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芦笙专业学习的必要专业条件与素质

2017-12-20李天予

艺术评鉴 2017年22期
关键词:修养天赋条件

李天予

摘要:芦笙演奏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需要结合个人各方面素质来进行提高和升华的专业。笔者经过多年的芦笙专业学习,并在高校从事芦笙教学十余年,从芦笙专业学习者的角度,论述了作为芦笙专业学习的必要条件与素质,提出高校芦笙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艺术条件与素质,必须在良好音乐天赋、科学演奏方法、民族文化修养和丰富情感世界四个方面加以充分的认识和提高,才是有效的培养方式之一。

关键词:条件 素质 天赋 方法 修养 情感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120-04

芦笙作为独立专业进入贵州高校已经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了,自原贵州艺术专科学校(现贵州大学艺术學院)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设第一届芦笙班起,芦笙专业建设逐渐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后,我省多所大专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相继开设了芦笙独立专业和选修专业,培养了一批在芦笙演奏方面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以及对芦笙文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学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也逐步显现出工作能力,少数学子还成为了芦笙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看到一些问题,大部分芦笙专业的学生由于来自基层和边远地区,在进入高校以后,由于其综合音乐知识的基础不够扎实,难以适应现有培养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尤其是对于音乐史学、钢琴、视唱练耳、和声、复调、芦笙舞等课程学习比较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如何适度修订专业内涵和课程设置,而是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芦笙在当今社会文化冲击下应该选择的发展道路,而作为芦笙学子,更要在这个认识下关注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素质。

芦笙演奏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需要结合个人各方面素质来进行提高和升华的专业。笔者经过多年的芦笙专业学习,并在高校从事芦笙教学十余年,深深感到要想真正培养好一个芦笙专业的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期望学生成长为一名职业演奏者甚至是芦笙文化的传承者,真是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些努力尽管很多建立在我们本身的一些天赋条件之上,但是还有更多的努力是需要我们去拓展去发掘的。笔者认为:贵州高校芦笙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艺术条件与素质,必须在良好音乐天赋、科学演奏方法、民族文化修养和丰富情感世界四个方面加以充分的认识和提高,才是有效的培养方式。

一、良好音乐天赋的两个基本要素

健康的体魄和音乐的耳朵是芦笙专业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

芦笙演奏的特点是共生性的,吹奏和舞蹈都是需要学生体格强健,是需要运用非常灵活的肢体语言和演奏技术来表现的。过去,芦笙的天赋条件常常被认为是能够“吹的昂”,尽管正确但是并非完全如此。芦笙演奏的天赋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包括技术和体能条件,还有音乐感受力,即优秀的“音乐耳朵”,这两个基本要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哪一位演奏家的技术是不好的,他们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令人羡慕的好条件,或许这是自然造化的结晶,或许是任何后天因素所无法替代的。但是,经过专业学习的人都知道,任何表演技能都是经过后天培养的,都是“人工制造”的产物。所以,如果我们一定要归结天生的条件,不妨可以说:健康而有机理扩展能力的体魄,就是最好的天生条件。例如,羸弱的身躯是无法胜任热烈的表演的,而强健的体魄一定有益于我们学习芦笙演奏。无论是“原生状态”的民间芦笙演奏者的选拔,或者是我省高校的专业学生遴选,教师们就已经知道,选择体能强健尤其是呼吸能力强的学生,对于芦笙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所以,优秀的吹奏技能来自强健和协调性很强的身体机能,以及后天的科学训练。

演奏者好的“音乐的耳朵”是指其良好的音乐听辨能力,它虽然经过后天长期的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但必须有较好的听辨天赋,例如对于音色音质的感受能力,可以确保演奏者在学习中或者在自我摸索中,迅速建立一种相对自然和正确的状态。一个演奏者良好的音乐感觉力在学习的初期基本阶段可以是三个表象:音准、节奏和舞感。前两个条件可以说是至关重要而且无法在后天完全改变的,音准和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不可以有丝毫的偏差,对于演奏者在这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是近乎苛刻的:因为专业演奏者对于作品的准确度,是我们针对专业水平判断的主要依据。音乐感觉力在演奏者学习的中期阶段就是我们前边说到的对于音乐本质的感受能力,那是对于自身的认识,对于民族原生音乐和现当代音乐的判断力和调整力。音乐感觉力在演奏者学习的后期阶段应该是对于复杂的综合音乐艺术的认识能力。例如我们对于复合音色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在舞台表演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很多演奏者一直局限于原生状态的方式,无法适应钢琴或者伴奏碟的伴奏,一旦遇到与乐队的合作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根本无法准确地表现作品。这个现象说明了这些演奏者学习尚不能面对复合音色和多声部音乐的考验,也就是还比较缺乏对于综合音乐艺术表现的认识能力。

