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扬州地区昆曲传播探析

2017-12-11于婧

艺术评鉴 2017年21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昆曲传播

于婧

摘要:扬州最早的昆曲演剧在万历年间,到明末扬州的昆剧演出已积累了相当深厚的传统和艺事底蕴,经过清初的酝酿交流,至清中期,恰逢其时,扬州成为全国的戏剧中心之一。近现代诸多研究戏曲史、昆曲史的著作对此也是公认的。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清初期至清晚期昆曲在扬州地区的传播发展状况,意在使人们意识到扬州在昆剧发展史上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明清时期 扬州地区 昆曲 传播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1-0149-02

扬州最早的昆曲演剧在万历年间,到明末,扬州的昆剧演出已积累了相当的传统和艺事底蕴,经过清初的酝酿交流,至清中期,恰逢其时,扬州成为全国的戏剧中心之一。扬州在昆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且不说李渔的《闲情偶寄》、李斗的《扬州画舫录》的大量资料和生动描述,史学家赵翼《扬州观剧》诗、林苏门《邗江三百吟》也有很多吟咏,“又入扬州梦一场,红灯绿酒奏霓裳”“苏班名戏维扬聚,副净当场在莽仓”。近现代诸多研究戏曲史、昆曲史的著作对于扬州的昆曲演剧地位也是公认的。

从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昆曲传入扬州,并为扬州人广泛接受。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在作者生前已风行于扬州,并产生了扬州少女金凤钿因爱读《牡丹亭》而殉情的动人故事,表明昆曲在明代的扬州的普通民众中已经深入人心了。清初有一个扬州盐商为演出洪昇的《长生殿》,花了十六万两银子置办服装道具;另一个扬州盐商为了演出孔尚任的《桃花扇》,花了四十万两银子购买行头。《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是昆曲的代表作,昆曲在上流社会的流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自入清代,扬州昆曲演出的记载逐渐增多,这在清初人的文集、诗集中随处可见。园林是扬州演戏的好地方,扬州文人多于此游赏观剧,红桥是郡城的著名景点,王士稹司理扬州时,曾于此大集文人,举行“红桥修禊”,盛会一时,船中观戏则别有趣味。太仓人王揆,渡江来到扬州,与王士稹兴酣歌唱,歌咏内容其中就有欣赏昆剧演出的。

清初,扬泰地区的戏剧家班也逐渐增多。泰州俞锦泉家班是影响较大的一部,演员甚多,色艺超群,影响广泛,文士以能观赏其表演为一大幸事,当时名士冒辟疆、孔尚任、曹溶、宗元鼎、黄云、吴绮等都曾到俞宅观戏并写下诗词,宝应乔莱家班则是受到康熙皇帝赞赏的一部。府城顺治年间,有流寓扬州的李明睿家班;康熙年间有李宗孔家班、吴绮家班,汪懋麟家班。此时,扬州还活动着两个昆剧戏班,一个是曹寅的家班,曹寅身任江宁织造,亦多次兼任治所在扬州的两淮巡盐御史,在扬州活动颇多,诸诗表明曾在仪征院署中有过演出,可知该班来往于南京、扬州之间;另一个戏班为“士女班”。“士女班”的名字也很奇怪,不太像戏班名,可能是百姓就其特点之俗称,也许“士女”指的是“男女合班”的特點,或女子戏班。

扬州本土官员的家班、外来士大夫的家班,形成了康熙前期扬州昆剧演出的一个小高潮,众多家班、江湖戏班之间的观摩、交流、借鉴、争胜,有力推动着扬州昆剧表演艺术的迅速提升,意味着扬州将成为全国戏曲活动的中心舞台之一,其演出水平已足追步苏州舞台了。

从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间,昆曲在扬州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此时扬州昆曲的演出水平,为全国之冠。两淮盐商蓄养的老徐班、老黄班、老张班、老汪班、老程班、大洪班、老江班,被称为“扬州七大内班”,这七大内班几乎囊括了昆曲界的精英人物,代表着这一时期昆曲演出的最高标准。除了七大内班之外,扬州还有著名的女子昆班——双清班。有野史记载,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经观看过双清班的演出。除了专业戏班,扬州还有许多业余戏班,称为串班,如王家串班、邵伯串班等。串班平时进行农忙,闲时聚集在一起参与演出,他们也许在专业技巧上比不上专业戏班,可是也大大促进了扬州地区不同阶级对于昆曲的传播与接受。因此,陆萼庭先生《昆剧演出史稿》认为扬州在清代中叶几乎成了昆剧的第二故乡,实在所言不虚。

