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分配的工时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2017-12-12高本金

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时层级施工

高本金,惠 丹,刘 雅,郭 媛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61)

基于任务分配的工时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高本金,惠 丹,刘 雅,郭 媛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61)

文章对某总包工程公司工时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分别以设计板块、陆地施工板块和海上施工板块为例详细阐述了开发方案。.NET开发平台的选择为系统二次开发预留了技术空间。基于任务分配模式的工时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有助于提升公司统计管理能力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结合系统开发过程,文章提出了企业在推行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系统深化开发和应用推广前景进行了展望。

任务分配;工时管理;工时统计;企业统计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开放程度加大,特别是在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各种管理方式来提高作业效率,实现对成本的进一步控制,使企业获取更大利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1]。

对企业各种资源投入量进行统计,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数据,可用于成本核算、统计分析和定额管理等工作。例如,通过资源投入量与资格单价挂钩,可形成企业成本;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用于生产考核、提升管理;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归纳整理,可用于编制企业级定额及对已有定额的管理。

1 系统开发需求分析

1.1 公司背景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国唯一集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设计、陆地制造和海上安装、调试、维修以及液化天然气、炼化工程为一体的大型工程总承包公司,远东及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海洋油气工程EPCI(设计、采办、建造、安装)总承包之一。

公司将主营业务划分为海洋工程设计、建造、安装、维保、质量检测、水下工程检测与安装、高端橇装产品制造、海洋工程和项目总包管理等八大板块进行管理。

1.2 工时管理现状

公司原有一套工时填报系统(以下简称:“老系统”),但随着公司近几年快速高速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老系统已不能满足公司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1)未采用任务指派模式,员工选择工时填报节点的随意性较大,同时缺乏线上审核环节,易造成工时统计数据失真的情况。

2)公司各类资源工时填报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层级较浅,不能满足公司目前精细化管理需求。

3)公司原工作分解结构(WBS)节点划分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使得在工时填报时不易快速准确找到工时填报节点,易造成工时填报无序的情况。

4)统计分析及报表功能不强,仍需要统计人员手工进行数据加工处理,重复工作较多,人工数据处理还存在潜在的数据准确性问题。

5)老系统软件开发商业务范围转移,老系统日常运营维护无法跟进,已影响正产生产管理。

针公司当前生产经营管理需求及老系统存在的问题,公司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对公司原统计流程进行改造,工时统计既要满足管理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公司各板块生产单位工作实际分工特点。

2)对公司工作分解结构(WBS)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各项工作分解更加科学合理,既能满足统计需求,又不影响成本核算等工作。

3)在全面分析老系统优缺点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工时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本系统”),兼顾生产经营及其他管理需求职能。

4)将公司外取资源(含分包合同工作)纳入工时管理范畴,确保各项目生产工时的完整性。

2 系统开发架构及技术特点

本系统硬件上配备了3台服务器,其中1台作为数据库服务器,2台为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之间采用IIS跳转的方式进行负载均衡。

本系统采用.NET平台开发技术[2],用户所有操作在Web浏览器完成,采用Portal技术,可以对不同用户角色配置不同的权限,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 R2,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 R2,用户端浏览器采用Internet Explorer 7.0以上版本。

本系统具有标准的权限管理体系,所有开发功能可以自动生成包含浏览、新增、修改、删除的权限控制点,系统能适应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而不需要重新编码和开发。

3 工时管理系统流程设计与开发

鉴于公司各板块业务差异较大,本系统开发在基于统计口径标准统一的原则下,对各生产单位工时填报界面进行个性化开发。下面分别以设计板块、陆地建造施工板块和海上施工板块为例介绍本系统开发方案。

3.1 设计板块工时管理系统设计

公司设计板块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FEED、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建造施工设计、海上安装设计等设计工作,设计工作是知识密集型工作,投入的资源主要是人力。设计人员工作地点主要在办公室,均配备办公电脑和网络,具备个人进行工时填报的客观条件。

在本系统开发前期,对设计工作统计流程进行改造,工时填报方案如下:

1)细化工时录入层级,由“XX项目gt;XX专业”层级细化至“XX项目gt;XX专业gt;成果文件gt;XX文件”层级,即设计人员要将每天投入的工时录入至每个设计文件或者“专业管理”、“现场支持”、“采办配合”等工作节点下。如图1所示。

2)采用任务分配模式,将设计文件通过两级分配落实到每个设计人员,设计人员只能在已分配的任务下录入工时。

3)启用工时审核功能,生产工时由各项目设计经理或各专业负责人进行审核,非生产工时由设计人员所在部室经理审核。审核流程中设置了“审核通过”和“审核驳回”功能。

4)设定录入时限要求,即设计人员应在第T+1工日完成第 T工日工时填报,审核人员需要在第T+2工日完成审核;审核期限内被驳回的工时需要在第T+3工日完成再次填报。

