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农林英汉互译

2017-12-09张永萍

社科纵横 2017年12期
关键词:目的论农林英汉

张永萍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北京 100083)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农林英汉互译

张永萍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北京 100083)

农林领域由于其行业经济飞速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翻人才产出高质量译文进而为行业发展服务;功能目的论对翻译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功能目的论引入农林翻译,在其指导下探讨了农林翻译过程中词汇、句子和篇章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功能目的论 农林翻译 翻译技巧

一、引言

农林英汉翻译作为科技翻译的一个分支,同样有传统科技翻译具有的三大翻译难点:原文准确理解难、译文表达难、对译者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高。此外,科技翻译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具体翻译技巧的探讨,很多翻译从业人员也认为对于科技翻译而言,无需高深的理论指导,而只需高质量地完成内容和文字层面的翻译转换即可。事实上,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巨大。穆雷指出:“翻译理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1.提供理解翻译现象和活动的概念框架;2.提供描述与解释翻译现象和活动的思维方式;3.提供认识翻译现象和活动的价值观念。”所以,翻译理论具有多重功能,如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方法论功能、批判功能、指导功能、鉴赏功能、思辨功能、反思功能、检验功能和评价功能等[1](P19)。对于农林翻译而言也是如此。合适的翻译理论既可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验评功能,实践翻译反过来亦可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本文将探讨功能目的论对农林英汉翻译的指导和校验作用,以期在该理论指导下产出更好的译文。

二、功能目的论简介

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运用功能和交际方法来研究翻译。其代表人物有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加斯特·赫尔兹·曼塔里(Justa Holtz Manttari)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e Nord)。赖斯最早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接着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Skopostheorie),曼塔里阐释了行为理论(Translation Action),最后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这四位学者的功能翻译观点被统称为“翻译的目的论理论”(Skopostheory)。

弗米尔最早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中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应当由目的语语境中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其将翻译定义为:在目的语语境中为特定目的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文本[2](P12)[3](P29)。弗米尔将目的原则阐述为两条规则:1.翻译“目的”成为翻译的功能,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2.翻译的目的根据接受者不同,而会有所不同。简言之,生成目的语文本时,目的决定方法[4](P213)。赖斯将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包括以“内容”为重点的信息型文本(content-focused informative text)、以“形式”为重点的表情型文本(form-focused expressive text)和以“吁请效果”为重点的操作型文本(the appellative-focused operative text)[5](P26)[6](P73-74)。根据信息型文本的定义,赖斯将以下几种文体划归为信息型文本:新闻稿、说明书、专利说明、商业信件、货物清单、论文、报告、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其它技术领域的所有文献[5](P27)。

目的论认为,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但同时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无法在各方面与原文达到一致,那就要依据翻译目的进行一定的保留和变动。目的论主张,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1.目的原则(Skopos Rule),指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同时,目的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概括为三种:译者目的、译文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译文交际目的最为重要。这一原则有利于扭转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内部对立的局面[2](P29)。2.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要求,针对译文内部及其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3.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互文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译文与原文的连贯性,针对的是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关系。实现语间连贯,即所谓的忠实于原文[2](P126)。这三条规则的关系是:忠实规则服从于连贯规则,而这二者又服从于目的规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功能时,译文的标准就不再是是否符合与原文文本的语际间连贯,而是是否符合翻译目的。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语际不连贯,则语际连贯不再有效。

三、功能目的论在农林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Nord(2001)将翻译活动定义为一项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2](P13)。所以,译者在翻译行为开始前,第一要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包括委托方所定的译文目的和译文于目的语读者的目的。第二,译者要确定原语文本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文本为了特定目的而产生,译文文本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文本目的。根据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农林类文本应属于信息类文本。信息类文本的主要语言功能是传递信息,其语言具有逻辑性,所以翻译时宜用直白的语言传递其内容。所以,在目的论指导下的农林英汉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特定的读者对象,决定采用直译、意译或者释译等的翻译方法。翻译的成功与否,由接受者能否以一种语义连贯的方式理解译文,同时在意义与形式上不引起任何不适应。正如Reiss所言,译文只有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才算得上是成功的、完整的交际行为[7](P114)。

