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大公园地区交通设施规划研究
——以上海顾村公园地区为例

2017-12-08陆锡明李青华

城市交通 2017年1期
关键词:交通设施公共汽车枢纽

陆锡明,李青华,朱 浩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上海200092;2.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上海200040;3.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200040)

特大公园地区交通设施规划研究
——以上海顾村公园地区为例

陆锡明1,李青华2,朱 浩3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上海200092;2.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上海200040;3.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200040)

为了解特大公园地区交通设施规划的特殊性,分析特大公园地区客流的出行特征。指出特大公园客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峰谷差距显著、游客出行对小汽车有较高依赖性、公园客流对周边交通造成一定的叠加影响等。分析北京香山公园、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交通运营及相关设施发展实例。以顾村公园为例,从客流规模预测,公共汽车、临时停车位、P&R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规划、极端高峰日应急预案几个方面阐述顾村公园枢纽交通设施的规划情况。最后,提出特大公园地区交通设施规划策略,即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共享、分级保障、集约化方式主导等。

交通设施规划;特大公园;客流特征;资源共享;集约化

0 引言

公园是城市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是城市居民周末、节假日休闲出行的重要目的地。特大公园一般指占地规模较大(多在100 hm2以上),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游憩价值的综合性绿色生态公园,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辰山植物园、顾村公园等。特大公园由于尺度较大,在游园高峰时期会吸引大量游客,对周边交通产生显著影响,也对公园配套交通设施提出更高的规划要求;而在游园低谷时期,与其他公园一样都会面临游客寥寥、设施空置等情况。由于特大公园客流特征与常规用地客流存在较大区别,其交通设施(主要指外部交通设施)规划不能完全参照其他用地。

对于公园地区交通设施规划,有部分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文献[1]结合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交通影响评价,对公园类项目交通生成量预测进行研究。文献[2]阐述了上海世博公园内部交通及与外部交通的衔接设施规划设计情况。文献[3]通过分析超大型公园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论证了公园交通系统规划编制需要站在城市交通规划的高度,与城市交通系统相辅相成、统筹考虑。文献[4]对深圳、香港郊野公园开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内容侧重于公园本身的规划和开发,少量内容涉及内部道路设计、停车场规模设置、游客容量的限制等。概括而言,既有研究对于公园外部交通设施规划尚未有系统性分析。另有部分学者对运营性的主题游乐公园、旅游区等客流特征及交通组织进行相关研究,考虑与城市特大公园有所不同,此处不详细阐述。本文以上海顾村公园交通枢纽为例,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特大公园地区的交通设施规划策略。

1 特大公园客流特征

随着城镇化建设跨入新阶段,城市居民游园、休闲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大公园客流也呈逐渐增长态势。客流特征是特大公园地区最突出的交通特征。结合上海顾村公园及其他特大公园客流情况,分析总结特大公园的客流特征。

1)客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峰谷差距显著。

与一般的居住、办公类用地吸引客流相对较为稳定不同,公园游客受气候、节假日、公共活动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大波动性。从季节性特征来看,一般春秋季节游客较多,以秋季为最大,冬季最少。“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以及公园组织的公共游园活动日期间,游客相对较多。特大公园较普通公园会吸引更多游客。

公园客流存在明显的低谷、高峰情况,且峰谷差距显著。例如上海顾村公园一期工作日客流量较低,平均仅约为1 000人次·d-1,“五一”、“十一”等小长假客流量为3~4万人次·d-1,樱花节期间高峰日客流量达到16万人次·d-1,是工作日客流规模的160倍,是小长假客流量的4倍[5]。北京玉渊潭公园“十一”期间日均客流量为平时吸引量的近10倍[1]。

2)游客出行对小汽车有较高依赖性。

特大公园一般辐射范围较大,其服务客流除周边居民外,还会吸引大量远距离居民。一方面,公园游客多为休闲客流,选择灵活、自由的小汽车出行的倾向性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在周末或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日,由于城市背景交通量降低,在工作日呈现拥堵的道路基本变得畅通,小汽车出行条件良好,吸引游客采用小汽车方式出行。根据《上海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交通吸引点典型特征调查》,轨道交通无法直达的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的小汽车出行比例达到30%~40%;上海顾村公园周边由于轨道交通较为便捷,预计小汽车出行比例为25%~30%。

3)公园客流对周边交通造成一定的叠加影响。

公园周边用地,包括居住、办公、商业等用地,会产生、吸引一定的日常客流出行。而特大公园由于占地面积大、游憩价值高,各种活动较为丰富,会吸引大量观光游客。尤其在游园高峰日,大规模游客集聚,特大公园地区必将产生多种客流的叠加出行,对周边交通造成一定的叠加影响。