5)设计文件按版次进行工时填报,当前版本完成后应指定下一个版本号并再次进行任务分配后,设计人员方可进行工时填报。

具体填报流程为:1)项目组织机构搭建;2)任务创建及任务分配;3)工时填报及审核;4)工时查询及报表。

系统各角色权限和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2 陆地施工板块工时管理系统流程设计

陆地施工板块主要承担工程项目结构物陆地制造工作,施工单位的组织机构首先按照专业划分为不同的施工车间,各专业车间下设施工队,各施工队下又按工种设置施工班组。施工单位按照“工程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施工专业—施工子项”等层级结构将工作逐层分解至各基层班组。

陆地施工环节重点关注人力和机械设备资源投入情况的统计,系统开发过程中发现原统计流程存在以下问题及难点:

1)施工单位将任务分配至“施工子项”层级,而工时仅录入至“施工专业”层级,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2)施工任务目前仅能分配至班组层级,暂无法分配至各施工人员。

3)施工任务分配形式较原始,多采用口头下达模式,随意性较大。

4)工时填报时限管理较差,多数统计员不能每天录入工时。

5)各施工环节均存在分包或劳务分包的工作,未将该部分工时纳入工时统计。

6)基层施工人员和施工班组长大多数工作在施工现场,无固定办公场所,未配备电脑,不具备施工人员个人直接在系统线上进行填报和工时审核的条件。

基于以上问题,统计流程改造及系统开发方案如下:

1)细化工时填报层级,对原工作分解结构进行深化设计,将人工投入工时统计至“施工子项”层级。细化统计层级将有助于在“施工子项”层级进行统计分析,加强施工基层单元的管理。

2)采用任务分配模式,将线下分配工作转移至线上,严格按照“施工生产管理部—施工车间—施工队—施工班组”进行任务分配。

3)设定录入时限要求,即统计员应在第 T+1工日完成第T工日工时填报。

4)对于具备施工人员个人填报条件的施工单位,严格采用个人上报工时的方式;对于不具备个人填报条件的施工单位,采用统计员每天到施工现场收取班组长、队长两级签字确认后的日报并完成工时填报的工作方式。

5)鉴于机械设备每天在多个“施工子项”之间交叉作业,工时统计至“施工子项”存在客观难度,因此暂时统计至“施工专业”层级。

6)将外取资源投入工时纳入统计范围,可有助于提升对分包工作的管理能力,同时可保证各项目资源投入统计的完整性。

系统各角色权限和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3.3 海上施工板块工时管理系统流程设计

海上施工板块主要承担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装船、海上运输、海上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统计工作主要关注人力、机械设备和船舶的投入量。其中施工船舶主要分为主作业船和辅助作业船舶。主作业船主要包括浮式起重船、起重/铺管船、铺管船及水下多功能支持船。辅助作业船舶主要包括拖轮、自航/非自航运输驳船、作业守护船、交通船等。

工时统计及系统开发按照以下原则:

1)主作业船施工作业是项目施工的关键路径,主作业船日费单价高,工时投入多少事关项目成本高低,因此对于主作业船要统计至施工工序层级,如抛锚/动力就位时间、驳船靠泊时间、结构物固定解除时间等,同时要记录各种待机属性,如天气待机、台风待机、军事待机、渔业待机、业主待机等,即便于分析船舶作业效率,又为向业主索取合理的待机费用提供基础数据。海上施工工作分解结构见图4。

2)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和辅助作业船舶大多辅助或与主作业船同步作业,其工序工时不再重复记录,仅记录至工作阶段层级,如动员、装船、运输、海上施工等。

3)由于船舶在海上易受到天气影响,目前尚不具备实时通信的条件,因此海上施工日报采用船上手工记录并经由施工项目经理审核后传送至陆地,陆地统计员再录入工时管理系统,系统中不设置审核环节。

4)设定录入时限,考虑到海上通信易受天气影响无法每天传回陆地的现状,录入时限设定为3个工作日,即统计员应在第T+3工日完成第T工日工时填报。

系统各角色权限和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4 系统安全性

为保证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尽可能消除软件漏洞,确保软件在恶意攻击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本系统基于以下测试环境及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了安全测试。

1)测试环境(见表1)

表1 测试环境

2)测试工具

(1)Watchfie AppScan;

(2)Acunetix Web Vulnerability Scanner;

(3)SQL自动注入工具。

3)测试功能及结果(见表2)

表2 测试功能及结果

4)测试结论

通过对系统的数据库以及相应框架信息、数据录入验证、安全登陆权限验证、敏感数据的存储抵御能力、非法操作的跳提及提示进行安全性测试,本系统功能基本良好、健壮可扩展性较强,数据敏感度存储方式来密限制条件清楚,仍需要加强对客户浏览器的升级操作。

