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民俗特色文化,培养儿童自信品质

2017-12-15章慧铭

中国德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民俗社团

绍兴市群英小学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目前共有在校生921名。他们全部跟随父母迁徙而来,分别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18个民族。地域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衣着、口音和行为习惯的不同。作为一所流动儿童学校,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流动儿童自信品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校充分利用民俗特色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元素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融合,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创设环境,引发学生自信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个优雅、整洁的环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环境熏陶是唤醒学生自信的起点。建设浓郁的民俗特色校园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萌发对家乡的自信,提升他们在学校中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1.设计墙面文化

为了发挥校容校貌的育人功能,我校对校园文化进行了重新建构:用巨幅的“最炫民族风”印鉴和两个活泼可爱的卡通娃娃对主教学楼正面进行了装点;对各教学楼的消防栓和文明标语进行了重新设计,将生硬的消防知识、文明标语与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服饰相组合;邀请美术学院学生对办公楼底层的墙面进行具有民族特色文化风格的设计和绘画;在学校的宣传栏中,我们专门设置了品民风乡情、演民族歌舞、讲民间故事、玩民俗游戏四个窗口,既对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进行宣传介绍,又展示同学们的活动及实践成果。通过这些环境建设,让孩子们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民俗风情,在校园中能寻觅到自己家乡的味道。

2.开辟大观园

我们围绕民俗特色文化知识和民俗特色实践活动,专门开辟了民俗文化大观园,还组织了一批学生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人进行讲解。

民俗文化大观园共分为知识馆和实践馆两个展区。其中,知识馆分为品民风乡情、玩民俗游戏、演民族歌舞和讲民间故事四个板块;实践馆分为书画作品、特色活动和假日实践三个板块。知识馆主要以图片和实物的方式进行展示。品民风乡情展馆主要围绕6个少数民族,重点展出了各少数民族的服饰、节日、图腾、建筑等方面的内容;玩民俗游戏展馆中展出的是12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游戏知识,同时展出了一些游戏道具;演民族歌舞展馆中展出的是6个少数民族歌、舞和乐器知识,同时展出了14件少数民族的演出服饰;讲民间故事展馆中展出的是6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同时还展出了各民族的民间故事连环画。

实践馆展示的是学校的实践成果。其中,书画作品展馆展示的是学校近两年来师生创作的、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剪纸、绘画和书法作品,特色活动展馆展示的是学校特色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的精彩照片,假日实践展馆展示的是学校在传统节日开展的活动照片,同时展出了师生收集到的一些少数民族服饰、挂件及食品等实物。

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特色文化元素,对学生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熏陶,更是一种引领和示范。我们所做的,只是把他们熟悉的事物搬进校园,构建一个民俗优秀文化相互融汇的校园。

二、建立平台,塑造学生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学校组建了民俗特色社团和特色中队,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发挥特长,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达到“知之深,爱之切”的目的;同时,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扩大学生的交际圈,讓他们学会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此外,在社团活动里,一边由老师教,一边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充当小先生,让孩子们成了活动的主人。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帮助了学生克服自卑、重塑自信。

1.创建特色中队

学校有特色,班队更要有特色。在学校的号召下,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的多少确定中队名,并制作了介绍当地最具特色的饮食、景点、人物和民间故事的宣传画,张贴于教室内;各班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本班学生的少数民族特色游戏,如傈僳族盲人敲锣、藏族押加、畲族蹴石磉等,由于一些游戏道具不好找,教师便对游戏道具进行了创新,将那些不容易找到的道具更换为简单的体育器材,如将石磉更换为跳跳球。有趣的民俗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群英小学的校园内处处充满着浓浓的民族风。

2.组建特色社团

除了班级的特色中队活动外,学校还组建了小百灵社团、小孔雀社团、民间工艺社团、民间故事社团、民俗风情小导游社团,让孩子们自主申报社团,并在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课程中定时开展活动。让那些有兴趣的孩子在小百灵社团中学唱民族歌曲,在小孔雀社团中学跳民族民间舞,在民间工艺社团里画家乡风景,在民间故事社团中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演故事,在民俗风情小导游社团中品各地民风乡情,并在品位的同时还能在文化大观园中体验一回当小导游的乐趣。当孩子们在参与涉及自己家乡传统和文化的一些游戏活动时,都特别开心。近两年来,他们的社团成果不仅走进了民俗文化大观园,还走上了报纸、电视,更走进了孩子们的心坎里。沉浸于家乡熟悉的文化中,孩子们变得更自信了。

3.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是优秀文化传承最有影响的教育场所,课程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优秀特色文化进行有机整合,根据特色文化的异同和学生年龄特点,学校编写出了“民俗风情1+1”校本系列课程。这套系列课程共分七部分,包括“民间故事1+1”“民俗节日1+1”“民俗礼仪1+1”“民族音乐1+1”“民间工艺1+1”“民俗饮食1+1”“民俗游戏1+1”子课程。这套系列课程为学生拾回记忆中家乡的碎片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三、利用活动,展示学生自信

如何展示孩子的自信心,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此,学校为孩子们精心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认识、体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唱、跳、画、编、讲、演,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信品质。

1.传统节日活动

学校以传统节日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异同,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制作少数民族风情小报、收集节日服饰、收集家人老照片、学做一道家乡特色美食等丰富有趣的假日实践活动。孩子们兴奋地从家中搜集到了小时候戴过的土家族帽子、外婆亲手做的苗族嫁衣、妈妈的苗族服装老照片、旅游时带回的民族娃娃、颇具特色的藏族项链、口味独特的黎族槟榔……学生们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好不热闹。

清明节,我们组织孩子们走出校门,走上田间地头,认清明菜、采清明果,既制作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清明耙,又制作了具有绍兴特色的艾饺,在各具民族特色的不同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找到了家乡的归属感,更找到了来自第二故乡的温暖;端午节,我们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制作具有家乡特色的香囊,一个个别具特色的端午香囊散发着阵阵艾香,诉说着思乡的情怀和孩子们美好的心愿;中秋节,孩子们制作出一张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中秋寄情卡,它们寄托了孩子们对故乡亲人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

2.校园节日活动

读书节里,我们组织孩子与家长共同搜集优秀民俗家风故事和老家的优秀家训,开展讲家乡民间故事活动,还组织孩子们讲第二故乡的有趣故事;寒暑假里,我们带着孩子走街串巷,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源自家乡的味道,品尝来自第二故乡的特色小吃;体艺节里,我们让孩子演一演家乡的民间歌舞,画一画家乡的美景,剪一剪家乡的民俗风情,玩一玩家乡的民俗游戏。孩子们那一段段优美的舞蹈、一张张美丽的画作、一个个精彩的游戏,引来了在场老师和家长的阵阵掌声。

实践证明,少数民族游戏、歌舞、故事和工艺活动等是流动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只要学校能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足够的成功体验,那么他们的自信品质就可以得到有效地发展。在这其中,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之一。流动儿童可以在简单、有趣的民俗游戏中充分展现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自信的品质。而民俗歌舞、民间故事和民间工艺的展示过程更能让流动儿童找到属于自己家乡的那份感觉,展示出属于家乡的那份自信,并用这份自信来感染和提升家长对当地的融入感。

【章慧铭,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英小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民俗社团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社团少年
哪双是自己的脚
中国为何少有民间故事了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