(一)农林术语翻译

Peter Newmark指出,尽管术语只占全文的约5%~10%,但是它们却构成了科技英语翻译与其它文体翻译的根本区别。科技术语的翻译应具有准确性、规范性和统一性[8](P160)。钱三强院士也曾指出:“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9](Pix)由此可见,科技术语不仅是科技文体翻译中的一大难点,而且统一规范术语及其译文极为重要。一术语对应一译文,科技术语及其译名的统一规范对于国内外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推广等多方面极具意义。农林术语也是如此。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领域繁多,所以其术语具有覆盖面广、专业性强、派生词和合成词多、缩略语广泛使用和新词不断出现的特点。本着术语应统一规范的宗旨及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农林术语翻译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和译法。

1.对照标准,查询统一规范译文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后组织各行业相关专家做了大量工作,并编写了各行业术语名词翻译词典,以期统一规范国内科技术语。其中,第三十四部为《农学名词》[10],第三十二部为《林学名词》[11]。译者在进行农林类英汉翻译活动时,对于翻译内容中的术语不应贪图省事只在网上靠网络字典或者不够专业的词典寻求译文,而应本着术语名称及译文统一和词义求真的翻译目的,勤查国家权威机构颁布的规范译文,在译前先制定所翻译材料涉及的所有术语及译文的英汉或汉英对照术语表。国家相关机构如全国科技名词委、农业部和林业部也应进行大力度的宣传,鼓励甚至可以规定译者翻译时必须选用规范译文,以统一术语表述,方便科技交流,同时定期更新术语词汇,及时补充农林领域新出现的术语及其译文。可喜的是,《林学名词(第二版)》[9]已于2016年面世,词汇从原来第一版的2219条扩充至5047条,内容也从第一版中的单一汉英词条对照扩充为不仅有英汉汉英对照检索表,而且每一名词术语后面还有类似辞海词典中的汉语术语定义。

例1:农业技术推广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10](P1)

1)农业技术推广又支撑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Agrotechnicalpromotionissupporting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gain.

2)第十七条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Article 17 Projects of agro-technical popularization shall be drawn up in popularizing agro-techniques.

3)进一步加强边远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和有力措施。Further enhanc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powerful steps of outlying distric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13]

先不论术语“农业技术推广”的以上三个译文孰优孰劣,依据术语名词及译文统一和词义求真的翻译目的,只有句3)中的译文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译文相符。

例2:carbon sequestration碳固存(又称固碳;碳封存)[9](P48)

1)It also revealed which farming methods are best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研究还显示了哪一种农业方式对于碳汇最有利。

2)Whether carbon sequestration will become a reality will also be an issue of politics.固碳是否会成为现实也将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3)Johnson is still analyzing data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patterns.约翰逊一直在分析有关碳固存模式的数据。

4)Seven regional carbon sequestration partnership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now are under way,with 20 pilotprojects aimed atreducing coal-generated emissions.美国已在全国各地展开7个碳封存伙伴计划,共有20个致力于减少燃煤排放的试行项目。

5)Carbon sequestration is a last resort to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碳吸收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最后手段.

6)Land should not be taken out of production to provide carbon sequestration.不应为提供碳截留而使土地退出生产.[12]

由上面例句可见,“carbon sequestration”一词的译文足足有六种之多,此时英文术语译文的统一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此前一直将其译为“碳汇”,依据如下:对于权威机构没有公布统一译名的术语通常会在网络搜索引擎中搜索此类词的翻译,选择出现频率最高、使用机构最权威的一个译文。即使目前在百度搜索该词的翻译,最高频、排在最前面的译文仍是“碳汇”。但是,第二版《林学名词》中补充了这一近几年出现的农林及环境交叉学科新术语的译文,为“碳固存”,又名“固碳”、“碳封存”。那么,以后该英文术语的译文就应该统一为“碳固存”、“碳封存”或“固碳”。

2.新术语翻译

农林科技不断发展、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应用也越来越多,就会不断有新的术语产生。

翻译时遇到新术语,如果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农业部和林业部颁布的术语表中没有找到对应的中英文词条,首先要在网络或相关平行语料库中查询该术语是否已有译文。如果已有不止一个译文,那么就要根据译文出现的频率高低和出处的权威性从而选定一个最高频、出处最权威的译文。如果只有一个译文或者没有译文,就需要自己本着词义求真的原则,灵活采取包括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释译、甚至音译等的翻译方法。

