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高考语文失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7-12-12李丽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3期
关键词:考纲题型答题

李丽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89-02

历经40年的高考,早已深入人心,高考是指挥棒、风向标,国家教育部试图以高考促课改,逐步拉开下一轮课改的序幕。所以,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逐渐渗透下一轮课改理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随之而帶来试题的变化,尤其今年的试题变化更大。下面的分析会提到。

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不理想,说明老师对高考的研究和把握,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还跟不上高考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具体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第一、语文学科高考考纲中的样题不再是老师复习时参考的唯一标准,样题中有的,高考没考,样题中没有的,高考却出现了。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每年出现的新题型基本上是全国大纲卷、全国Ⅰ卷和其他自主命题省市高考考过的题型,而我们老师复习时缺乏研究。例如:全国Ⅱ卷文言文中的断句和文化常识题之前在北京卷、全国大纲卷都考过。

第二、2017年高考语文学科考纲做了调整,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必考的,无形中增加了文字阅读量,影响学生的思考时间、答题速度。

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原来是选做题,绝大多数学生都不选,平时也不重视;文学类文本隐性信息多,学生阅读量不够,语感不强,分析理解和概括归纳能力欠缺,自然把握不好;而且高考答题语言的规范性要求高,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答题语言不规范也会去分。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第(3)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我们一般要求学生看分分点答题,6分要答出三点。但学生如果看题干得到启示,只从“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两方面来答,就会漏掉“深化主题”这一点。下面是这道题的参考答案:①人物塑造:小说中两个主人公虽未谋面,但通过电话实现沟通,随着对话的展开和细致的语言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②情节安排:“电话”是小说的线索,贯穿文章各个情节。文章构思巧妙,引人入胜。③主题方面:“电话”中的浪漫和美好被战火摧残成残酷的现实,深化了小说主题。这个答案在文本中是没有的,需要学生细读全文,根据已有的阅读体验,分析概括,答题语言还要准确、精练,才能得满分。另外,今年全国Ⅱ卷首次考散文,其中第6题考的叙述视角“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无论是平时的现当代散文教学,还是高三复习,都很少提到或看到这样的题,学生在高考中看到陌生题,要么是没有答题思路,要么是按自己的理解答,但不一定准确。

第四、新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是今年高考新增的,其中还出现了图表阅读。虽然2015年考纲样题中有类似的题型,但2015年和2016年高考都没考,没有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平时我们所能看到的资料中,这样的题型也很少。虽然新闻这种实用类文本显性信息多,比较容易把握,但学生平时缺乏训练,尤其是图表中的信息,不仔细阅读容易漏掉,有可能失分。

第五、全国Ⅱ卷之前从没出过逻辑推断题,学生更没有接触过此类题。虽然必修四的梳理探究中有“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内容,但老师基本不讲。即使学生在数学课上学过推理,但在高考的有限时间内,学生是否能立刻想到用数学的推理知识解决语文的逻辑推断问题,还是个疑问。这道题对于好学生也许不难,对于大多数学生难度较大。

第六、作文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考语文的成败关键在作文。今年的高考作文看似容易,学生有话可说,但要写出新意,写得深刻,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极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学生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加上卷面字迹、评卷时的人为因素等原因,所以,作文很难得高分。

第七、2016年10月份老师们才得到考纲调整的确切信息,但题还是旧题,新题很少,而我们基本依赖成题,自己出题能力弱。各高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复习应对策略有疏漏,所以学生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高考变化,高考失分也是在所难免。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模块就两个小说单元,一个现当代散文单元、一个新闻单元;选修模块,又没有选小说、现当代散文和新闻。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可怜,即使读,也只是读《读者》、《意林》之类的短文章及网络上的快餐作品,读文学经典大部头的少。以必修模块区区几个单元的阅读量,去应对高考犹如杯水车薪九牛一毛,考不好是意料之中的事。靠高三的题海战术,更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混个及格还可以,想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

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够,课下基本不学语文,仅仅靠课上学的那点远远不够,只要高考题稍微有一点儿变化,他们就会无所适从。语文成绩不是靠短时间突击能提高的,它需要长期积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才能在高考中取胜。

基于以上原因,提出的应对策略如下:在高三复习时要做到:①研读考纲,逐点突破。2017年,教育部对考纲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对于考查的知识点作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新一轮的复习应该认真钻研考纲,吃透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点。复习时每一个考点必须逐一过关,精准掌握每一种题型。不仅要分析全国二卷的题型,还要分析全国其他试卷和自主命题省市试卷的题型。而且要训练到位。②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名篇名句默写”要回归初高中课本64篇,不仅要做到会背、会写,还要做到理解含义,学会运用。复习文言文也要回归课本,梳理实词、文化常识、文言语法等,让学生仔细读书下注释。例如,2017年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考到的“下车”这个题,就出自必修课本《张衡传》就有“衡下车,制威严,整法度”,其中课下注释就对“下车”(官吏初到任)做了很详尽的解释。因此,备考要抓住课本夯实基础。③重视积累,提升素养。高三复习重点积累古诗文、成语、实词、文化常识等,还要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通过复习训练强化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④开阔思维,深刻理性,高三作文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开阔思维,形成独立的思想,写出拥有文采,具有丰富内涵的好文章。还要强化卷面整洁和字迹工整的训练。选修模块,除了原来一直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建议再选修中外小说、现当代散文、新闻传记。如果课时不允许,可以把必修和选修进行整合、选有特色的经典篇目讲解,有些篇目让学生自读。读好书,读经典,读整本书,扩大阅读量,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厚文学积淀,提升文化品位。最好两周一次读书课,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体会。假期布置学生读书,写读书体会。把学生的读书体会编订成册,好的可以在校刊或推荐公开刊物发表。还可以成立读书社团或文学社团,通过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高一开始,扎实全面的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补充现代汉语语法的同时,给学生补充形式逻辑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搞思辨阅读和写作及辩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研究教学,研究高考,能出高质量的高考模拟题。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喜欢学语文,热爱学语文。改革评价机制。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表现,并纳入期末总成绩中,在期末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这样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也会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和校本研究,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要与地区内、省内、省外各高中建立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教学、高考资源共享。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纲题型答题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例说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型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