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炮齐鸣

2017-12-11王笑梦

现代兵器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利空火炮

王笑梦

瑞士厄利空MS cal.70 20毫米高射炮

在国产外贸DWA01型105毫米驮载榴弹炮一侧,摆放着一门带着两个钢轮毂的小口径火炮,铭牌上写着20毫米机关炮,但未标明型号。解放后,我国确实研制过20毫米机关炮,型号是71式20毫米高射炮,主要提供给越南抗美作战,国内并没有装备。但71式高射炮与我国研制的各型小口径高射炮、高射机枪一样,都是带有三脚底座的,而北方兵器城中的這种带着两个轮子的机关炮则更像是一种一战、二战期间的老式机关炮。

经考证,这是一门瑞士上世纪30年代制造的厄利空MS cal.70 2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旧时资料翻译为“欧利根”,其实就是制造公司Oerlikon的旧音译。该炮是该公司一系列20毫米小口径高平两用自动炮中的一款L/70倍径高射型,主要用于对空防御作战,以及伴随步兵进行野战,还能够攻击轻型装甲目标等。该炮起源于德意志帝国贝克尔钢厂的贝克尔M2式20毫米机关炮。1914年,德国工程师莱因哈特·贝克尔开始设计自动速射炮,1918年末研制成功了M2式20毫米机关炮。贝克尔的M2机关炮采用20×70RB弹,初速490米/秒。

一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禁止战败国生产此类武器。为此,德国于1919年将技术专利、外观设计等,转移到了中立国家瑞士的苏黎世,在城郊的西格玛公司继续进行自动速射炮研发工作。1924年,该公司制造出了“西格玛”-L型自动炮,重量43千克,使用20×100RB弹,发射速度达到350发/分。但是不幸的是,西格玛公司在1924年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厄利空公司接收了破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员工,并且获得了武器生产权。1927年,厄利空公司以防御战车、飞行器为目的,改进了“西格玛”-L型自动炮的性能,实现了更高的炮口初速,推出了“厄利空”-S型自动炮,并进入了产品生产线批量制造。“厄利空”-S自动炮发射一种更大药筒的20×110RB弹,初速达到830米/秒,但是付出的代价则是增加了火炮重量和降低了射速,其中射速只有280发/分。1934年后,该公司又推出了改进型的“厄利空”-1S型自动炮。

中国是当时最早引入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的国家。1927年,厄利空公司得到了一笔大订单,位于远东的南京国民政府与公司签订了订购100门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的订单。这对当时也陷入重重经营危机的厄利空公司来说可谓雪中送炭,避免其重蹈西格玛公司倒闭的覆辙。至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采购了至少300门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主要型号包括NL cal.60和MS cal.70两种。其中,NL cal.60属于早期型号,对应“厄利空”FF型机关炮,即德国的Flak28、Flak29机关炮。而MS cal.70是1930年代的改进型,炮管比NL cal.60型更长,达到1.407米。此外,MS cal.70炮架上面还附加了高射瞄准杆,且初速、射程、射高都要优于前者。

民国引进厄利空机关炮最初定位是高射炮,后来变为步兵连级火炮。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有“射击飞机战车炮”、“小加农炮”、“平射小加农炮”、“小炮”、“高平两用机关炮”和“步兵机关炮”等多种叫法。早期型曾经装备陆军教导师小炮连,1934年全国兵器制式会议后,将“欧力根二公分高射炮”改为“欧力根二公分加农炮”,并按照每连6门编制辖属国军整编师步兵团。这种机关炮参加了1931年—1937年中日之间的一系列“序战”。1942年,内地兵工厂终于成功解决了抗战期间厄利空机关炮的弹药批量自主供应问题,使这些火炮能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到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军队中的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已经存量不多。

北方兵器城中的这门机关炮正是厄利空MS cal.70式20毫米高射炮,其标志性的高射瞄准杆非常醒目。该炮实际口径为20.1毫米(L/70),膛线为9条。炮管冷却采用气冷方式,炮口前部有一个明显的消焰罩,而且这个消焰罩连接着平射瞄准准星。炮身长2米,重94.75千克,上有高射用瞄准具。炮闩采用纵动式炮闩,自动机采用药筒底压方式。炮架为双轮三脚炮架,两个实心橡胶轮胎外的橡胶随着流年岁月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钢制轮毂支撑着炮架。该炮放列状态三脚架重163千克,装轮时重191千克。三脚架时火线高为400毫米,装轮时火线高为650毫米。装轮时高低射界为-2°~11°,使用三脚架时高低射界为-2°~85°,装轮时方向射界为16°,使用三角架时可以实现360°射击。此外,该炮还可以拆解成3个部件由3匹骡马运输,也可以装上轮后由1匹骡马拖曳。