2 特大公园交通运营典型案例

2.1 北京香山公园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约180 hm2,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公园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观光,工作日交通运行平稳,游客主要通过公共汽车和小汽车方式到达。每年3~5月植物园桃花节以及10~11月香山红叶节期间,香山公园地区高峰日吸引客流超过10万人·d-1,大量游客、车辆涌入,使停车位供不应求,加上周边单位、居民车辆的进出,周边道路陷入严重拥堵[6]。

针对高峰时期公园地区交通拥堵问题,相关管理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在轨道交通4号线北宫门换乘站设置临时人工售票点,提前预支2000张单程票卡,并安排专人在站厅、站台、扶梯、自动售票机、闸机等设备附近对乘客进行协助与引导;途经香山地区的331路、360路、563路等10条公共汽车线路,统一调配大运力车型,额外增加配车110余部,增发接驳地铁的区间车及大站快车,并开通红叶专线;通过设置外围停车场,引导市民将车停在外围乘坐摆渡车前往香山公园。另一方面,对杰王府路部分路段、方向进行限行管控,禁止除大型载客汽车外的车辆通行等。通过大力引导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并对私人交通进行管控,缓解游览高峰日的交通拥堵。

2.2 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

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坐落在加州东部内华达山脉中,面积3 081km2,公园汇集冰蚀、高瀑、花岗岩山体、巨杉林、高山草甸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游览、露营。20世纪20年代,约3/4的游客通过自驾车到达公园,另外一部分游客通过铁路到达。20世纪40年代中期,整个国家公园系统的客流量不足1200万人次,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数值翻了两倍多,达到5 000万人次,且增势强劲。随着游客的增加,周末公园周边、内部道路逐渐陷入拥堵、车辆排队严重,大量车辆和游客的涌入给公园自然环境和设施带来了很大压力。由此,公园交通管理政策发生了变化,从小汽车主导逐渐向公共交通疏解客流转变[7]。

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公园管理局禁止私人小汽车驶入马里波萨巨杉林和约塞米蒂谷东部1/3的区域。为了满足游客的交通需要,公园管理方和园内的特许经营公司合作,在约塞米蒂谷东部开通3条免费巴士,连接外围停车场、游客中心、酒店、露营地、主要景点等。2000年,约塞米蒂周边5个县共同筹建了约塞米蒂地区快速交通系统,将公园与多个外部集散地连接,逐渐开始建立约塞米蒂区域公共交通网络,引导游客在距离公园较远的外部集散点通过公共汽车抵达公园,同时对周边停车场采取发放许可证的方式进行管控,缓解日益增长的客流对周边交通造成的压力[7]。

3 特大公园地区枢纽设施规划

3.1 案例背景

上海顾村公园位于宝山区顾村镇,北至沙浦,南至蕰藻浜,并与外环线环北大道相邻,东起沪太路,西至陈广路(见图1)。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30 hm2,现状已建成一期约180 hm2,二期目前在建,未来将成为上海市最大的郊野公园。

根据规划,顾村公园周边地区以居住用地为主,顾村一单元、二单元、顾村公园特定区、北部GC-C社区等规划人口近32万人。顾村公园紧邻轨道交通7号线顾村公园站,现状轨道交通集散客流量约4.3万人次·d-1,年均增长33%。根据规划,轨道交通15号线2020年前建成通车,其终点站设于顾村公园站,与7号线形成换乘。结合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综合开发项目、顾村公园等需求,未来该地区将有大量客流集散,计划设置顾村公园枢纽站,将该枢纽地区打造为顾村地区未来交通枢纽中心(见图2)。

3.2 顾村公园枢纽设施规划

3.2.1 客流规模预测

1)研究范围确定。

顾村公园枢纽的规划范围即顾村公园,而研究范围则不仅仅局限于公园本身,需延伸至周边地块,兼顾公园及周边用地出行、实施资源共享策略,因此,需综合考虑枢纽服务范围内(周边2km范围,包含公园)各地块的叠加出行需求。

2)客流规模分类分级预测。

考虑公园及周边用地客流波动差异性特征,对枢纽客流进行分类、分级,为制定分级保障策略奠定基础。顾村公园枢纽将依托轨道交通7号线、15号线顾村公园站建设,同时紧邻顾村公园及其周边大量的居住开发用地,枢纽建成后其服务客流预计由四类客流叠加组成:①顾村公园观光客流;②顾村公园站轨道交通集散客流;③枢纽新增综合开发吸引客流;④周边居民公共汽车客流。