例3:1)疏通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We will encourage a greater flow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nto the real economy,particularly in support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and farmers,and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13]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are fundamental to China as they directly concern our country’s stability and our people’s wellbeing.[14]

例3中出现的中国特色农业术语“三农”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中被正式提出,“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第一版《农学名词》中还未收录该词。该术语自从被提出后多次出现在如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等官方文件中,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应的英文版均将“三农”的具体所指直接释译为“agriculture,rural areas,and farmers”,简单明了,表意清楚,如句 1)中的译文。句2)中十九大讲话对应的英文版中的该词译文基本与其一致,只是将农民译为“rural people”。相较之下,还是“farmers”更为简洁。那么译者在今后翻译“三农”时本着术语统一的原则及目的也应采用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中多年使用的译文。句2)的“三农”所指意义因为在其之前文中已有交待,所以在译文中“三农”二字被省译了。

例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We will consolidate and improve the basic rural operation system,advance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system,and improve the system for separating the ownership rights,contractrights,and management rights for contracted rural land.[14]

例4中的“‘三权’分置”这一农业政策术语于2014年正式提出,指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译文也采取了同例4的释义加意译的翻译方法,将“三权”具体所指翻译了出来。

例 5:1)Today thismethod offarming is called hydroponics.现在把这种栽培方法叫做水栽法。

2)Please show the brief differentia between hydroponics and soil culture.请简要说明营养液栽培与土壤栽培在植物养分供应上的不同点。

3)New York City has an unusual demonstration farm for hydroponics.纽约市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水栽法展示农场。[12]

“hydroponics”俗称“soilless culture”,是近年引入农业的一种新的种植概念,指使用营养液代替传统土肥栽培农作物或植物的方式,第一版《农业名词》中没有收录这个英文术语并提供其译文,由以上例句可见,网络上其译文多种多样,但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水培法。所以,本着术语译名统一的翻译目的,建议将其译名统一为“水培法”,而soilless culture 可直译为“无土栽培”[10](196)。

3.多义术语的翻译

科技术语分为专业技术术语(technical words)、半专业技术术语(semi-technical words)和普通词汇(functional words)。专业技术术语大部分具有单义性,但是也有少部分术语具有多义性,而半专业技术术语则有很多具有多义性。这些多义术语词汇往往是科技文体中出现频率很高、使用范围很广的一部分词汇,因此,其翻译也是科技术语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主要涉及不同科技语境中词义的选择。Firth认为,词汇与其使用环境密不可分,词的意义就在语境之中[15](P7)。农林术语词汇也是如此。本着术语翻译时词义求真的目的,在翻译农林术语时应该先确定其科技语境,然后选择该词在该语境中的单义语义或统一语义表述。

例6: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We will improve systems for regeneration of croplands,grasslands,forests,rivers,and lakes,and set up diversified market-based mechanisms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14]

“休养生息”本指始于汉初的一种社会经济政策: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其也有休息调养、陶冶情操等意思。所以它属于半专业技术词汇。例6中将其用于农林语境,指减少和调节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的利用,使它们能够重获生机,恢复其应有的各种功能。此处该词意译译文“regeneration”用于农林环境时指各种植物资源的再生,准确地传递了原文词汇要表达的目的。

例 7:Greek houses included a walled court or garden usually surrounded by a colonnade.希腊的住宅包括一个一般由柱廊围合、带有围墙的庭院或花园。

“court”一词的本义指“厅堂、院子”,在法律文本语境中为“法庭、法院”,在体育文本语境为“网球场”,此处在园林语境中为“庭院”,是园林设计中常见的一个组成元素。

例 8:Cloning pigs can be organ donors for humans.克隆猪可成为人类的器官供体。

此句中“donor”一词的本义是“捐赠者”,在医学文本语境中为“献血者”。在以上农林语境中指转基因动物未来的一大应用前景:可为患病人类提供备用器官供其移植使用。只有译为“供体”,才更能体现原语术语传递的真实信息,更符合翻译的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