该炮采用20×110毫米弹药,由15发长方形弹夹供弹,初速835~875米/秒,最大射程2000米(高射)~4500米(平射),最大射高3400米。射速可以达到280~300发/分,在500米距离上能够击穿30毫米钢板,对日军当时的中型、轻型坦克都可以实现有效击穿。该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持久射击可靠性好,但缺点是弹丸在没有出膛之前炮闩就打开了,气体泄出,膛压变化,导致各枚炮弹出膛的初速不一,精度不良。而且在使用时也发现,车轮未收时进行射击的方向射界太小,平射灵活性不强。

总之,能在北方兵器城看到这么一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机关炮,听她述说着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对兵器迷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国产65式双管37毫米牵引高射炮样炮

和许多国防园一样,北方兵器城茂密林荫下整齐地排放着一列列我军曾经使用过的身管火炮。但和其他国防园又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身管火炮很多都是苏制原产火炮、自制原型火炮等,而非部队大量装备的国产仿制炮。

在兵器城西侧围墙处那门苏制M-30型122毫米榴弹炮边,有一门已经残破不全的小口径高射炮。根据外形判断,这是一门65式双管37毫米牵引高射炮的原型炮。37毫米高射炮是我军传统高射武器装备,从最早的55式单管37毫米高射炮,到后来的各种型号双管37毫米高射炮,产量大、装备广,大量服役于各个基层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

1951—1953年,苏联出售给中国101个营的M1939型单管37毫米高射炮,装备解放军高射炮部队、坦克分队、海军基地和要地防空部队。不久,苏方向中国提供了该炮的图纸,中央军委将苏式37高射炮作为第一批18种制式兵器之一进行仿制。1955年,497厂仿制该炮成功,用于满足3500米以内的近程防空作战需求。为了加强火力密度,中国又提出了仿制苏联1947年刚研制成功的新型M1947(Б-47)型双管37毫米牵引高射炮的需求,但被苏联拒绝,不予提供图纸。为此,497厂在55式高射炮的基础上,将2根身管并列在1个炮架上,重新设计了摇架、托架、高低机、方向机和航路仪,增加了电发火装置。该炮于1965年定型,工厂代号“WA704”。由于该炮在55式牵引高射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炮管,使整个火炮增重25%,但火力密度则整整提高了一倍,还是相当划算的。该炮投入抗美援越防空作战后,其猛烈的火力重创低空飞行的美军战机,被部队誉为“铁扫帚”。

1967年6月,赴越作战部队座谈会后,要求实现37毫米高射炮自动化的呼声越来越大,进一步提高火炮反应速度、命中精度和全天候作战能力成为摆在设计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会后,上海建筑机械厂等9个单位,接受了改进65式高射炮的任务,项目代号“65双Q”。华东工程学院参加了双管快速37毫米高射炮的研制,开发了4021型简易指挥仪,解决了手动瞄准具航速、航向不准的问题。改造后的火炮定型为65-1式双管37毫米高射炮。

65式高射炮采用立楔式炮闩,由弹夹供弹,弹夹装弹5发,弹仓容弹量为10发,安装供弹漏斗后可实现多弹夹连续供弹。该炮主要发射曳光杀伤榴弹和曳光穿甲弹,射速320~360发/分,最大射程8.5千米,有效射高3千米。火炮的反后坐装置包括节制杆式液压制退机和复进弹簧。火炮由手动操作,高低和方向瞄准均有两种速度,并装有机械同步击发装置,后期配有电击发装置,可实现6门火炮集火射击。火炮配用机械向量瞄准具,属非独立式瞄准具,装在火炮起落部分上方。

