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笔记本
2017-12-11杨晓升
杨晓升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母亲已是耄耋之年,可至今仍孜孜不倦,记日记,抄文摘,写半白不白、半古不古的诗。即便近些年父亲因身体欠佳,每天需要她协助我家阿姨忙前忙后地照顾,为父亲端水送食,遵医嘱一天多次地安排父亲服药,甚或陪父亲谈天说地,为父亲讲新闻,哄父亲一起唱潮曲或回忆旧时往事以打发每天的漫长时间……反正每天家务事大大小小接踵而来没完没了。何况高龄的母亲自己的生活琐事还需要自理,有时候母亲忙得团团转,甚至累得坐下来休息时不住喘气,可她依然不忘三天两头地挤时间,从抽屉里掏出笔记本,拿起笔沙沙沙地记录着什么。乐此不疲,几乎从不间断。
母亲目前共有四册不同类型、仍未写完的笔记本:一本是家庭生活记录,上面三天两头地记录着我们这个大家庭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大到我家共同关心的国内外新闻,小到我们全家老小生日过节、迎来送往、喜事愁事,或儿孙们的工作和学习业绩,更小的还有一日三餐、购物和其他的家庭收支,当然更多的还是生活随感,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尽在她的记录之中。母亲的三儿一女四孙,每个人的性格如何,优缺点如何,家庭表现怎样,谁工作更加出色,谁对他们二老更加孝顺,全都能在母亲这本“家庭生活实录”和“家庭生活大全”中找到自己的镜像。可以说,我们全家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尽在母亲的观察和记录之中,所以我们姐弟几个甚或孙子孙女,都很在意自己在母亲心目中的形象,都希望有好的工作业绩和好的家庭表现。
母亲的第二本笔记本,是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和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警句的名言摘抄。可贵的是,母亲不是为摘抄而抄,也不是仅仅为了练字,更不是抄了之后将其束之高阁。母亲抄那些唐诗宋词或警句名篇,是为了闲暇时反复研读、欣赏,甚至是为了默记背诵。都八九十岁的人了,可母亲至今能背诵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关汉卿的《窦娥冤》、周敦颐的《爱莲说》等。她甚至能背诵更长的名篇,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林觉民的《与妻书》;等等。至于《毛主席诗词》,母亲能背诵的就更多,可以说是脱口而出,倒背如流。母亲的这本笔记本的第一页上工工整整写着这样的文字:退休老人,闲暇无聊。学点诗词,练笔练脑。
母亲的第三本笔记本,则是用顺口溜和打油诗写的生活随感,如2009年母亲生日时写的《生日颂》之一:“天高气爽艳阳天,杨门一派呈吉祥。盆花盛开兆头好,瑞气洋溢焕芬芳。九月十二娘生日,合家大小喜开颜。儿孙为娘添福寿,美满家庭多温馨。”之二:“大儿远道来祝贺,二儿买来大蛋糕。三儿出差来贺电,儿媳添买新衣裳。女婿孝敬长寿面,女儿亲手煮甜蛋。欢聚一堂庆生日,儿孙齐祝奶奶好。人生有此天伦乐,二老齐全福气厚。”近年父亲年迈生病,母亲终日围着照顾父亲,难以出门活动游玩,有时候不免心生怨气,可这怨气都是昙花一现,她很快会自我调整。母亲在2014年10月20日写的《真情相待心才安》中这样描述她的心境:“风雨同舟五十年,相濡以沫两相依。病痛之中多安慰,悉心关照细护理。再苦再累仍挺住,压力多大责不辞。老伴老伴永为伴,真情相待心才安。”
母亲的第四册笔记本,是专用于收集、记录生活尤其是健康保健常识的,比如生活中的小技巧,诸如淘米水的妙用、米饭怎么做更好吃等;还有水果怎么保鲜,每天什么时候吃水果更科学,换季衣物应该如何清洁保存等;当然更多的还是健康保健知识。我因工作原因,这些年报刊界的朋友每年免费为我家赠订了好几份报纸,像《文摘报》《报刊文摘》《作家文摘》《北京晚报》《北京法制报》《北京青年报》《家庭》《知音》;等等。每当我从报箱将报刊带回家里,没多久那些新来的报刊就被母亲的剪刀裁剪得千疮百痍,而她那本专门收集知识的笔记本则又新添了大小不一的各色剪报,同时新添了母亲娟秀有力的一行行字迹。不难想象,母亲收集剪报时就如辛勤的蜜蜂快乐地扇着翅膀,穿行于报刊的百花园中,贪婪地采集着知识的花粉,吮吸着知识的琼浆蜜汁……
而后,我又从母亲的记录本中发现她2008年抄写的一首《台湾歌谣》:“人生七十正开始,八十满满是。九十算来不稀奇,一百笑眯眯。六十还是青少年,五十小孩儿。四十睡在摇篮里,唉唷唷,三十才出世。”
(選自2017年5月13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本刊有删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