二、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基础条件

芦笙演奏的基本功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即呼吸技能、吹奏技巧、舞蹈能力和综合表现力,其中呼吸技能是尤为重要的基本功。

芦笙的呼吸和铜管乐器吹奏以及歌唱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需要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所不同的是芦笙还需要“跳着呼吸”“循环呼吸”,这一点芦笙演奏呼吸与歌唱呼吸以及铜管乐呼吸非常不一致,所以其训练有别于其他乐器演奏的训练。芦笙演奏的呼吸对于其稳定性和灵活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芦笙演奏的呼吸只能在演奏学习中获得,结合演奏的呼吸才是真正有效的呼吸,这个观点是几代芦笙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所以,如何科学地并较为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呼吸技能,就是我们需要认真去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没有解决正确呼吸的基本功以前,任何过早的吹奏技术技能的片面性提高都可能会带来弊病的,它会让学生今后的学习难以为继。

无论民间还是高校,在提高学生芦笙演奏呼吸能力的教学手段和经验上都有不少可取之处。例如,预先做好呼吸调整(或者说热身运动)才能开始吹奏,让学生在吹奏练习之前深呼吸数十次,并结合适度的跳跃动作体验呼气与吸气如何获得稳定性。对于呼吸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外,还特别增加一些负重练习。现代医学科学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我们会给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分析呼吸肌肉群的不同动作,了解呼吸过程中如何获得气息的支持力和对抗力。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的经验,经常会采取一些比较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体会呼吸的分解动作,以及如何保持呼吸的张力来产生呼吸的弹性。例如将胸部动作分解为上胸和下胸,上胸用于张开和保持,下胸利用软肋的扩张来获得支持和弹性。同样笔者也把腹部分为上腹部和下腹部,小腹部的紧张和内收非常重要,是全部呼吸稳定的要素,切不可松懈和突出;上腹部在吸气的时候可以尽量饱满一些,呼气的时候不可以全部呼出,在保有一定余量的情况下及时补充气息进来。做到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建立基本正确的呼吸状态了。

正确的呼吸和正确的演奏姿势也有着关联,芦笙是站着吹、跳着吹、走着吹的共生性演奏乐器,所以,如何持芦笙,肩膀手臂和躯干的姿势是很重要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芦笙的呼吸是在演奏中建立的”。

芦笙吐音训练对于呼吸的要求很高。芦笙吹奏中有单吐、双吐、三吐和软吐多种吐音技巧,这些都是很常见和使用很频繁的基本技巧。无论是单吐、双吐、三吐和软吐,它们都是建立在正确呼吸基础上,结合口型和口咽腔内部形状和舌头位置的变化而获得的。严格而科学的训练在此尤为关键,我们的原则是:系统的有明确进度目标的训练才是唯一正确的科学训练方式。任何不按照进度规律的训练方式,任何揠苗助长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蘆笙的花舌音是很有特点的,可以分为小花舌、大花舌和爆花舌几种。其中小花舌最有特点,吹奏的时候发出“达嘎、达嘎”的效果,它起源于我省黔东南雷山和丹寨等地。小花舌对于呼吸的要求是:把舌头摆放在口内的正中,并且舌尖要薄而平,在气息冲击的时候舌尖产生振动而发出“达嘎达嘎”的声音,频率快的音质称之为“小花舌”,频率慢的音质称之为“大花舌”,这种花舌演奏气息吹和吸即可。大花舌运用比小花舌更加广泛些,我们教学中很多曲目会采用这个技术,它需要运用较快的气流去振动舌面,并带动舌尖快速颤动,其振动的速度是可以控制的,如果速度极度夸张就形成了爆花舌的效果。这些技术都需要演奏者长期训练和体会呼吸和舌头紧张度适度配合,非一日之功。教师在训练这些技术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学生呼吸方式的变化,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技术的障碍,造成了学生呼吸的不正确调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进度。只要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并且准确指出了原因,学生很快又可以获得呼吸与技术的平衡。