与量产型“双三七”高射炮不同,北方兵器城中的这门火炮更像是一门原型炮。该炮炮口采用了苏系味道很浓的胡椒瓶式制退器,而不是后来大批量生产的喇叭口制退器。另外,火炮底盘和量产型也有一些细微差别,而与苏式M1947(Б-47)高射炮相比,65式高射炮缺少防盾部件。也正因为该炮是自行研制的,而不是仿制苏联,故笔者大胆猜测这应该是一门原型炮。

国产外贸74SD型双管37毫米牵引高射炮

林中的另一门37毫米高射炮铭牌上写着“65式双管37毫米炮”,但仔细一看却发现是一起张冠李戴的错误。该炮外形与量产型65式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安装了M1947(Б-47)高射炮防盾。仔细比对后发现,该炮实为一门国产外贸型74SD型双管37毫米高射炮。

65式高射炮采用脚踏开炮

要说74SD高射炮,必须先说说74式双管37毫米高射炮。上世纪70年代,按照军委高射武器向全天候、全自动发展的要求,497厂与北京工业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新型小口径高射炮系统的研制。1971—1972年,497厂在65-1式高射炮的基础上先后试制出了6门新炮样炮。专门为高射炮系统设计了随动机构、雷达、指挥仪和柴油发动机等自动化装置,配合高射炮使用。同时,还把过去单一的手动操作火炮模式变成了全天候武器系统。新炮根据指挥仪输出的射击诸元,可以连续自动跟踪快速空中目标,并实施射击。火炮具有自动、半自动、手摇对针、手动等四种瞄准方式,配置的雷达、作战指挥仪使高射炮具有了全自动跟踪能力和全天候作战能力,跟踪速度从250米/秒增大到了350米/秒,提高了战斗适应性。经过6次联动试验和6次靶场试验,证实了该型武器系统的可靠性和作战能力,该炮遂于1974年定型。74式双管37毫米高射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自动、全天候高射炮,为陆军师属低空防御武器,西方则普遍认为这是65式高射炮的电动升级版,战斗射速提高到了440~480发/分。

北方兵器城中的这门炮是74式高射炮的出口型74SD,该型号是1982年497厂根据伊拉克等国外用户要求而研制的,最大的特点是取消了电动装置,改回了全手动模式,所以可以说是一种外贸猴版。在外形上,74SD型有一个区别于其他65/74式系列的地方,就是安装了一组类似于59式57毫米高射炮的防盾板,上部防盾可以折叠放低方便运输。另外,74SD型在底座尾部还增设了2个储弹箱,每个能够储弹40发,在炮身上还配有两个漏斗,共容弹30发。该炮平时采用弹夹供弹,一个弹夹5发炮弹,全炮10发为一个基数,采用漏斗装弹具的话可以使用多弹夹连续供弹。该炮需要4名炮手操纵,一炮手负责方向,二炮手负责高低机,三炮手负责装定距离,四炮手负责航向。另外还有4名装填手,2人装填,2人备弹。还有一名班长负责指挥,加上牵引车驾驶员,这个炮班的编制是很多的,也说明了这种老炮自动化程度非常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降低了自动化性能的74SD型高射炮可以看成是中国生产的最接近于苏制M1947(Б-47)型双管37毫米牵引高射炮的火炮。不过有趣的是,这种接近并不是来自于仿制,而是在自身已经发展出更好的高射炮的情况下,根据国外用户装备习惯和战争需求而研制的一种苏式双管37毫米牵引高射炮的替代品,以便于快速形成生产规模,提供给仍然处于两伊战争高峰中的伊拉克军队,弥补战争中兵器的损耗,所以需要最大限度符合伊军装备使用习惯。这种研制生产模式还在外贸的80式双管57毫米自行高射炮身上有所体现。

苏联M1939(52-К)型85毫米牵引高射炮

林中还有一门比较少见的苏制火炮——M1939(52-К)型85毫米牵引高射炮。这是中国在朝鲜战争时期引进的高射炮,在那个时期武器系统中比较罕见的一种国内没有对应仿制型号的火炮武器。

该炮于上世纪30年代末期研制,是苏联二战期间重要的中高空半自动防空火炮,主要用于野战或城市防空。1938年,蘇联加里宁格勒No8号火炮厂依照M1938式76毫米高射炮为基础,设计出了一款口径为85毫米的高射炮,总设计师为该厂首席设计师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罗戈洛夫。1939年年底,这种85毫米高射炮研制完成,工厂编号КС-12,中文读成“卡斯”-12,苏联国防部编号52-К,命名为M1939式,炮兵军械装备序列号52-П-365。繁重的设计工作导致了年轻的天才设计师罗戈洛夫病魔缠身,在该炮定型生产后不久的1940年抱憾离世,年仅37岁。