乾隆时期的盐商家班承担着四种演出职能。一是承应皇帝南巡,歌舞升平是点缀太平世界的常用手段,戏剧演出常常承担营造喜庆气氛和场景的任务,歌吹弹唱,笙簧丝竹,一派祥和。两淮盐商为了取悦皇帝,在演剧方面动足了脑筋,不仅考虑乾隆到了两淮地面可以在固定演出场所看戏,在行宫建有专门的戏台,还在扬州城内外御道旁搭起几十座戏台,皇帝足可边走边欣赏。二是演出大戏,即社会民俗中在特定节日进行的喜庆、祷祀之类的演出活动。御前承应演出是为讨皇帝喜欢;庙前祭祀演出是为讨神灵喜欢,这两者虽然目的大不一样,但是所演剧目部分是共同的,即为“仙佛、麟凤、太平击壤”的题材内容。三是为主人的声色享受和社会交际演出,这类演出的演出场所大多局限在私人庭院,观看者多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为适应这一类观众的审美偏好,这种演出的剧目选择偏雅,其舞台表演趋于细腻。四是走向社会营业性质的演出,扬州盐商的昆剧家班,不仅为主人服务,为皇帝演出,还走上社会为一般观众作市场化营业演出,家班的演出范围越来越大,还出城到乡下演出。演出市场的最高价码,标志着内班演员艺术水平为最优。社会营业性质的演出促进了演出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增强家班的自身艺术素养,使得他们能够在竞争的环境中得到良性发展。

七大内班所表现出来的演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昆剧舞台的最高水平,实际也是戏剧表演的最高水平。因此,扬州此时的戏剧表演的成就也就体现了全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而家班的活跃演出,也使当时扬州成为全国戏剧活动的中心之一。

乾嘉时期的扬州昆曲盛极一时,但从道光以降,昆曲就由盛转衰了,这主要是新生的花部戏剧发展迅速,赢得了观众的追捧。

早在乾隆晚期,花部戏剧蓬勃发展的势头已显,乾隆末年集秀扬部的组成就是明显的信号,集秀扬部本是借用苏州昆曲集秀班之名在扬州组成的昆乱兼演的戏班。集秀班原为供奉乾隆帝第六次南巡,由老江班名伶金德辉建议,从苏、杭、扬三郡昆班中精选艺员而组成。“集秀扬部”即效其组班方式,集合扬州的昆、乱新秀,于乾隆五十八年夏季进京,既演花部乱弹,也演雅部昆曲,该部虽以花部为主,但部中许多有才能的艺人都是文武昆乱兼演的。

道光年间的扬州昆剧已每况愈下,使扬州昆曲遭到重大冲击的,是两淮盐运改制。两淮盐业的改制,对原有总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许多总商纷纷破产,都不能保住原来的家业。盐业商人的重新洗牌,改变了原有的扬州经济文化结构,依附于两淮盐业的艺事活动必然受到影响,一段时间内,文化消费能力大为下降,原有盐商家班主人无力豢养戏班,班社解体,演员星散,职业戏班也必然是减少观众而奔走他乡。尽管如此,道光以降扬州昆曲演出还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期间也还有值得称说的演出。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贵,大盐商们的文化惯性使然,还是喜欢昆曲,借以显阔和附庸风雅。

道光时的扬州昆曲大体延续着乾嘉时余威。整体繁荣的局面虽不复存在,但个别盐商、盐官对昆曲的偏好,还使扬州昆曲舞台不时有闪光之处,足以炫耀于全国昆曲舞台。此时昆曲的演出,可能主要是服务于富商和士大夫文人,为一般市民的营业性演出,大概已经不多了,因为普通市民更倾向于观看花部戏剧演出。有关咸丰及其之后的昆曲班社、演出的记载已少见。

由于扬州处于战乱之地,经济文化进一步受到冲击和重组,即使战后复兴,富商不复乾嘉时期的文化追求,昆曲演出的观众日益减少,昆曲走向衰微。但并不意味着扬州城内昆曲从此绝响,此时的扬州,对昆曲的贡献,还表现在对北京的昆曲舞台,输送了许多雏伶。

扬州最早的昆曲演剧在万历年间,到明末,扬州的昆剧演出已积累了相当的传统和艺事底蕴,经过清初的酝酿交流,至清中期,恰逢其时,扬州成为全国的戏剧中心之一。从清代后期至今,昆曲全面衰落,但在扬州仍然得到坚守。清中叶后,“花雅之争”的结局是花部全胜而雅部惨败,昆曲演出全面滑坡。但在扬州,昆曲并未销声匿迹,它以两种方式在扬城顽强地延续着它的艺术生命:一是在青楼中,由那些浓妆艳抹的歌姬们口传心授,并以清唱作为卖笑谋生的手段;二是在文人中,以父子或师生的形式薪火相传,并以雅集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

进入民国之后,扬州的曲家开始结社,以便切磋技藝,提高水平。现在还能够在茶楼曲社看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广陵书社,2017.

[3]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昆曲传播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