仅仅从基本功的一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往往是无法达到任何技术要求的。尤其是初学者,他们的呼吸肌肉尤其是颈部肌肉僵硬紧张,大多采用过分收缩方式呼吸,这样的呼吸自然就没有弹性和灵活性了。初学者的整个肌体的运动是单调的软弱的,甚至是不合作的。大多数时候,我们设想的方式和实际的结果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初学者大多的感觉只锁定在咽喉部位,呼吸过分施压颈部,造成颈部内外肌肉的高度紧张。不仅容易疲劳,而且导致演奏的僵硬。

感人的演奏是要通过长期的科学训练获得的,是身体相关于芦笙吹奏动作的长时间合理运动并产生协调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多向那些真正优秀的演奏家学习。因此,如若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从学习者成长为演奏者,科学的训练才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演奏方法,才能在演奏中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技术技能。才能增加演奏的美感,形成自己的技术特点和稳定的技术状态。

三、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是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任何少数民族传承文化都是在中华民族大文化的长河中流淌发扬的。所以,芦笙学习者和演奏者的民族文化艺术修养,在广泛意义上首先就是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我们很难想象,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没有很好的文化功底人,如何能真正展示作品得到观众的认可。我们应该在最基础的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开始重视,无论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知识,都是我们需要花大力气去努力学习的。我们相信,一个不断进取的民族,一定是具备向兄弟民族和姊妹艺术学习能力的民族,我们只有具备了较为深厚的文化修为,才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去了解社会、聆听自然、体验生活、展望世界。

芦笙专业的学子的文化修养中还必须具备自身民族文化知识,尤其是民族语言,因为芦笙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极强,芦笙词多为民族语言和音乐文化的共生体。我们选择芦笙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他们可以吹奏几首乐曲,更加关注的是他们是否懂得自身民族的语言,是否熟悉自身民族的风俗和文化传承。例如,芦笙对于苗族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芦笙的时节性、场景性都与民族生活习俗紧密相关。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今社会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下,不少学生已经淡漠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他们需要在芦笙专业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补课,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认识芦笙在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作用。

高校培养芦笙专业学生,从专业内涵的角度看,绝非仅仅是培养演奏者,而是培养芦笙文化的传承者。从技能传播到文化传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以掉以轻心的重要工作,是我们从技术技能教学升华到更高教育教学理念的必须。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的民族文化修为的要求应该是更加全面的,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从芦笙文化的发展史,拓展学习中华民族音乐发展史,从中看到自身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优秀的学习者一定是喜好阅读、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好学者。聪颖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长期的刻苦探索获得的。优秀演奏者一定涉猎了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甚至拓展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术学等等领域。在阅读的同时,还需要在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中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从实践中去总结理论和经验,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印证理论,周而复始不断升华,形成自己的艺术认知和艺术表达特点。我国优秀的艺术家们,无不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大志向、大气魄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她们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底蕴、世界观和价值观底蕴,才能厚积薄发成就非凡。

艺术是相通的,各姊妹艺术的相互结合,是我们对于芦笙艺术发展的必须认识。艺术的本质是精神文化,是人类表达情感、表达对于世界认知的最直接方式之一。艺术是产生愉悦,产生震撼,产生思考,产生力量的学科门类,演奏者只有通过触类旁通,融合各类艺术的综合要求,才是一个芦笙学子较为完整的基本素养。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例证,尤其是听到器乐演奏与文学、绘画、书法、舞蹈、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王羲之的书法中找到刚柔并济,从张旭的狂草中感受到情感的跌宕;我们也可以从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感受到艺术表现的微妙层次变化,从徐悲鸿笔下奔驰的骏马中体会到力透纸背的超然艺术气度。我们可以从画家那里学习对比统一的关系,找到对比统一的大与小、主与次、疏与密、浓与淡的精神语言,并且融入到我们演奏的“章法”中去。从我国古代音乐审美思想的角度看,这些借鉴是极为有意义的,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思想,就是要求我们从意境中去把握人类的共同语言和个性语言,将形似升华为神似,将作品的二度创作达到更高的境界。