5 系统开发应用情况及展望

5.1 系统应用情况

本系统目前已在公司正式运行一年时间,公司各业务板块均正常使用,系统总体稳定,能够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管理需求。

1)通过系统,可实时了解各项资源投入情况,并可追溯以往资源使用情况。为资源利用及时释放项目资源提供依据。

2)通过不同维度的数据统计汇总,全面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满足各职能管理需求。

3)实时主动报送项目运行核心数据报表,满足公司领导对生产经营数据及时性的要求。

4)通过系统定义报表,满足公司领导、经营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及各施工单位的定制化需求。

5)通过自定义报表,满足各施工单位车间、站队和班组基层管理需求。

同时,本系统具有通用工作流引擎,对不同的单据可以配置工作流,方便工作流改变时的及时调整,工作流能够满足直线、分支、会签、条件判断等应用要求。本系统支持总线方式与其他系统接口获取或提供数据,特别是与SAP、Hyperion、P6等主要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本系统具有二次开发工具,使用该工具可以方便的增加系统页面、系统数据表、修改已有数据格式、增改数据报表等功能。

5.2 系统开发展望及应用推广计划

本系统目前仅对公司各项目人力、机械设备和船舶等资源投入量进行统计,可为项目成本核算提供基础数据,但无法满足工作效率的统计分析及施工定额的编制和修订。因此有必要在本系统中加载计划投入量(预算工时)、计划产出量和实际产出量,进行如下分析:

1)通过计划投入量与实际投入量对比分析,可以了解项目执行是否超出预算,用于考核项目执行情况好坏。

2)通过实际产出量和实际投入量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本项目的实际工效,可用于定额编制和修订工作。

3)通过计划产出量和实际产出量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造成工作量差异的原因,可用于辅助分析工效及项目执行情况。

同时由于公司治理现状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在本系统开发过程中统计方案存在折衷的情况,未来应在以下两点做好推广工作:

1)陆地施工板块要实现由施工人员每天个人填报工时的目标,避免工时传递过程中的误差。

2)海上施工板块实现工时在各船舶终端进行填报。

6 系统开发感悟

在本系统开发过程中,也参考了几家同行企业工时管理系统的开发历程和应用情况,感受到在总包工程公司推行工时管理信息化对提升统计管理能力带来的积极影响[3],但同时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先规范管理,后实施开发。公司在推行管理信息化时,应首先注重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如与管理目标差距较大,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管理流程改造,确定管理方和被管理方均能接受的开发模式。在软件开发阶段,很多软件均能实现预期要求,系统开发实现较为简单。

2)差异化与标准化共存。总包工程公司涵盖多个板块的工作,各板块之间的差异较大,系统开发既要尊重和兼顾各板块施工单位的工作特点,又要从整体上做到标准化开发,因此管理部门需要与多方调研,讨论确定最优的开发方案。

3)注重行政领导及示范作用。总包工程公司各基层单位领导的支持和推动力度是管理信息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可以考虑在部分有代表性的基层单位先行试点开发应用,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公司。

4)将统计数据及统计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再好的系统,也无法百分百确保数据填报的准确性。因此,公司一方面应注重工时数据的审核环节,做好项目成本和部门成本的核算管控,另一方面应将工时数据用于员工和统计员个人绩效考核的依据。同时公司应积极探索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7 结论

推行管理信息化工作,应基于公司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目标,既要尊重现实,又要通过信息化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研,处理好管理层与基层之间的分歧,达成双方均能认可的方案。

推行基于任务分配的工时管理系统应用及升级可有效提升公司统计管理能力,有助于保证工时数据的准确性和用户应用界面友好性,对于项目成本核算和公司财务管理具有积极作用。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对于系统功能扩展及与其他软件交互具有重要意义。

[1]郑力, 张福海.工程公司推行人工时管理平台系统的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4,12(9): 71-74.

[2]夏静清.基于.NET平台的工时管理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 2007,23(24): 278-279.

[3]钟冕.基于WBS策划的工时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珠江现代建设, 2011(1): 16-19.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ork-hour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ask Assignment

GAO Benjin, HUI Dan, LIU Ya, GUO Yuan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Co., Ltd., Tianjin 300461, China)

The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work-hour management system of an EPC company.Taking the engineering division, land construction division and offshore construction division as examples, the development proposal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The technical space for system secondary development is reserved since the selection of the.net development platform.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work-hour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ask assignment will be useful both to improving the statistic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and the accuracy of cost accounting of company.By combining the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paper raises questions that should be noticed by company dur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ork.The system deep-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motion are prospected at last.

task assignment; work-hour management; man-hour statistics; enterprise statistics

TE54

A

10.14141/j.31-1981.2017.06.013

高本金(1984—),男,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

猜你喜欢

工时层级施工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践行探索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推行标准工时管理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特殊工时制不能成为企业“变相剥削”的工具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