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对比研究

2017-12-12冯雪婷

考试周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幼儿研究

冯雪婷

摘 要:无论是在幼儿园里还是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老师、家长及相关长者告状,幼儿爱告状这一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这一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然而大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知识层次等方面的不同,在告状方面也存在着异同。

关键词:幼儿;告状;研究

一、 大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对比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侵害,或者发现其他同伴有侵害他人的行为,又或者是同伴的行为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就会向老师告发并试图阻止他人的行为。”

(一) 起因对比——小班寻求帮助、大班表现自己

大班:违背规则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侵犯他人和资源占有不均,欺负原告和与原告发生争议相对发生比较少。

小班:侵犯他人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欺負原告、违背规则、资源占有不均,最少的是与原告发生争议。

幼儿告状是幼儿教师随时会遇到的事情,然而幼儿为什么爱告状?在小班幼儿中,由于自己受到侵犯而告状的发生频率最高,这正说明了小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他们是在通过告状寻求老师的帮助,实现自我保护。在玩娃娃家的时候,A在理发店当理发师,这时B过来了,他本来是水果店老板,B也想当理发师,因此A试图把B拉回到水果店,但B就是不动,于是A一边拉B,一边大声向老师告状:“老师,B他刚才不是做理发师的,他是水果店的老板,他不走,我拉他拉不动。”如:“老师,他打我的头”;“老师,他踩我的脚”,等等,这些种种都是因为他们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想寻求老师的帮助。

然而,在大班幼儿中,由于其他幼儿违背规则而告状的发生频率最高。这一告状原因属于幼儿是在尝试评价他人,利用自己仅有的一些知识、观念等去尝试评价他人,从而来表现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这与大班幼儿逐渐形成的评价意识有关。在一节大班的数学课上,绝大部分幼儿都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个别幼儿还不会做。这时A看见B正面对这作业本发呆,于是A立马上前去帮助B,教B答案是什么。这时幼儿C突然冒出来了,说:“老师说过不要帮她做作业,让她自己做,你帮她做作业,我告诉老师听。”幼儿C的这一行为正是为了告诉老师我听从了老师的话,但是A不听话,告诉老师想要老师批评A,表扬自己。像这种事件在大班中是经常发生的,如:“老师,他又去玩滑滑梯了,刚才老师说过不准玩滑滑梯的”;“老师,他们都在玩冰块,刚才老师说不准拿手去碰冰块的,不然要感冒的”,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正是大班幼儿告状所具有的最大特点,这也正说明了他们知识增加的同时,评价意识也逐渐正在形成,自己想要得到肯定的欲望也逐渐强烈。

由此可见,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告状行为的起因的倾向——从寻求帮助过渡到表现自己。

(二) 动机对比——小班以自己利益为主、大班多因素为主

小班:寻求帮助和表现自己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检举对方,试探教师也偶尔发生,陈述情况、报复他人、嫉妒他人发生的相对较少。

大班:检举对方发生的频率最高,其次是寻求帮助和表现自己,陈述情况相对发生比较多,试探教师偶尔发生,报复他人和嫉妒他人相对较少。

在小班幼儿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中寻求帮助和表现自己所占比率相对比较高,也就是说小班幼儿通常都是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时或者他想表现自己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才会去告状。小班幼儿的年龄相对比较小,社会经验、知识层次没有大班那么高,在他们受到侵犯时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于是便想寻求老师的帮助。小班幼儿通常都不会自己穿衣服,但有个别幼儿自己会穿衣服,午睡醒来,A正在找自己的裤子准备自己穿裤子,怎么找也找不到,突然看见B手里拿着裤子甩啊甩的,似乎在告诉A,“你的裤子在我手里,就是不给你,你过来拿呀。”A束手无策,趁老师过来的时候急忙报告老师:“老师,B把我得裤子拿走了。”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如:“老师,他不会穿衣服,我会!”“老师,他把牛奶打翻了,我没有把牛奶打翻!”,等等,在小班幼儿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单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向老师告状。

在大班幼儿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中检举对方所占的比率非常高,这一告状行为也是大班幼儿特有的。他们在一个集体中相处三年,当他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他们有时也会巧妙地运用“恐吓”的方式去检举他人。在一次下午吃点心的时候,那次是吃西瓜,每人一小片西瓜,A手里拿了两片西瓜,B一片都没拿到,这时B让A把西瓜给他,A不愿意,于是B就说:“你再不给我西瓜,我就告诉老师,你吃两片西瓜,我没有西瓜。”这时A有点惧怕,握着西瓜的手有点颤抖,颤颤地说:“就不给你吃。”于是B立马起身振振有词的告诉我说:“老师,A有两片西瓜,我没有西瓜,让他给我吃他就不给我吃。”这时我对着远处的A皱了皱眉,B得意地走回座位,边走还边说:“我告诉老师了。”这时只见A把一片西瓜塞给了B,B得意地吃着西瓜。

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倾向——由单纯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逐渐转变为较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告状。

