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MMC控制器设计*

2017-12-20宋平岗游小辉罗剑章伟林家通

电测与仪表 2017年5期
关键词:最优控制内环控制算法

宋平岗,游小辉,罗剑,章伟,林家通

(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南昌330013)

0 引 言

随着小型化、分散性、远离负荷中心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的扩大[1],传统的交流输电技术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基于IGBT、IGCT的电压源型高压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HVDC,VSC-HVDC)以其灵活、经济、环保、高效的特点,解决了传统直流输电占地面积大、投资大、易发生换相失败等问题[2]。可以实现不需无功补偿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独立控制,因而电压源型高压直流输电凭借着其在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改善电能质量等方面具有的技术优势,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异步交流电网互联、孤岛和城市供电以及分布式发电等领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3-7]。

电压源型高压直流输电常采用ABB公司的两电平电压源和西门子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这两种拓扑结构[8-9]。相对两电平拓扑结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模块与模块之间串联,避免了器件均压问题。随着串联模块的增加,输出的电平数也相应的增加,输出的波形品质越高、谐波含量越低。

目前双闭环PI控制策略被广泛运用到MMCHVDC中[7]。这种控制策略建立于基于线性模型的基础上,电网谐波扰动以及等效电感变化会导致系统稳定性变差。而且双闭环PI控制策略含有多个PI控制器,PI环节的参数设计没有固定的设置方法,在实际系统中控制器的调试比较复杂,不易达到理想的效果,动态性能较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引入具有实现简单、动态性能好、控制目标明确等优点的线性二次调节LQR控制器[10-12]。由于采用LQR实现变流器控制,无法消除电流内环的稳定误差,因此将含积分控制的线性二次最优控制算法(LQRI)引入MMC中,实现了内环的最优控制。

本文先介绍MMC基本原理,建立了基于两相旋转坐标的MMC数学模型,进而推导了内环LQRI控制算法的实现,将载波移相调制和电容电压排序算法有机结合[13-14],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采用文献[10]中的比例复数积分环流抑制策略[15]。最后通过 MATLAB/Simulink搭建的 MMC-HVDC系统,将LQRI控制和双闭环PI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 MMC的原理

如图1所示为MMC简化拓扑结构,MMC含有三相单元,下标“j”=(a,b,c)表示第 j相的变量。每个相是由上下桥臂组成,其中下标p、n分别代表上、下桥臂。上下桥臂是由等效电阻和电感与N个子模块串联组成。图1的右上角为子模块的拓扑结构,D1、D2为功率二极管,T1、T2为IGBT,C为模块电容,uc为子模块电容电压,uko和iko为子模块输出电压和电流。uko是由子模块的工作状态决定的。当T1导通而T2关断时,uko=uc,子模块电容进行充放电。当T1关断而T2导通时,uko=0,子模块被旁路。usj和isj分别为交流侧的电压与电流。Rs和Ls分别为三相电网等效电阻和等效电抗。udc和idc分别为直流侧的电压与电流。由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得MMC的方程式。

图1 MMC基本拓扑结构Fig.1 Basic topology structure of MMC

上两式中的ujp和ujn分别为j相上、下桥臂的电压,ucir_jp和ucir_jn分别为上、下桥臂的电流通过桥臂等效电感L和等效电阻R所产生的电压。

将式(1)中三相坐标转化到d-q旋转坐标可得:

上式中的下标“d”、“q”为三相静止坐标系转变为两相旋转坐标系的相应变量。usd、usq分别为MMC交流侧电压在d轴、q轴的分量;isd、isq分别为三相电流在d轴、q轴的分量;ω为电网角频率。

通常情况下,MMC每相投入N个子模块,则并联在直流侧等效电容为3C/N。但是这3N个子模块电容并不是一直都会投入,而是6N个子模块轮流投入,因此并联在直流侧的等效电容为Ceq=6C/N。不考虑电感Ls能量交换和换流器损耗,直流侧动态方程可表示为:

上式中RL=udc/idc为负载等效电阻。

2 控制器的设计

2.1 外环控制器设计

定有功、无功功率控制能维持交直流两端的能量交换、换流器与交流侧的能量交换,采用PI调节控制时,定直流电压控制器的输出为内环d轴电流参考值无功功率控制器的输出为内环q轴电流参考值图2中,kp和ki为相应PI控制器的系数。为了防止过电流信号使内环的输出参考电压过大,导致实际电路中交流电流过大,在输出参考值之前,为其加了幅值为 isdmax、isdmin、isqmax和 isqmin的限幅。

2.2 内环控制器设计

LQR控制器是设计出控制增益K使二次型目标泛函J最小,以达到最优控制的目的。其中K是由性能加权矩阵Q和控制加权R决定。利用LQR控制算法,可得系统最优控制定律,使系闭环最优控制易于实现。