(二)句子翻译

农林英汉语主要承载的是农林科技信息,在互译的时候应该遵循“信息传真”的目的,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使译文符合目的规则、忠实规则和连贯规则。农林英汉语句子相互转换时主要有以下三个难点。

1.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转换

汉语多用主动语态,一般施动者做主语,有时候省略主语。这是由汉语使用者的思维和长期语言使用习惯决定的。刘宓庆认为,这是因为讲汉语的人自古以来有一种主体式思维方式,而且汉语中被动语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不好的事情;即使表示被动,也不一定用被动语态表达出来[16](P350)。英语惯用被动语态,因为强调受动者,淡化、隐去施动者或者施动者并不重要[17](P86-87)。像农林英汉文本这样的信息类文本更是如此,因为信息类文本注重传递的是客观事实和规律,施动者相对并不重要。被动语态的使用使得句子和整个文本显得更正式、更具科学性。译者在进行英汉农林文本信息转换时,应考虑英汉语语态的使用习惯差异,按照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习惯进行两种语态的转化。

例9: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教授应邀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委员及马科专家组成员(ESG)。

Prof.Zhang from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BFU has recently been appointed as a member of both SSC(Special Survival Commission)and ESG (Equid Specialist Group)of IUCN(InternationalUnion for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例9来自一则通知,结构为:施动者+主动动作(“应邀成为”)+宾语。通知是非常正式的文体,译文顺应英文正式文体的要求,结构变为:受动者+被动动作“has been appointed as”+施动者。原语中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张教授”,译语将其置于被动句的句首突出其最重要性;原语传递的信息是成为一机构的会员,译语被动动作也再现了这一事实信息。所以,译语和原语在内容上和交际功能上完全对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原则。译文信息忠实于原文信息,又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也实现了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

例 10:Regarding existing contextual phenomena,the emphasisshould notonly be puton analysis,but rather on the strategic,creative and/or innovative translation into design.基于现有的环境景象,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分析,更要注重对其战略性、创新性亦或创造性的诠释。

例10中的语态为被动语态,强调内容的客观性:(emphasis)be put on,而且省去了施动者。汉语习惯的表述是施动者“强调”某一事物,很少用某一事物“被强调”这一被动表述。故译文顺应汉语语言的表述习惯和读者的可接受性,将原被动结构转换为主动结构,且没有添加任何施动者,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忠实和连贯原则。

2.动态表述与静态表述的转换

刘宓庆认为:“汉语以动词占优势,可以以动词连用来表达动作概念;英语以名词占优势,尤其是在科技英语中,名词化倾向非常突出。”[16](P345)这也是英汉词汇用语的明显区别:汉语倾向于使用动态词汇,而英语倾向于使用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的静态词汇。所以,农林英汉互译时,应该注意汉语动态与英语静态的互相转换,在语义传真的同时,做到交际功能对等,使得译语实现原语的语用目的。

例11:由于受到牲畜疫病的影响,蒙古国肉类出口规模非常小。Meat export of Mongolia is of very small scale due to the impact of livestock epidemics.

例 12:Perhaps the simplest technology that is not purely instinctive is the use ofstones by seagulls and sea otters to break open the shells of clams and abalones.海鸥和水獭使用石块敲开蛤蜊和鲍鱼的壳,这或许是最简单且并非完全出于本能的技能。

例 13:UNESCO WorldHeritageCentreis responsible for the day-to-day management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要负责《世界遗产公约》的日常管理工作。

例11中汉语“受到……影响”这一动作被转化为英语的静态名词“impact”。例12非常特别,为了凸显科技文体的正式性,除了做目的状语的动词不定式中出现了一个实义动词“break”外,主句和从句动词均为系动词“is”,主句动作被转换为名词“the use”,整个句子的静态表述非常明显;译文按照汉语句子主动词惯用动态动作的习惯将其译为动词“使用”。例13中和系动词一起构成谓语的静态形容词“responsible”被译为汉语中的动态动词“负责”。三个例子均表明,为了实现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可接受性和交际功能对等,在农林英汉句子互译时,应注意汉语动态表述和英语各种词性形式的静态表述之间的灵活转化。

3.无主句的翻译

在科技文本中,为了突出文体的正式和客观事实信息,汉语句子往往省略施动者主语,直接用动宾结构来阐述观点、描写事实;而且,经常会出现多个动宾结构连用的现象。英文中为了突出很长的客观信息而无需赘提施动者时,一般采用“it is…that…/to do…”的结构。在英汉互译时,应该注意英汉无主句的表述差异。

?