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才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各姊妹艺术的互相通融,是造就演奏家的必要条件。任何优秀演奏家的背后,一定有着不同于常人文化学习和积累的历程,我们向他们身上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那就是重视自身文化修养不断提高的品质。

四、美好的感情世界是成功条件

芦笙演奏是表演艺术,也就是情感的艺术。演奏者之所以能够感染观众,主要来自其演奏本质的情感特色。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评价:你的演奏挺不错,遗憾是少了一些感动。这个评价适用于所有的演奏者,没有感动的演奏如同没有灵魂,是无法驾驭作品和表达作品内涵的。

真实的感情表现并非简单的情感再现,许多初学者在演奏中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缺憾:他们的情感是模拟的,是浅层次的再现,尽管这些演奏者做出了“非常感动”的样子,甚至激动不已,但是观众却“不为所动”。造成观众麻木而无动于衷的原因很简单,是这些演奏者没有从自身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寻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我们应该看到,演奏者的情感来自投入、体验、把控、升华几个层次,不是简单地再现就可以达到目的的。

艺术高于生活,这个理念在舞台上情感表达方面格外突出。生活中个性的情感体验是无法代表群体体验的,我们必须从中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并且结合民族、地域、时代的风格,才能较为准确地表达。这个表达既要符合作品本身的要求,还要达到当代群体的认知度。芦笙尽管有乐曲和肢体语言的帮助,使得音乐的联想比较具象化,但是仍然不可以忘记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听众去思索和领会音乐美感空间和背后的文化精髓。所以,简单的情感模拟是对艺术的亵渎和破坏。

艺术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表现,首先来自于演奏者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白居易的诗中说到:“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欲说问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我国自古便将情感作为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芦笙演奏和声乐表演有类似的地方,我们不妨听听声乐专家的告诫。沈湘老师曾经特别强调过歌者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必须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他说:如果歌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表达歌曲的能力,纵然有好嗓子,却因唱出来的歌很冷静,很平淡,虽背得很熟,就是不感人,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歌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由此可见,演奏者对于生活的感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心”的人,会将作品对应到生活中的感受,同时观察优秀艺术家们的表现手段,结合个性特点加以发挥,形成自我情感表达方式。任何演奏者在情感表达方面都是带有个性特色的,因此不可以简单模仿别人的方式。例如芦笙名家金欧的热烈奔放,东丹甘的华丽多彩,杨昌树的流畅严谨,这些个性特点和作品情感要求的结合,会相得益彰地更完美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可见,作为一个演奏者,自身美好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多么的重要。

演奏者必须主动去体验生活。优秀的艺术家是经常到人群中去的,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芦笙演奏者更需要如此。

只有当我们做到了上述的要求,才能像优秀演奏者的演奏过程那样,将每次的演奏实践变成真实的喜怒哀乐故事。我们经常形容演奏家的表演令人陶醉,那是他们具备了美好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做到了身心合一的体验和表达,这样方可运用技术技能将听众带入他们领略到的情感世界,使听众从芦笙音乐和舞蹈中认识作品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名高校芦笙专业教师,作为一个期望自己有所建树的芦笙文化传承者和不断学习者,笔者立志在贵州高校芦笙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中不懈努力。笔者希望与同行们一起,注重发掘和培养芦笙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使我们的学生在良好音乐天赋、科学演奏方法、民族文化修养和丰富情感世界四个方面加以充分的认识和提高,这才是我们培养芦笙专业学生有效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昌树,马伯龙.金芦笙[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2]马伯龙等.雷山——中国最好玩的地方[M].贵阳:贵州出版社,2004.

[3]杨昌树.贵州芦笙研究会概况及论文选集[C].贵阳:贵州出版社,2002.

[4]朱玲,李梅.沈湘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理念解析[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5]师占成.管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情”[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9).

[6]李芳屹.古人唱歌兼唱情——中国古人论“唱情”[J].乐府新声,2009,(04).

[7]蒋丹.交響乐协调性与指挥的作用分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10).

[8]额尔登毕力格.论歌唱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技能[J].速读(上旬),2014,(09).

猜你喜欢

修养天赋条件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天赋
天赋
以士之道升修养
以自身经验分析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必备能力与对策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企业政工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