针对四类客流,分别计算其在工作日、节假日(黄金周、小长假等)、极端高峰日(樱花节等)三类情况下的出行需求,然后进行叠加计算(见表1)。预计顾村公园枢纽工作日单向客流规模约为6.5万人次·d-1,以轨道交通集散客流、综合开发吸引客流为主,这两类客流为常态客流;普通节假日和樱花节等极端高峰日,受顾村公园游客大幅增加影响,枢纽集散客流将达到9.5万人次·d-1和24万人次·d-1。

3)设施规划基准量的确定。

基于分级保障策略,由于气候良好的节假日、樱花节等极端高峰日在一年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建议顾村公园枢纽以基础保障为主,即主要保障工作日集散需求。对于公园极端高峰日产生的客流需求,通过设置应急预案解决。

3.2.2 配套设施规划

顾村公园枢纽将形成以服务轨道交通客流集散、公共汽车出行为主,兼顾社会车辆、出租汽车、非机动车停放的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顾村公园地区的枢纽设施规划,应遵循集约化方式主导策略。根据枢纽规划基准客流规模(工作日集散需求)、集散方式比例,推算各类方式的集散人流量、车流量,最终得到各类方式的配套设施规模。

1)公共汽车设施规划。

四类客流均有一定的公共汽车出行需求,预计轨道交通集散客流、公园观光客流、综合开发吸引客流公共汽车出行比例分别为28%,10%,10%。根据各类客流总规模、公共汽车集散方式比例,推算顾村公园枢纽日公共汽车单向客流约为1.8万人次·d-1,高峰小时约为3 400人次·h-1。剔除现状周边沿途公共汽车,枢纽高峰小时需配置约50辆公共汽车集散客流,宜布置一个公共汽车首末站,线路3~4条,并与地铁车站紧密衔接。

2)临时停车位设置。

现状顾村公园出入口附近无临时停车位,导致出租汽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轨道交通集散客流也存在一定接送客临时停车需求。根据顾村公园观光客流、轨道交通集散客流、综合开发吸引客流三类客流规模,考虑接送车、出租汽车出行比例3%~10%,结合车均载客人次、车位周转率、车位共享等,推算出租汽车及社会接送车辆的需求规模。建议结合公共汽车首末站和地铁车站的出入口,布置出租汽车和社会车辆临时上下客停车区,停车位15~20个,长度约100~140 m。

3)P&R停车场规划。

顾村公园站位于外环边缘,将存在一定的停车换乘需求,因此考虑设置P&R停车场,工作日期间供轨道交通客流停车换乘,周末、节假日等可供公园客流停放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工作日机动车停车需求、枢纽新增综合开发停车需求等均由其自身配建设施解决。预计轨道交通集散客流P&R方式出行比例为4%,考虑车均载客人次、车位周转率、车位共享等因素,推算停车位需求。建议设置P&R停车场,车位规模约为500~600个,距离轨道交通车站的位置优先性可低于公共汽车首末站、非机动车停车等。

4)非机动车停车场规划。

枢纽的非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解决轨道交通集散客流的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公园观光、新增综合开发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均由其自身配建解决。轨道交通集散客流非机动车接驳比例预计为8%,考虑车均载客人次、车位周转率等,推算非机动车停车位需求。根据计算,在既有约800~900个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基础上,枢纽宜增加配建自行车停车场,停车位约1000个,面积约1500~1800m2。

图1 顾村公园区位示意图Fig.1 Location of Gucun Park

图2 顾村公园及枢纽位置示意Fig.2 Location of Gucun Park and public transit terminal

3.2.3 极端高峰日应急预案

对于樱花节等公园客流极端高峰日,必须遵循集约化方式主导策略,提前通过新闻、网站等多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增配公共汽车、增设公交专线,通过停车预约、私人小汽车管控等方式对个体机动车进行适度控制,引导客流采用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等集约化方式到达,以缓解大量客流对公园周边交通造成过大压力。

4 交通设施规划策略

借鉴北京香山公园、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经验和教训,有必要对特大公园地区的交通进行合理引导、控制和规划,避免公园大客流对周边交通造成较大冲击;同时,公园大客流的疏解,不能放任个体机动化方式肆意发展。结合顾村公园枢纽的规划实践,总结特大公园地区交通设施规划策略。

1)资源共享策略。

公园交通设施(外部市政设施)的规划不应仅仅立足于公园本身的需求,还需兼顾周边用地的出行需求,充分考虑资源共享。例如公园客流高峰主要出现在周末、节假日,工作日相对较低;而大部分其他用地如居住、办公等客流吸引高峰一般出现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有所降低。公园客流与居住、办公客流存在错峰出行情况,若能兼顾周边各种客流的出行需求、考虑资源共享,则能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有效提高交通设施的使用率。

