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新觉罗·恒鑫 海棠花开月正圆

2017-12-15陈晰

中华儿女 2017年22期
关键词:书画展家族爷爷

陈晰

虽然很少主动谈起家世,但尽己所能做点有益家族的事情,金鑫认为自己义无反顾。相比爱新觉罗家世,金鑫更专注的是艺术创作和整理祖父生前的藏品

10月27日,“静观众妙·爱新觉罗书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本次展览向观众呈现了爱新觉罗家族书画艺术家的百余幅书画精品。其中既有爱新觉罗家族代表性书画艺术家如溥伒(雪斋)、溥僩、溥杰、启功、溥佺(松窗)、溥佐、溥任、毓峨、毓岚、启骧等,也有爱新觉罗家族新生代书画艺术代表的作品,以此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爱新觉罗家族艺术家的整体风貌。

本次书画展的主要策展人,正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一位新生代艺术家——金鑫。

1976年出生的金鑫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特别是那双眼睛,如孩童般清澈灵动。作为中国画坛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工笔画家,以笔触细腻、画风清新和稚拙传神的艺术风格为人称道。但是少有人知,金鑫的另外一个满族名字:爱新觉罗·恒鑫。

金鑫的曾祖父是第二代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祖父爱新觉罗·溥任先生(又名金友之)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异母弟,于1947年创办北京竞业小学,1986年退休。父亲金毓嶂是溥任先生长子,现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载沣在清代的地位非常特殊——1900年后,清朝已经没落,同治皇帝无后,从载沣家过继了两个孩子,分别是后来的光绪、宣统两位皇帝。一门二帝,放眼清朝,绝无仅有。

但历史毕竟是历史。眼前的金鑫更像一个简单、朴实的邻家女孩,与“皇族后裔”“大格格”这样的字眼似乎难以划上等号。

金鑫说,“静观众妙·爱新觉罗书画展”是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示爱新觉罗家人艺术作品的盛会,更是为了党的十九大送上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家族的衷心感谢和祝福。作为主要策展人,她的初衷很简单:希望书画展成为一个让社会更好了解爱新觉罗家人的窗口。

普通的“爱新觉罗·恒鑫”

作为宣统皇帝生父, 爱新觉罗·载沣其实是清朝最后三年的实际统治者。虽然身居高位、权倾一时,但是这位末代监国摄政王爷却为人和善、行事低调、崇尚节俭,一直秉承着乃父——第一代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家训:“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產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虽话语通俗,但道理透彻。

金鑫虽未见过曾祖父,但从小深受家训影响。少时,父亲在青海工作,她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教导她,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但是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自己可以决定的。这比出身更重要。“记忆中爷爷一直在淡化爱新觉罗这个身份。他最常跟我们说的话就是: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承,但那一段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姓金(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有金子的意思)。既不要将那些过往当作荣耀,也不要变成负担。只要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自食其力,快乐充实,就够了。”金鑫说。

缘此家风,金鑫的成长历程和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她从不和同学们提及家世,同学们谁都不知道这位大大咧咧、有些男孩子气的女同学是一位“格格”。

“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我的曾祖载沣、大爷爷溥仪和二爷爷溥杰都曾出现在课本上。当老师讲到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内容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感到很有压力的,更不好意思让同学知道自己的身份了。”金鑫回忆说。

大学毕业后,金鑫选择了进入外企工作,或许因为在陌生的文化背景下,她才能更加轻松地做自己,也才能更加努力地证明自己。她和很多普通职场新人一样拼,工作业绩非常出色,很快成为同事眼中勤奋干练的的Jessica(金鑫的英文名字)。

那段时间其实过得挺快乐,无忧无虑,和以往一样,依然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世。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金鑫就“暴露”了——有境外媒体得知了她的身世,辗转地打电话到公司公关部要求采访她,甚至有媒体直接到公司来找她。这才让同事们惊讶不已:原来身边有个“格格”。对于这些采访要求,她都委婉地拒绝了,理由还是那句话: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可说的。

金鑫也爱看些清宫剧,但熟悉她的朋友都知道,她对于清史的了解可谓“惨淡”,甚至连清朝历代皇帝的名字都说不全。不过她并不觉得“丢人”,淡然说:“我觉得那段历史已经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了。我是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有些东西,必须要放下。”

艺术世界里的“中国梦”

相比爱新觉罗家世,金鑫更专注的是艺术创作和整理祖父生前的藏品。小院书房陈列着许多寿山石印章,或大气古朴,或小巧雅趣。金鑫收藏寿山石是受爷爷溥任的影响——小时候她总能看到爷爷在看书时,手中拿着一方小印章,读到妙处,便会以印钦之,甚或于旁手书注释。如今再看到这些书中的印章与文字,仿佛跨越时空与爷爷对话一般,弥觉珍贵。而金鑫之爱印章,既缘于爷爷的熏陶,也更因为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标志——石头不求名贵,只需用心将它雕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刻下自己喜欢的文字,便是独一无二。