该炮第一次亮相是1940年的红场“五一”游行,后装备于苏联红军师属重高射炮团,每团编制16门。在苏德战争中,该型火炮共击落轴心国飞机4047架,平均每打下1架飞机要消耗炮弹598发。而在苏德战争爆发早期,由于反坦克火炮不足,该炮还常常用于反坦克作战。该炮可发射定装式炮弹,作战时携带弹药150发,对空中目标主要使用配时间引信的杀伤榴弹。在反坦克作战中,可使用苏联陆军的其他85毫米反坦克弹药,发射曳光高速穿甲弹时初速达到1020米/秒,是一门非常优秀的反坦克火炮。因此,该炮除了作为牵引火炮外,还被选作SU-85自行反坦克炮和T-34中型坦克的火炮。看来兵器研制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德军将88毫米高射炮搬上坦克,苏联也将同级别的85毫米高射炮搬上坦克,分别造就了“虎”式和T-34的传奇。

该炮于1944年停产,生产总量为14422门。抗美援朝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24个营的M1939型85毫米牵引高射炮装备,编制在中国野战高炮师和要地防空高炮师。1961年8月2日,高射炮503团1营用该炮击落了窜入福州上空的台湾空军美制RF-101“巫毒”高空高速侦察机1架,取得了二战老式高射炮击落最先进的超音速战机的战例。1954年6月,苏联主动向中国提供了该炮的生产图纸,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国防总体部署,中国决定不仿制这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防空火炮。时间到了1965年,美国开始轰炸越南北部,中国高射炮部队入越参战。作战中发现,高射炮部队装备的这种苏制“八五高”已经显得落后于时代,而更大型化的“一百高”机动则相对困难。因此,在1967年赴越作战部队座谈会后,炮兵召开了“七五〇”会议,决定研制新的85毫米高射炮和配套产品。

新高射炮研制工作由国防科工委组织,常规武器研究院、五机部202所技术抓总,整套火力系统代号“P87”。相关研制工作先在包头和太原等地进行,后转由上海纺织工业局负责。1969年11月,上海的2门样炮进行了首次试射,此后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包括8门火炮的联动射击试验。1973年5月18日,陆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命名为72式85毫米高射炮。

1974年,军队下达了10个连的试用装备订单,由于该炮的生产任务是由上海的第二、第四、第七等纺织机械厂承担,非常时期的民企生产也影响了批量生产的质量,加之生产工作位于文革期间,因此出厂的高射炮还发生过炸膛事故。此后,72式高射炮又进行了改进和提高,并顺利通过了两次大型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该炮的L/65倍径身管较“老八五”L/55倍径身管射程更远,而较59式100毫米高射炮重量更轻,机动性更强,拥有较高的射速、射击精度、跟踪速度。高射炮连配用860型小型炮瞄雷达、新式3米测距机、机电式指挥仪,能够实现全连集火,齐射齐停,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该炮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全天候、全自动发射中口径高射炮。不过由于诸多原因,这一民用企业生产的高射炮产量仅200余门,1983年后就停止了生产,现存非常稀有。

笔者在北方兵器城中也只看到了这一门苏制原型M1939型85毫米牵引高射炮。该炮采用了85毫米口径,膛线24条,身管长4.693米。采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炮身重915千克,炮口前端装有多孔炮口制退器。整门火炮安装在双轴十字型4轮炮架,无防盾,炮架上有光学瞄具架,高低射界-3°~82°,方向射界360°。初速792米/秒,射速10~12发/分,有效射高8.382千米,最大射高10.5千米,最大射程15.65千米。全炮放列重4.5吨,炮班编制7人,由卡车牵引。

(全文完)

猜你喜欢

利空火炮
股市“利空”辨析:公平一定会牺牲效率吗?
天齐锂业拟配股
利空雾霾减散 创业板行情崛起
乌拉尔车辆厂将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新宠
增大火炮射程的技术策略探究
近期难改黄金空头趋势
冒着炮火拍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