二、 大小班幼儿告状行为不同的原因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大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在告状的起因、动机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他们都普遍爱告状,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这一年龄段,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的一种表现,是这一阶段的幼儿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其次,这是他们向家长、老师传递信息的一种沟通渠道。

(一) 随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发展

通过观察分析,笔者发现大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起因与幼儿的认知的不断提高有着一定的联系。小班幼儿告状通常都是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寻求老师的帮助而告状。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因此有时候未必能分清楚是否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而盲目地告状,但是小班幼儿盲目地告状确是由于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寻求帮助而告状。因为4-5岁幼儿(小班幼儿)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阶段,其主要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看事情,而不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去看事情。如:A不小心碰了下B的手臂,B就会来告状,说;“老师,他打我的手。”……endprint

但是,大班幼儿的认知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能够抛开自己本身,比较客观的去看待评价一些事情。他们告状的时候都渗透着自己的一些内在价值观,同时,他们告状的内容过多的关注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带着自己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去尝试评价同伴的行为,这与他们日益提高的认知及社会性水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幼儿看见A不好好排队,并且A撞到了B,A若无其事,也不道歉,于是该幼儿就向老师告状:“老师,A不好好排队,还撞了B。”……

(二) 受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通过观察分析,笔者发现大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存在着联系。社会性发展简单的理解就是幼儿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小班幼儿刚踏入幼儿园,对自己家人以外的世界还很陌生,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与同伴友好地相处,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当他们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他们自己无力解决就迫切地希望寻求老师的帮助。因此,他们告状的动机大多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如:快要上课前,有幼儿报告老师:“老师,他抢了我的位置,我没有地方坐了。”美术课上一幼儿报告老师:“老师,他在我的本子上乱涂。”……

在这期间,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在这集体中已经生活了两年多,他们对彼此之间都十分的了解,已经能够很好地融入班级,融入集体,他们也不再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随着知识的增多,幼儿逐渐开始关注对规则的理解,关注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在告状的同时也略带着自己的内在理解,因此,他们的告状动机相对比较复杂。如:A看见B喝水时把水杯打翻了,于是便去报告老师,与此同时,幼儿C、幼儿D都看到了这一幕,都纷纷去报告老师,老师:“B把杯子打翻了,水全都洒到地上了。”……

三、 给教师的教育建议

(一) 在认知方面,帮助幼儿掌握自我处理矛盾的策略

1. 帮助幼儿树立自我处理矛盾的意识

小班幼儿告状通常是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寻求老师的帮助,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完善,并不能很好地分清楚是否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而盲目地告状。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首先要帮助小班幼儿建立自信,让幼儿树立“我能够自己保护自己”的意识。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多给幼儿一些主导权,让幼儿自己决定要做什么,怎么做,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增强自信;其次通过创设一些“小矛盾”并讨论,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面对,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做角色扮演练习几次,可以帮助幼儿更熟练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学会处理与同伴之间遇到的摩擦,自我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幼儿知道不要盲目地告状,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地贯彻告状这一行为是不可取的,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

2.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与意识,他们过多地关注同伴所犯的错误而告状。面对幼儿的告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也不能流露出十分赞扬的表情。大班幼儿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向老师“揭发检举”同伴,面对这一告状,老师可先采取“冷冻”式的处理方式,告诉幼儿“谢谢你来告诉老师这件事”,让幼儿表达抒发自己的意见。过了一段时间后,引导幼儿讨论关于这件事,除了告诉老师之外,你还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当幼儿说出其他好方法的同时已经证明了幼儿学会了自己处理事情。引导幼儿知道“告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自己与同伴很好地相处,才能避免矛盾的生成。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大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思想,可以尝试引导幼儿设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事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如此一来,幼儿学会体谅他人的同时也减少了告状行为的发生。

(二)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1. 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

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他们刚刚离开父母踏入幼儿园,面对着不熟悉的群体,他们的内心是十分恐惧与不安的,他们常常缺乏安全感,因无力保护自己而告状。因此,面对小班幼儿的现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这对幼儿的交流与表达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活动,幼儿更能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获得了幼儿与同伴间良好的友谊,也是日后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通过幼儿之间的交往,幼儿可以学习合作、分享、助人等社会技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同时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圍下,幼儿之间的良好友谊的建立,就会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一旦有幼儿告状,教师要直接面对,并要求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同时为幼儿建立一个宽松、舒适、友好的班级氛围。

2. 引导幼儿专注自己的事情

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经相对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彼此生活了两年,对同伴都十分的了解,他们并不惧怕因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而告状,他们常常关注同伴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则而告状。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教师不能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幼儿的面批评另一个幼儿,要让幼儿知道老师不会因为同伴的告状而盲目地批评另一位幼儿,知道责罚他人与自己无关,让他学会于专注自己的事情,而不去挑剔他人的错。这样的解决方式使幼儿知道老师并不提倡幼儿的告状行为,只有当幼儿专注于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是一位值得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从教师、家长的角度来看,本研究有利于教师、家长更好地了解不同年龄的告状行为的异同,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自身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研究了不同年龄幼儿的告状行为,为促进幼儿之间关系更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研究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