2)分级保障策略。

由于特大公园客流规模存在较大波动,低谷和高峰客流量差距显著,如何确定设施规模是特大公园交通设施规划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前所述,特大公园地区交通设施需求总规模需综合考虑特大公园出行量与周边地块出行量的叠加规模。一般来看,公园周边居住、办公、商业等常规用地出行量在工作日、节假日会略有波动,但总体较为稳定。因此,分级保障主要体现在针对特大公园客流波动性及其出现频率上,包括基础保障和应急保障两个层次。普通工作日及非游园季节节假日(包括周末)公园客流规模不大,该阶段在一年中出现频率较高,因此设施规划应以满足该时期公园及周边客流叠加集散需求为主,此即基础保障。游园季节的节假日(包括周末)或公园活动日等游园高峰,公园客流大幅增长,甚至达到极端高峰规模,该时期虽出现频率较少但对周边交通造成较大冲击,此时需采取应急保障,通过实施储备的应急措施保障大规模客流的集散需求。

表1 顾村公园枢纽客流规模分析Tab.1 Analysis on of visitor flow in the public transit terminal of Gucun Park人次·d-1

3)集约化方式主导策略。

集约化即以大容量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是城市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倡导模式。特大公园地区的交通设施规划应遵循集约化主导的模式,尤其对于公园在极端高峰日吸引的大规模游客,除依赖日常的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外,需提前制定预案,通过增加公共汽车运力、对小汽车进行适当管控等方式,引导游客通过集约化方式抵达,缓解大规模客流涌入对周边道路造成过大交通压力,避免影响地区正常交通运行。

5 结语

特大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交通设施规划不能完全参照其他用地的规划开展。需统筹考虑公园客流特征、城市交通系统等,既要避免交通设施空置,又要避免大客流带来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上海顾村公园交通枢纽的研究为例,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特大公园地区客流出行的典型特征,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峰谷差距显著、游客出行对小汽车有较高依赖性、公园客流对周边交通造成一定的叠加影响等,并提出特大公园地区交通设施的规划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共享、分级保障、集约化方式主导等规划策略。

[1]王元生,段海林.公园类项目交通预测方法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6):6-9.

[2]张浪,尼克·诺森,朱胜萱,于志远,王磊.构筑多模式的现代复合交通体系:上海世博公园交通系统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2007,31(1):83-85.Zhang Lang,Nick Roozen,Zhu Shengxuan,Yu Zhiyuan,Wang Lei.Transport System Planning of Shanghai EXPO Park[J].City Planning Review,31(1):83-85.

[3]顾超.谈超大型城市公园及其交通系统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2011(2):24-27.

[4]孙瑶,马航,宋聚生.深圳、香港郊野公园开发策略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5(7):118-124.Sun Yao,Ma Hang,Song Jusheng.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Shenzhen and Hong Kong Country Parks[J].LandscapeArchitecture,2015(7):118-124.

[5]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科技咨询有限公司.顾村公园枢纽交通分析[R].上海: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科技咨询有限公司,2015.

[6]冯永琪.节假日旅游区周边交通组织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9.

[7]金文驰.美国国家公园交通政策的演变:以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为例[J].世界遗产,2015(Z1):272-276.Jin Wenchi.The Evolution of the In-Park Transportation Policy:A Case Study on Yosemite National Park[J].World Heritages,2015(S1):272-276.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Planning for Supersized Recreational Park Area:Example of Gucun Park in Shanghai

Lu Ximing1,Li Qinghua2,Zhu Hao3
(1.Advanced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2.Shanghai Urba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Consulting Company,Shanghai 200040,China;3.Shanghai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stitute,Shanghai 200040,China)

To underst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planning for supersized park are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 flow within supersized park area.The paper points o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visitor volumes and most popular travel mode to the park is personal vehicles,which imposes a big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traffic flow.This paper presents case studies on the park oper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in Beijing Xiangshan Park and Yosemite National Park in the U.S.Taking Shanghai Gucun Park as an example,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planning in several aspects:visitor flow forecasting,auxiliary facility planning for bus,temporary parking space,P&R parking lot,non-motorized traffic parking lot and emergency evacuation plan for peak visitor time periods.Finally,the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planning in supersized park area,which shoul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resource sharing,hierarchical security,intensification and etc.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planning;extra-large park;visitor flow characteristics;resource sharing;intensification

1672-5328(2017)01-0054-05

U491.1+2

A

10.13813/j.cn11-5141/u.2017.0108

2016-06-18

陆锡明(1950—),男,上海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原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综合交通规划。E-mail:scctpi_lxm@163.com

猜你喜欢

交通设施公共汽车枢纽
公共汽车
枢纽的力量
交通设施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乘公共汽车
乘坐公共汽车出门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跌跌撞撞的公共汽车
哈尔滨市城区部分交通设施的优化
沪深上市交通设施产业板块2013年年报主要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