图2 MMC外环控制器Fig.2 Outer loop controller of MMC

由式(4)可得在d-q旋转坐标系下,内环控制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其中状态量 x=[isdisq]T、控制量 u=[uduq]T,扰动量 v=[usdusq]T。矩阵 A、B、E代表状态、控制和扰动矩阵,分别为:

由此,可在d-q坐标系中,由模型求出系统最优控制定律u=-Kx。LQR控制的目标泛函为:

上式中Q、R分别为性能加权矩阵、控制加权矩阵,矩阵P可通过求解黎卡提(Riccati)矩阵方程求得:

通常在线性控制理论中,控制增益为:

式(8)中Q为正定对角矩阵,R为对角矩阵。通过MATLAB中的lqr函数能简单的求出上述方程。然而分析上述的推导表达式可得,纯LQR控制只能分析状态量x与控制量u的比例关系。虽然采用LQR控制的控制器有比较好的动态性能,但是还是不能消除稳态误差。为此引入控制器积分效果来消除稳态误差,采用增加状态变量的方法,由此构成LQRI控制算法。

LQRI控制算法的状态表达式为:

其中状态量 xa~=[isd~isq~∫isd~∫isq~]T、控制量ua~=[ud~uq~]T、扰动量 va~=[usd~usq~]T上式∫isd~、∫isq~为新添加的积分状态变量,积分状态变量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步增大,从而使控制器输出也随之增大,利于将稳态误差进一步缩小直至零,以达到消除稳态误差的目的。

下标“~”代表LQRI控制系统的向量值。新的状态、控制和扰动矩阵Aα、Bα、Eα分别为:

新的目标泛函为:

控制加权矩阵R为:

采用LQRI算法的MMC的控制框图如图3所示。

图3 MMC控制系统框图Fig.3 Block diagram of MMC control system

其中LQRI内部控制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LQRI控制结构框图Fig.4 Block diagram of LQRI control structure

图4中的K1和K2由式(9)求出。矩阵K为两行四列,将其分为K2(2×2)代表比例系数矩阵和K1(2×2)积分系数矩阵。内环采用LQRI控制器以实现电流的最优控制,使得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

3 仿真分析

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上述的基于LQRI控制和双闭环控制的MMC-HVDC仿真系统,两换流站的参数相同。仿真参数如表1。

表1 仿真系统的参数Tab.1 Basic parameters of simulation system

其中加权矩阵Q、R的取值分别为:

MMC1采用定有功和定无功控制,MMC2采用定直流电压控制。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仿真。

图5为两种方法的直流电压仿真波形对比图。图5中所示为基于LQR设计的控制器仿真出来的直流电压曲线和双闭环PI控制仿真出来的直流电压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进入稳态后,两种方法效果基本相同,输出直流电压都能维持在20 kV左右,然而从放大图中观察到基于LQRI设计的控制系统中实际的直流电压在参考电压附近的波动更小,直流电压的误差更小,LQRI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在进入稳态前,从放大图中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基于LQRI设计的控制器的动态响应与传统的双闭环PI控制相比,超调更小、响应更快。

图5 直流电压仿真波形对比Fig.5 DC voltage simulation waveform comparison

图6为参考电压在0.2 s由20 kV跳变至35 kV的直流电压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参考电压发生突变后,两种方法的直流电压都能较快的达到幅值为35 kV的稳定状态,然而在动态过程中,从放大图中可以看出,基于LQRI设计控制器动态响应与双闭环PI控制器相比,动态响应更快,稳定性更好,抗干扰性更强。

分别对两种控制方法的交流侧的三相交流侧A相相电流进行频谱分析,可得其三相交流侧A相电流的频谱如图7所示。

图6 参考电压跳变直流电压波形对比Fig.6 DC voltage waveform comparison of reference voltage step

图7 A相电流频谱Fig.7 A phase current spectrum

从图7中可以看出,采用PI控制和LQRI控制的电网三相交流侧的THD分别为1.3%和0.76%,且采用LQRI法的A相电流谐波含量更低。由此,LQRI控制的MMC-HVDC对电网三相交流电流的畸变影响比传统的双闭环PI控制低。验证了基于LQRI控制的MMC-HVDC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4 结束语

从MMC的基本原理开始,推导出基于d-q同步坐标下的MMC数学模型,提出了用于MMC-HVDC系统的LQRI控制算法,推导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仿真实验表明,LQRI控制算法使得控制参数设计简单,稳态性能良好,电流畸变率低。

猜你喜欢

最优控制内环控制算法
条件平均场随机微分方程的最优控制问题
基于弓状下缘的腹腔镜内环网塞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
带跳跃平均场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线性二次最优控制
Timoshenko梁的边界最优控制
基于ARM+FPGA的模块化同步控制算法研究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采用最优控制无功STATCOM 功率流的解决方案
一种优化的基于ARM Cortex-M3电池组均衡控制算法应用
一种非圆旋转工件支撑装置控制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