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

2017-12-08雷颖颐

考试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网络时代

雷颖颐

摘要:在全新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了高校学生互动与交流的主要平台,而网络文化参差不齐,再加上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大学生所崇尚与热衷的语言更具网络特点,这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面临更大挑战。为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效,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特点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借助一定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教材内容,从而为教学质量的优化与提升提供保障。本文就网络时代高效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

网络时代的语言具有个性、随意等特点,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特点相背离,这就使得已经习惯网络语言的高校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从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教学语言,在分析网络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掌握高校学生应用网络语言的频率,从而借助恰当的语言艺术把握教学主动权。那么,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 提高教学语言的吸引力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采用的都是生硬、严肃、呆板的教学语言,这种单一又乏味的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语言特征有较大出入,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其教学活动存在抵抗与排斥心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最终使得高校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决心更加坚定。全新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语言特点,恰当地将一些“网红”语言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让原本枯燥的教学语言变得更有生机、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可让教学语言散发出别样的魅力,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交互性、趣味性及即时性,這种特点是一般教学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将这些网络语言当成教学语言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有效利用。网络语言主要凭借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来彰显其即时性。在网络时代,人们闭门不出也能“尽知天下事”,这就是单行的、即时性的魅力。当前,高校学生身处“温室”中,对“天下事”的辨析能力严重不足。假如能把网络中的一些正面新闻和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借助一定的语言依据结合在一起的话,就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并且,网络时代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交互性,即便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符号或者词语,都蕴含有海量的含义。比如,在网络交流中常用的“囧”字,在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聊天符号,表示“倒霉”、“尴尬”的意思,正是因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交互性,才使其一度被广泛应用。如果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能恰当地将类似的语言应用到教学中,就可减小师生的代沟,激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知识的兴趣,并可使得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自愿接受马列主义理论及思想的教育。

二、 充实教学语言基本内容

笔者在日常教学及走访中发现,当前很多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语言都是围绕政策、时事、理论、教材开展的,暴露出的问题是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并且内容也过于生硬。这种教学语言内容,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再加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高中时期的内容或多或少有一些重复,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觉得乏味且没有兴趣努力学习。尤其对高校理科生来讲,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过于艰涩、抽象,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他们都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不愿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其中的理论性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在尊重思想政治课程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听讲与谈论?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充分了解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巨大影响作用,并大胆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恰当地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以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三、 延伸教学语言艺术环境

当前,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新兴事物,而是一种生活、工作及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全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在互联网创设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也获得了创新与发展的新机会,其中涵盖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涵盖有校园文化与人际关系;物质环境涵盖有教学设施、教学楼等客观的硬件设施。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计算机的高度普及,为大学生借助图像、语音、数据等形式获得个性化、多样化的语言提供了途径。高校学生属于一个典型的朝气蓬勃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的了解与探索欲望,而网络时代的高校环境正好迎合了他们对新时期语言的需求特点。在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中可借助触觉、听觉、视觉产生多种感官共鸣。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网络时代授课时,积极将各种网络具有时代感的元素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搭建科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学生能借助网络方式提供建议、发表意见及提交作业;像期末时,教师可激励学生在网络上匿名评价教师的授课情况,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还可在思想政治课预习活动中利用网络搜集与查阅教材知识点,为课堂上与教师进行问题探讨做好准备。教师还可借助互联网中的贴吧、论坛等对学生的学习感受及思想动向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将其作为自己设计教学语言艺术的有效依据。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只有把教材理论知识和互联网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从实践中总结出更有效的教学语言特点,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苏苏.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J].教师,2016,(27):25.

[2]董承婷.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J].时代教育,2015,(07):119.

[3]王芬.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J].商业故事,2015,(05):98.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网络时代
社交网络时代的“新青年”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