例14:遵循上述思路研究可发现,世界林业的发展似乎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轨迹,即无论是森林资源总量的非均衡变化,还是森林利用方式的阶段性差异以及森林经营思想的演进…… Following the above thinking methods,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world forestry developmentseemly has a common trace...

例 15:It is found that certain plants have great hidden power to absorb CO2in the air.研究发现,有些植物可以吸收大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例14和例15中,英语无主句“it is found that”对应汉语无主句“研究发现”,在内容、形式和产生的交际功能三方面都做到了对等,实现了原语和译语的目的、忠实和连贯原则。

(三)篇章翻译

农林科技体裁的篇章可以以不同的文体呈现出来,如关于动植物的说明文,应用文体如农林产品及机械广告、各种涉及农林领域的公约文件,议论文体如农林学术论文等。不同文体的篇章有不同的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又有不同的写作目的。那么在互译英汉篇章时不仅要确定其文体类型,也要注意其文体特征。下表中节选的不同文体篇章中的内容虽然很短,但却展示了不同文体的特殊语言风格。

由以上篇章选例可见,不同文体有不同写作目的和语言风格,为了再现原语文本的内容目的和语言风格,译者须了解不同文体的特征,进而在翻译时选用不同翻译方法和词汇语言来实现译文于原文的目的、忠实和连贯原则。历史类说明文写作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农林发展史,要求译文再现这一信息目的,例16和例17的译文简单明了,而且历史朝代后面增译了具体年代,让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英语读者对于秦汉朝代存在的具体时间一目了然。例18是地道的说明文,要求译文简洁真实地转换表达原文信息即可。例19是应用文公约,公约是多个国家为了某一目的共同签署遵守的国际条约,具有法律性和制约性,语言非常庄重严肃,那么在翻译时就要保证目的语具有同样的语言风格。例20是应用文通知,是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团体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之一,语言具有准确、简明、朴实、严肃的特点,目的语要注意选词规范正式,多用无主句。例21是一则农业机械广告,具有信息功能、美化功能、表情功能和呼吁功能,即用美化语言和呼吁语气向读者介绍某一物品的所有信息,劝导其产生购买行为,在互译农林体裁广告时一定要注意其这一特殊功能,并使译文在目的语言读者中产生同样的语言交际功能。

四、结语

功能目的论生命力强大,具有很广的适用性,将它用以指导、校验农林英汉翻译,可以为其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支持和检验标准;反之,农林英汉翻译实践又可以验证功能目的论的强大功能。

农林文体作为科技文体的一个分支,其英汉互译既有科技翻译共有的难点,也有其自有的难点。译者在正式翻译工作开始前应先通读原语全文以了解全文内容和难度,必要时可以多读两遍,标出术语和长难句;接着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先确定翻译目的和翻译对象的文本类型,然后根据术语翻译规则制定英汉术语对照表;然后心中牢记目的论的三个指导并验证译文的原则: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将原语句理解透彻后进行转换。好的译文还需要译者很强的英语和汉语言理解表述能力及对农林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这样,才能产生高质量的农林英汉译文。

[1]穆雷,邹兵.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2015(3):18-26.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2,13,29,126.

[3]Vermeer,H.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India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7(2):29-30.

[4]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13.

[5]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6-27.

[6]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lege,2001:73-74.

[7]Reiss,Katharina.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In Andrew.Chesterman.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 [C].Finland:Oy Finn Lectura Ab.,1989:114.

[8]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60.

[9]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林学名词(第二版)[Z].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ix.

[10]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农学名词[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1]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林学名词[Z].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2]http://dj.iciba.com/.

[13]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7-03/17/content_40-466623.htm.

[14]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7-11/06/content_41852215.htm

[15]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7.

[1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345,350.

[1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86-87.

(责任编辑:丁芳琴)

H315.9

A

1007-9106(2017)12-0141-07

*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RW2015-13)“农林英汉语互译研究及相关语料库建设初探”成果(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RW2015-13]”)。

张永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翻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目的论农林英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