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胆小退缩怎么办

2017-12-15李岩钟煜

中华家教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车袋子信任

李岩 钟煜

父母们忧心的疑问

★孩子经常被小朋友欺负,小区里几个同龄小孩都抢过她玩具,打过她,以至于孩子有好几个月时间不能在小区里玩,因为她看见小孩就跟见了鬼一样往家跑。现在大点了慢慢好点了,不像以前那么害怕了,但还是不会反抗,不会说“不”。

★我宝宝已经5岁了,别人抢他玩具,甚至打他都没有脾气,好担心啊。

★我们家孩子和妹妹在一起,总是很弱势。每次遇到冲突都往后退缩。我怎么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让他不要总是逃避和退缩?

为“问题”追本溯源

要找到孩子的胆小退缩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得从了解“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与人交往”这个问题开始。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与人交往。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份人际关系。孩子从与父母的互动中学习到与他人交往的种种能力。

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孩子会学到人与人交往的最原始的基础要素:

第一:在我需要时,我能否得到帮助?没有他人的帮助,个体几乎无法生存,尤其对于孩子更是这样。

第二:和他人在一起时,我是否有掌控权?“掌控权”包括:谁能控制谁;自己与他人意见不同的时候,谁能说了算;如果自己不听别人的,会怎么样;自己有一个主意的时候,能不能得到响应等等。

如果孩子在日常养育互动中获得的感受是:我得不到帮助,我的需求没人回应;我无法掌控,我不得不服从他人。那么,在今后与他人的交往中,就有可能采取放弃(反正我需要的时候不会有人来帮我),退缩(我总是得听别人的安排),逃避(我做不到)的策略。

也许有的父母会困惑,我爱孩子,我一直都很注意鼓励孩子、保护和培养他的自信心,这种“我做不到,我总是得听别人的”的感受又是哪里来的呢?

一起来回想几个我们与孩子日常互动中常见的细节:

孩子想喝饮料,把瓶子举到你面前说:“妈妈你能帮我把盖子拧开吗?”

这時候,你会怎么做?会不会毫不犹豫地拒绝:“自己拧!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甚至还会再加上两句:“这么点儿事儿都做不好!”或者“你怎么什么事儿都找妈妈!”

孩子在搭积木,一个劲儿地把积木往高堆,积木塔已经有些摇摇欲坠了。

这时候,你会怎么做?会不会赶快阻止:“不能再搭更高了,不然就要倒了。”并且好心提出各种建议:“咱们来搭一座桥多好。”

如果孩子没听你的,当积木塔轰然倒塌的时候,你会不会说:“你看!我说什么来着!早就叫你别往高搭了。”

有的父母会说:我们这样做的初衷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及运用我们比孩子多得多的人生经验为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也不对吗?

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孩子的大脑会在无意识间通过积累感受来形成记忆,这个过程并不会经过理智的思考。所以孩子不会去判断我们的言行背后的逻辑和道理,只是简单直接地留下了一些非黑即白的记忆——我得不到我需要的帮助,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这些记忆,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孩子在与人交往时的态度和方式。

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可以在今后的亲子交往中,让孩子获得对社交的新的感受和体验。以改变孩子已经形成的,有可能阻碍人际交往的记忆,并逐渐改善孩子在交往中逃避和退缩的状态。

获得新感受1:我需要帮助时,爸爸妈妈会随叫随到

对这一点,有些父母会问:“难道不该尽量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吗?”

首先,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当然重要,但是,不能因此而损害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这个信任不仅是童年针对父母的信任,而且是一生中针对整个世界的信任。

其次,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偏敏感谨慎,这种信任就尤其重要。只有相信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孩子才能拥有面对挑战的勇气。否则,就有可能选择逃避。

第三,在实际的做法上,我们并不需要事事代劳。也就是说,要让孩子获得的是爸爸妈妈可以随时帮助的感受,或者说是一种信念,但是怎么帮助、帮到什么程度,又是另外一回事。

以上面“拧瓶盖”的故事为例。我们不是断然拒绝,更不必在拒绝的同时还唠叨一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但我们也不是孩子一提要求,我们就马上帮他。更好的做法是,毫不犹豫地表现出愿意帮助的态度,但行动上并不一定就是伸手把瓶盖拧开。我们可以说:“好嘞,我来帮忙!”然后可以握住瓶子,让孩子来拧瓶盖。也可以用更夸张的游戏办法,比如拿过瓶子,夸张地使劲拧,边拧边说:“哎哟,还真够紧的嘿!”拧几下拧不开,再给孩子试试。这样轮流来,不管最后是谁拧开的,这个过程就不会让孩子觉得他需要帮助,大人却袖手旁观。