学识深厚渊博、诗书画印俱精的爷爷也是金鑫的书画启蒙老师,亲授之余,又专门延请如意馆名师教金鑫画工笔花草、翎毛,二爷爷溥杰和启功先生也曾教她书画,这种待遇在整个中国学习书画的孩子当中可遇而不可求。艺术的种子就这样在她幼小的心中悄然埋下,年岁增长,竟于不经意间勃然萌发,乃至痴迷。

于新时代成长起来,血管里却流淌着古老皇族的血脉,这似乎也注定了金鑫的绘画艺术拥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一种是传统题材的工笔花鸟,立意高古,细腻雅致,笔法传神,不失清代宫廷画特有的婉约清丽、雍容典雅;另外一种,则是尽脱传统范式而随心所欲的创作。比如《自画像》中,古灵精怪的少女,蓬松的头发上是很多多肉植物,带有浓浓的装饰画和漫画风格;为女儿创作的《梦》系列,则带有更夸张的想象力和超现实风格,巨大的花朵,红色头发、长着翅膀举着捕梦网的小女孩,镶嵌着粉色边的云朵……唯美梦幻,充满童真,就像是用画为女儿讲述童话故事,用笔温润孩子稚嫩的心灵。endprint

对于两种风格,金鑫同样钟爱。“我喜欢传统中国画的那种意蕴和境界,也同样喜欢用画笔表达自我。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凝练升华,因而才能唤起与观赏者的共鸣。虽然从小接受的是传统中国画教育,但是我不想被禁锢在里面。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都已经和古人不一样了,如果我们画的画还和宋朝人完全一样,那样的艺术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我画中国画时,虽然同样是用毛笔、宣纸或绢,但希望能够画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感与生活。”

作为政协北京市东城区委员,金鑫经常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寿山石文化和书画艺术,她希望孩子们从小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所在。作为艺术家,她不认同社会上一些把艺术品、收藏品完全商品化的做法。“如果大家对艺术品的认知只是它值多少钱,那么有一天它不值钱了,可能就被弃如敝履,而附着在其上的更为珍贵的艺术文化,也會随之被抛弃,这是最为可惜的。希望更多人对艺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珍视艺术本身的价值,体会艺术带来的内心的快乐。”

中华传统文化传递者

年少不识愁滋味。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往不想为家世所累、只想简单快乐生活的金鑫,开始慢慢感觉到自己肩负的家族历史责任。

事实上,不管家人如何低调、不事张扬,但无法抵挡社会对于爱新觉罗家的特别关注。总有一些打着爱新觉罗旗号的“冒牌货”跳出来,别有用心、哗众取宠、捞取利益,干一些让这个家族蒙羞的事。

打从金鑫记事起,总会有一些不认识的人莫名其妙来家里认亲,拉着家里人一通拍照。爷爷90多岁的时候,还有人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打着他的名号在外面打官司,而爷爷和家人却毫不知情。在书画界,金鑫经常会遇到所谓的“爱新觉罗书画家”。“写两笔特别难看的字,题上爱新觉罗的名,就敢去卖钱。”讲起这些,她双手一摊,一脸无奈。

金鑫说,爷爷在世时经常会捐献珍贵的文物、文献给国家,从没有做过任何宣传。爷爷和二爷爷溥杰也曾多次受日本方面邀请去办画展,做公益拍卖,回国之后把拍卖收入都捐给了希望工程。“我们这些晚辈也都是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贡献。我们自己不会去做让家人蒙羞的事情,同样,更不允许那些假冒爱新觉罗的人影响爱新觉罗家的声誉!”这几句话,金鑫说得掷地有声。

虽然很少主动谈起家世,但尽己所能做点有益家人的事情,金鑫认为自己义无反顾。于是,以曾祖父爱新觉罗·载沣的书房为名,她发起成立了“畅襟斋”书画社,为保护、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营造了一方属于自己的舞台。

而这一次的“静观众妙·爱新觉罗书画展”,也是金鑫为此所做的努力。她说,本次书画展得到了北京市政协、北京市民委(宗教局)及北京市东城区政协、东城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这一次展览,让社会了解一个真实的爱新觉罗家人,了解爱新觉罗家人的书法绘画艺术。希望大家看了展览之后能够了解,我和我的家人一直在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载沣生前特别喜欢海棠树,曾亲手在醇亲王府府邸和花园里分别种下两株西府海棠。如今依旧静静立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宋庆龄故居畅襟斋门前的院子里。

祖父溥任生前经常带着金鑫去畅襟斋门前观看海棠花开。后来金鑫好朋友到国家宗教事务局工作,特意领了她去看府邸的两株海棠树。那天正值海棠花开,一阵风吹过,繁花随风飘扬,仿佛是曾祖和祖父看到她来了,洒下花瓣来迎接这位新中国出生成长的、爷爷一直疼爱的小格格。金鑫泪如雨下,她暗暗发誓一定要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做一个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正能量的传递者。

责任编辑 余玮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画展家族爷爷
冬爷爷
站着吃
皿字家族
爷爷说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铁岭市职工书画展部分参展作品
迎国庆书画展作品选登
诗书画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