦与今黄亚夫庶、谢师厚景初学之。鲁直,黄之子,谢之婿,其与二父,犹子美之于审言也”。文章基于此,就杜甫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影响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黄庭坚诗歌创作概述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江西修水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在诗词创作乃至于书法领域都有着很高的成就。黄庭坚是宋诗代表人物,也是宋代著名文学流派江西诗派的主要效法对象之一,与杜甫、陈与义、陈师道合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杜甫为祖,而黄庭坚则是三宗之首,江西诗派创作中许多特征、技法均源于黄庭坚,如描绘书斋生活、注重文字推敲、崇尚瘦硬风格等,当然,这些特征或多或少都能从杜甫诗歌中寻到“源头”,但真正作为文学追求并发扬光大者是黄庭坚,这可以看出杜诗与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关联[3]。

黄庭坚生于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崇宁四年(1105),享年60岁,在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六十而亡,既不算上早逝,又难称高寿。黄庭坚自幼聪颖逾人,年仅7岁便作牧牛诗,诗中“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更成为诗中名句。纵览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生涯,共有存世诗歌1900首,且大都有明确的编年,根据创作时间的不同,黄庭坚诗歌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与元丰八年、元佑八年为断。元丰八年之前,黄庭坚一直在地方任职叶县尉、太和县令等基层官员,诗歌以酬唱赠答、歌咏山水为主,兼有时事政事、民生疾苦的内容,典型的有《流民叹》中的“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元丰八年,哲宗继位,黄庭坚入为京官,与开封文学集团,如苏轼、晁补之、秦观、陈师道多有交流酬唱之作,史称“元祐唱和”,此一阶段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绍圣元年,新党秉政,黄庭坚流放四川,开始了蜀中流离生涯,对有相同经历的杜甫推崇备至,蜀中经历是黄庭坚学习、借鉴杜诗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关键阶段。当然,从黄庭坚现存诗歌的编年分布而言,入京之前的诗歌数量占绝大多数,且诗歌个人风格已经初步形成,可以说,在元丰八年之前,独具一格的黄庭坚体已经形成。

二、杜甫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具体影响

(一)诗歌题材的影响

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样式之一,至唐代而大兴,不仅以绝句、律诗为代表的近体诗彻底取代了古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诗歌的题材类型也不断丰富。杜甫有诗圣之称,在创作中可谓各体兼善,尤以近体诗见长,且创作题材涉及多个领域,从羁旅漂泊到酬唱赠答,从咏史怀古到社会讽喻,应有尽有。黄庭坚虽然与杜甫在生活年代上相差两百余年,两者的生活经历却较为相似,都曾出任地方官员,也都曾进入中央,但未能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晚年都在漂泊流离之中,甚至连漂泊的地点都相同,均在蜀中。这就使得一心以杜甫为宗师的黄庭坚在诗歌题材的创作上与之有着相似性。

(二)形式技巧的影响

形式技巧的影响是杜甫对黄庭坚诗歌创作最主要的影响,也是黄庭坚与杜甫名列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主要原因,尽管唐诗、宋詩在审美形态上有着差异性,但唐诗中其实已经蕴藏了很多宋诗的元素,如以说理见长、以文为诗等,这一点在杜甫诗歌中尤为常见,这和杜甫求新、求变的文学追求有着很大的关联。

(三)思想内容的影响

杜甫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技艺层面的影响,又包括思想层面的影响,这和杜甫、黄庭坚都秉持忠君爱民的儒家本位思想有关。前人在研究黄庭坚与杜诗之间的关联时,仅仅看到黄庭坚模仿杜诗音韵、平仄、坳体等内容,就说“鲁直学子美,直学格律尔”,这其实是不够客观的,也不符合黄庭坚对杜甫的认知。黄庭坚尊崇杜诗,贯穿其诗歌创作的各个时期,即使在绍圣元年遭到贬谪后,黄庭坚仍然坚持搜集杜甫诗歌,并认为杜甫流离蜀中时的诗歌艺术价值最高,思想价值也最醇厚。乾元元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此后创作了以“哀民生之多艰”为主题的三吏、三别,以及《夏日叹》、《夏夜叹》等作品,其中表露出来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黄庭坚的创作,黄庭坚虽然在民生关注上不如杜甫,但创作了许多社会讽喻诗,不是单纯地脱离民生的书斋式诗人。