获得新感受2:我可以掌控自己、掌控他人

孩子还有一项本能,这项本能,在孩子确认了能够得到帮助和保护之后,就会自动启动。在这项本能的驱动下,孩子就会获得一个又一个独立做事的能力。

这项本能是什么呢?就是练习掌控环境。孩子不仅要练习掌控环境中的事物,更要练习掌控环境中的他人。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让孩子在亲子交往的经历中,获得更多的掌控感。具体建议:

少批评,少否决,少指导,少纠正。先说否决。否决通常的效果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成。当然,一点都不否决是不现实的,比如涉及安全问题的时候。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减少不必要的否决。如在我们每天对孩子的回应中,有多少次是说“好啊”,有多少次是说不行,大家很可能会发现,我们已经非常习惯否决了。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评估一下,平日寸哪些习惯性的否决,是可以减少的。

对于纠正和指导,除非孩子主动提,说“你帮我看看哪里不对、帮我想想怎么才能更好”,否则,纠正和指导的效果往往也是打击孩子,让孩子觉得我什么事都做不好。

李岩老师在他的课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女儿上三年级时,一次,因为老师说允许带玩具去学校,我女儿就准备带她最喜欢的3个桌游、一个跳棋、一个大富翁都带到学校去。我一看3个大大小小的盒子,怎么拿呀,于是给她找了个袋子,说这样好拿,没想到她说不用,就这么手里抱着。我说你还得坐校车,下了车到教室还有好长一段路,用袋子装着多好拿呀。她就是不用,就手里抱着。endprint

我当时话已经到嘴边了,差点就说“必须用袋子装着”,好不容易我才憋回去了。

过了一会儿校车来了,她背着书包抱着3个盒子上车。校车台阶挺高,结果她在最后一级台阶上绊了一下,3个盒子全掉地上了。这个时候,是不是正好可以告诉她,更好的做法是用袋子装呢?这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说:你看,我跟你说什么来着,这么抱着就是容易掉,要是用袋子装着,不就不会掉了吗?好在我现在懂了,这么说只能让她觉得“自己真够笨的”或者“我爸真够烦的”。她已经从东西掉地上了这个经历中学到了足够的道理,不需要我再去加重她的沮丧了。

这个时候她需要的,还是我的镇定,遇到挫折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及我随时准备帮助她的态度,因此我站在车下说:还好吗,需要帮忙吗?结果,她非常确定地回答说:谢谢啦,不用,我自己行。

主動帮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不应该吗?不能说完全不应该,但经验是: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哪些事情是应该由孩子全权决定的,在这些事情上我们不能越界。我们可以提建议,但是如果孩子不接受,那我们一定不能强迫他。如果强迫他接受我们的所谓帮助,实际上就是对他的侵犯,而在亲子交往中经常被侵犯的孩子,在同龄交往时要么就是经常侵犯他人,要么就是被侵犯时毫无办法。

增加孩子成功坚持己见的机会。很多家长都说:我给孩子很多做主的机会呀,买玩具让他选,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等等,都让他决定啊。

大人给孩子机会做主、做选择,很重要,但是我们这里重点想强调的是,上面说的这些让孩子做主的情况,实际上还是在我们大人允许的前提下,孩子才有机会做主的。那么,当孩子的意见与我们的意见真的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让孩子成功地坚持自己?当孩子的意见与我们的意见真的不一样的时候,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

让孩子有机会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甚至突破规则。让孩子“讨价还价”是很多父母不能接受的。大家更为在意和坚持的养育目标是——说话要算话。但实际上,大家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其实哪怕是在成人之间,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突破规则都是取得社交优势的重要手段。如果不会这些手段,那么就很可能在社交处于劣势。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事都要这样,而是说在可能的时候,尽量让孩子获得他能够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突破规则的感受。比如让孩子看动画片,约定的时间到了,孩子提出再多看5分钟。这时候,我们不妨让孩子“得逞”一次。

其他建议还有如:减少不必要的规则、规定;优化规则的执行方式等,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尝试和运用。

(李岩 钟煜 游戏力工作室主创)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车袋子信任
双峰:校车集体“体检”
第一个上校车的人
坐校车
表示信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取米
信任
取皮球
The School Bus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