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能力

2017-12-12吴东泽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3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程学科

【课题成果】此论文为情感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KYKT111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48-02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作为初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们的教学能力高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努力的学习、研究、请教与领会,才能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接受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就会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实践中相互融合,进而使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境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確的引导和有效帮助。”相应的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在实施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应是全面的、学术型、研究型的。这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一、与时俱进更新思想品德教师的课程教学观念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为出发点,要求思想品德教师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认真的分析新课程的标准,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培养,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必须解放思想,善于打破常规;树立师生平等,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自信的心理品质。此外还必须大胆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思维可言。有一位思想品德教师提出的“三不迷信,三欢迎,三允许”。“三不迷信”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即欢迎上课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三允许”即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允许学生保留意见。而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应该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二、努力开拓知识视野利用学科整合多方面优势培养促进教学

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同时存在着纵向分支化和横向综合化的两种趋势,且又面对中考综合考试。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决策,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吸收各种新知识,开拓新视野,以适应当代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智能结构要求,敢于对传统思想品德教学结构提出挑战,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多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好的教学目的。为此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至少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1.熟悉并掌握哲学、经济学、文化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原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地解释一切政治现象,寓科学于思想品德教学之中。

2.了解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美学、社会学、法学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美学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政治上的工艺制造产品、建筑雕刻艺术品的外在美;还是大量政治人物的爱国气节、视死如归的勇气等内在美都体现了政治教育与美学的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常识和美的表达方式。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政治学科与社会学的关系,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与法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学与法学的知识。

3.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常识,如与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枯燥无味的课堂。

4.了解一些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语言的运用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同样是讲“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事例,如果语言运用有差异,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响和效果。语言的明晰、准确、沉着、雄辩可以闪耀出理性的光辉。如果将名言警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各方面的文学素材灵活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充满诗情画意,赏心悦目,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

三、不断地加强对自身教学地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假设作为一名教师,若只满足于已有经验,是很难“长大”的。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也要求教师的自我反思,因为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成熟过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尤其是青年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多反思,才能很好地表演角色,适应环境,满足当代学生的要求。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其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从知识学问上做学生的老师,而且要在道德、人格上成为学生的楷模,在能力和水平上要有常规性的一系列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提高教学能力,不仅要做学生的严师、名师、人师,更要做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作者简介:吴东泽,(1988—),辽宁盖州人,法学硕士,营口市第二十五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新课程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选择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