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考研人群神经衰弱的患病情况及因素分析

2017-12-18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0期
关键词:医学类考研病症

李 鹤

(吉林省敦化市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延边 133700)

·调查分析·

医学类考研人群神经衰弱的患病情况及因素分析

李 鹤

(吉林省敦化市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延边 133700)

目的探究在医学类考研人群中神经衰弱的患病情况,并对相关致病因素展开分析。方法选取2015~2016年我市参与医学类研究生考试并顺利通过的学生329名为研究对象,不包含原本便患有神经衰弱相关病症的患者。收集所选取学生的相关基础性资料并进行回顾性整合、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展开研究,探究医学类考研人群神经衰弱的患病情况及致病因素。结果研究显示,选取329例患者中包含神经衰弱患者30例,占9.12%;患有神经衰弱的学生与未患神经衰弱的学生在考研压力、面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能力、看书学习的持续时间、睡眠质量、人际交往情况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类考研人群神经衰弱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长时间从事强度较高的脑力学习活动,临床主要表现为压力程度、学生在压力面前的心理承受程度及对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医学类;考研人群;神经衰弱;因素分析

神经衰弱是指患者因为长时间处于压力或紧张情绪下而表现出来的精神兴奋异常与脑力极易产生疲惫状态,通常伴随一定的烦躁情绪、脾气暴躁、极易发怒、肌肉存在紧张性疼痛感、睡眠质量较差等,不过以上临床表征均不属于脑部病症、躯体病症及精神病症[1]。不同患者的神经衰弱病症发作程度具有一定差异性,同一患者不同时期神经衰弱病症的发作程度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引发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且神经衰弱病症的病程具备迁移性[2]。本次研究将我市于2015~2016年参与医学类研究生考试并顺利通过的学生329名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医学类考研人群中神经衰弱的患病情况,并对相关致病因素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6年我市参与医学类研究生考试并顺利通过的学生329名为研究对象,不包含原本患有神经衰弱相关病症的患者,其中男217例,女112例,年龄22~25岁,平均年龄(23.85f1.02)岁。

1.2 治疗方法

收集学生的相关基础性资料,并进行回顾性整合、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展开研究。首先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调查问卷的有效性、适合度及可行性,尽量不给予过于专业化的问题或提及敏感问题,同时注意保持问题各选项之间的关联性[3]。

1.3 观察指标

收集学生的相关基础性资料,并对进行回顾性整合、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展开研究,探究医学类考研人群神经衰弱的患病情况及致病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存在Excel文档中,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329例患者中包含神经衰弱30例(9.12%)。患有神经衰弱的学生与未患神经衰弱的学生在考研压力、面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能力、看书学习的持续时间、睡眠质量、人际交往情况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神经衰弱相关因素分析

3 讨 论

研究表明,神经衰弱患者主要集中于16~40岁年龄群体中,以脑力劳动者居多,且经调查显示,考研群体是神经衰弱病症的高发人群,同时也表明致使学生出现神经衰弱情形的主要因素之一极有可能是考研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活动[4]。本次研究选取医学类考研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由于医学类专业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具备更加繁重的考研压力、更多的考研科目、更加广泛的复习内容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5]。本次研究发现,选取329例患者中包含神经衰弱患者30例(9.12%)。患有神经衰弱的学生与未患神经衰弱的学生在考研压力、面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能力、看书学习的持续时间、睡眠质量、人际交往情况等方面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全部学生在对学习环境的选择方面具有一致性,所选地点均为安静性比较好的地方。在面对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方面,从整体上来看,神经衰弱的学生与未患神经衰弱的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不过就体育锻炼调节方式这方面来说,二者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考研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形极少,占比不足1/10。

综上所述,医学类考研人群神经衰弱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长时间从事强度较高的脑力学习活动,临床主要表现为压力程度、学生在压力面前的心理承受程度及对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1] 李柏松,吴显兰,邓 波,等.医学类考研人群神经衰弱的患病情况及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5,(14):1951-1953.

[2] 姜 华,高 聚,肖展翅,等.甜梦胶囊联合黛力新对神经衰弱失眠的治疗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11):1025-1026.

[3] 肖旭曼,梁卫峰,雷素珍,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衰弱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8):166-167.

[4] 何伶俐.从神经衰弱看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文化适用性[J].医学与哲学,2015,36(18):32-35,38.

[5] 兰胜作,廖 波,彭志勇,等.失眠症和神经衰弱的6年随访:临床特点、病程、转归[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8):564-568.

R749.71

B

ISSN.2095-8242.2017.070.13827.02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医学类考研病症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我的考研故事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