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稿边笔记:2017.12

2017-12-13

美文 2017年23期
关键词:散文杂志作家

掉队,也叫落伍。

如果稍事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基本事实:今天文学杂志界的“排头兵”,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名的那几家老品牌,也就是说,从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文学繁荣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再没有产生一家有广泛说服力的新品牌杂志。而且文学杂志的现状困难重重,缺乏生机,即就是享有声望的那几家老品牌,如今也离不开政府的“输血”资助。说“文学边缘化”也好,说“低谷期”也好,这个事实的核心是,在社会大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文学杂志整体上掉队了,掉队也叫落伍。

形成这样的局面有外部因素,但文学杂志自身应反思内因。我觉着,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编辑传统断裂着。

经历过八十年代文学杂志繁荣的业内人都会知道,那个时候,有一批文革之后“重操旧业”的老编辑,那些人学问底子厚实,案头功夫扎实,更重要的是敬业,有文化操守。不仅使当年的年轻编辑受益良多,今天年过五十岁的作家,尤其是著名作家,恐怕不会忘记那群编辑人的职业风范和人格光泽。2007年,《美文》杂志请王培元先生开专栏,忆写了十二位老编辑家,具体有韦君宜、聂绀弩、秦兆阳、牛汉、冯雪峰、严文井、舒芜、绿原、孟超、楼适宜、巴人、林辰,之后结集为《在朝内166号,与前辈灵魂相遇》出版。这十二位大编辑,是那个时期里那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也可视为代表者。

大裁缝店是有大裁缝支撑局面的,一流杂志的基础要有一流编辑。编辑是特殊的“技术工种”,因为生产精神产品,仅手艺活儿过硬还不够,还须有文化做底子。大作家和大作品对一个时代是重要的,但应该认识到,优秀的编辑,以及一个专业化的编辑群体对一个时代更重要,因为事关文学生态。但今天的编辑工作不仅不被重视,乃至被忽视,甚至缺乏年轻编辑成长的土壤和机制。

二,对社会深层次的变化趋势认识不够,呈现更不够。

八十年代重要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先发表在文学杂志上,再由出版社出版。那个时期的文学杂志,基本呈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趋势和精神风貌。九十年代之后,社会变革的节奏不仅多元,也在更深层次变化,作家们对社会的认知吃力了,更不要提反省和反思那个层面。文学杂志则显得更加吃力,九十年代至今,中国社会前行的繁荣与复杂,明亮与艰难,而且发生了那么多大事件,但这一切在文学杂志中呈现式微。仅以散文写作为例,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但从整体上看,写山水花草,休闲饮食,故乡亲属一类的文章占着多数,这些内容贴近人情物理,读着亲切,但如果成为一个文体的主要,就应该被警惕了。《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散文选本,全书221篇文章,收录《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90多篇,收录的文章大家也是以醒世醒心的内容为主,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等,均是多篇文章入选。这部选集中写山水游记一类的文章仅十几篇,不足全书的十分之一。文章千古事,脱离了对社会思潮的直视和审视的文学,是偏离文学主航道的。

《式微》是《诗经·邶风》里的一首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都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胡为乎泥中”,是陷泥潭里了吧。进入新时代,文学杂志应该有所作为,而有所作为,应从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始。(此文为文学期刊联盟第三次理事会上的发言)

猜你喜欢

散文杂志作家
作家谈写作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我和我的“作家梦”
杂志收纳碗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