(四)人格精神的影响

杜甫虽然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但在唐代,杜甫的诗名并不高,远逊于李白、王维等人,难以与孟浩然诸人比肩,这一点从唐人的唐诗选本中便可窥知,杜甫真正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代名家、宗师,是在宋代正式形成的。这除了和杜甫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关联外,也可以归因于杜甫个人的人格精神。宋代不同于唐代,唐代是典型的开放型朝代,以对外开拓、征战四夷为要务,唐代文人大都有着较强的建功立业的欲望,而宋代则是封闭型朝代,四周强邻环伺,知识分子更加注重内心的修炼,这也是理学形成于宋的主要原因。杜甫是儒士的典型代表,有着传统儒家话语下完善的人格,因而深受宋代诗人的喜爱,以杜诗为宗,其实就是以杜甫的人格为宗,这一点黄庭坚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他的遭遇与杜甫相似,在北宋中期新旧党争中屡遭贬谪,杜甫及杜诗中的人格魅力是感染、激励黄庭坚的重要思想源泉[4]。endprint

三、黄庭坚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拓展与延伸

唐以诗为工,宋以词为上,这是文学流变的必然趋勢,但这并不意味着宋诗地位低下,事实上,宋诗与唐诗同为我国诗歌史上的高峰,甚至有“双峰并峙”的说法,唐宋诗分野是治古典文学者的重要研究方向,通俗而言,唐诗重情,宋诗重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唐宋诗可以截然二分,事实上,从唐诗到宋诗有着非常明显的发展脉络,宋诗中的许多特征在唐代诗人群体中就有雏形,杜甫、韩愈等都是唐代诗人中对宋诗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杜甫更是被视作宋代江西诗派的“远祖”。江西诗派师法杜甫不假,但在具体创作实践中,所师法的其实是黄庭坚,或者被黄庭坚阐释过了的杜甫。黄庭坚虽然以学习杜诗著称,但其在诗歌创作中与杜甫仍然有不小差异,即使是在用典、平仄、句式等层面也是如此。江西诗派在创作中的主要追求,其实都源于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实践,其成就与黄庭坚紧密相关,其末流出现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现象,黄庭坚难辞其咎。

好用典是杜诗、黄诗的共同特征,杜诗以熟典为主,黄庭坚则拓展了用典范围,不仅用熟典,更用生典,因此,读黄庭坚的诗往往需要深厚的文学历史素养,这和宋代知识分子读书氛围浓厚有着很大的关联,也和宋诗好用典说理紧密相关[5]。黄庭坚用典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常用的历史典故以外,诸子百家如《庄子》、《墨子》等,乃至于佛经都是其用典对象,如《次韵杨明叔》四首,就分别借用了《涅经》、《圆觉经》、《传灯录》、《楞严经》的佛理,换言之,在用典层面上,黄庭坚拓展了用典的范围,为后世诗歌创作中的用典笔法开辟了新的道路。杜诗创作好用拗体,拗体是常规平仄以外的变种,在拓展近体诗的音韵表现范围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杜甫的拗体诗为数不少,如《白帝城最高楼》中的“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此诗原为平起平收,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上句第六字原为平韵,现用旆字位仄韵,因而于下句第六字用平韵飞字补救,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五个平声字相连,与传统格律迥异。黄庭坚在创作中更是超越了杜甫,其在《题落星寺》中首句“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径直以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为律,在创新突破上更是超出了杜甫。此外,在炼字、句式等其他层面,黄庭坚对杜甫的创作手法多有传承和发展。总体而言,黄庭坚在杜甫的基础上,将杜诗中原有的某些特点无限放大,收到了文学创新、不落窠臼的效果,但同时存在着“掉书袋”与佶屈聱牙的问题,这在晚期江西诗派的创作中尤为常见。

四、结语

杜甫与黄庭坚作为我国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在文学创作中有着明显的继承与发扬关系,杜甫之所以能够在宋代奠定一代宗师的地位,和黄庭坚对杜甫诗歌的称赞与学习有着很大的关联,黄庭坚吸收了杜诗中的一些特征,如坳体、练字、用典等,并发扬光大,最终自成一体,成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杜甫因此被列为江西诗派的远祖。

参考文献:

[1]龙延.杜甫与黄庭坚[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02):62-67.

[2]卞翠平.杜甫与黄庭坚的诗歌内容比较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3):136-139.

[3]骆德林.黄庭坚对杜甫诗歌的接受与创新[J].文学教育,2012(06):148-150.

[4]徐煜辉.浅析杜甫诗歌对黄庭坚影响[J].东京文学,2011(01):11-17.

[5]卞萃平.杜甫与黄庭坚的诗歌内容比较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3):136-139.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黄庭坚杜甫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