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曲“意境”美的教学实践研究

2017-12-08张冰冰

北方音乐 2017年19期
关键词:钢琴曲旋律意境

张冰冰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中国钢琴曲“意境”美的教学实践研究

张冰冰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中国钢琴曲是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民歌、戏曲等元素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美学特有的“意境”。在实际教学中,美学概念和理论并没有很好地贯穿于实践课程中,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中国作品的“意境”美。本文试图从教学环节中贯穿审美概念,培养学生审美心胸,指导学生正确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意境”。

钢琴;教学;意境

钢琴这一西方乐器自传入我国,在逐渐被人们接受及普及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一大批中国风格钢琴曲由此而生。这些作品借助中国地方民歌或传统曲调,甚至戏曲音乐进行创作,既有西方音乐的特色,又有中国民族韵味。

钢琴演奏需要演奏者正确、完美地诠释出作品的全部内涵,体现作者赋予作品的美学思想,把握作品独特的风格,给听众以美的享受。中国风格钢琴曲的演奏尤其需要演奏者深度把握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美学思想,才能体现出其独特的“意境”之美。

审美在艺术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但把美学理论具体地运用于教学实践,还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中,美学课程中的理论没有和实践类课程相结合,美学理论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如果使其在表演类实践课程中得到具体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美学相关理论,又能帮助学生的演奏更加贴合作品内涵。中国风格钢琴曲的演奏需要学生拥有审美意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美学,将其融入作品中,才能正确表达出中国作品特有的“意境”。

一、理解“意境”概念

在教授学生把握中国钢琴曲“意境”的时候,首先要让其理解何为“意境”。在唐代,诗歌美学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审美形象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这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揭示了“意境”的美学本质,意境必须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表现虚实结合的“境”,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说,我们在演奏曲目时,不光要演奏出谱面上的音符、旋律,更要表现出音符之外的内容,即作者借音乐形象想要表达的情趣、思想、心情、内心意识等。而要正确把握作品的“象外”,就必须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有所了解,把握其时代特征、文化内涵。还有了解作品作者的思想境界、审美观念等。

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用西方乐器来表现的特殊艺术形式,它具有我国民族精神气质、传统思维方式、传统文化精髓,体现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国钢琴作品如同传统诗歌、绘画一样,在艺术本体的背后还有无形的精神境界,所谓“诗情画意”,“情”和“意”才是“诗”和“画”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学生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通常觉得弹不好,甚至觉得不好听,究其原因,从客观上来说,这类作品中有很多模仿传统乐器音色、演奏技巧的部分,这在钢琴这一键盘乐器上演奏,确实有些难以把握。从主观上来说,学生很少主动去了解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背景,没有一定的审美心胸,缺少审美意识,缺乏美学知识,于是在演奏中,很难体现出中国钢琴曲特有的“意境”。只有了解每首作品要表达的“意境”,才能将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

二、把握线性思维

中国风格钢琴曲是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作曲者运用中国传统民间曲调、民歌、古曲等为素材,结合西方作曲方法,使其适合钢琴演奏。这些作品的旋律基本都是中国风格、线条式发展,与西方的和声纵向概念相反,但是两者又在中国风格钢琴曲中得到了很好地统一。这就需要学生在演奏时,既要把握横向发展的旋律的流动性、连贯性,又要把握好左右手和声的纵向进行。

中国传统音乐中,旋律是音乐的主体,线形旋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之一,这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等注重线条运用一样,要以“气”来将线条连贯、流动起来,使之具有了生命力,艺术形象也就随之“活”了起来。

教授学生演奏《平湖秋月》时,一部分旋律已经用和弦形式表现出来,使传统旋律变得更加丰富、饱满。在演奏这些和弦时,不能把其单看成一个个的和弦,而要看出和弦之间横向的连贯,旋律线条就在这些和弦的连接中得以体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这些和弦式旋律单独圈出练习,将其连贯性、线条性表现完整后,再加入其余声部。(见谱例1)

谱例1

从谱例1中,我们看到右手旋律音是每个和弦的最高音,如果把他们孤立地看成一个接一个的和弦,那么旋律就演奏不出来了。这里的和弦用琶音形式演奏,既要交代清楚和弦中的每一个音符,即和声的纵向思维;又要把握整体旋律的连贯性,即旋律的线形思维。把握好中国传统音乐这一特征,在演奏中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作品的“意境”。

三、情景交融

中国钢琴曲通常运用传统曲调、古曲等进行创作,因此大部分都保留了传统音乐的标题性,这些标题是音乐内容的概括,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图。改编自中国传统音乐的作品大致分为写意性的和写实性的两类。写意类作品通常表面写景,实则写情。如《二泉映月》,标题看似描写“泉”和“月”,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内心的心酸与痛苦。这里的“景”仅仅是一种情绪的代号,“情”才是作品要表达的内容。在教授学生演奏这类作品时,先要将作品标题描述的“景”让学生了解,随后让学生感悟这种“景”所带来的情绪,充分发挥其作为审美主体的想象力,将清冷月夜、泉水等引发的悲凉感受激发出来。演奏时,审美主体的“心”与审美客体的“境”相契合,每个音符、每段旋律都赋予其演奏者内心的“情”,这样才能表达出作品的“意境”。

写实类作品则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的同时抒发作者的感情。如《夕阳箫鼓》,作品描绘了夕阳时分江面美景,体现出看景之人愉悦的心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几段“景”各自描述的是什么,在演奏时首先要将描述的真实的“景”表达正确,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几句诗能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春天江边的景色中。随后演奏时画面感更加具体直观,如开始的散板描写的是“江楼钟鼓”,运用一个同音轮指来模仿江楼的钟鼓声,随后出现倚音、颤音和一连串渐强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小船摇曳的江面上。这样的画面感在演奏中首先要正确表达出来。之后再将教学引申到美学范畴,从江边鼓楼上鼓声的响起,通过倚音颤音的加入,画面从岸边随即转入到江面,人的视野仿佛一下子变得开阔了,心情也随之舒畅、愉悦了,审美主体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便达到了作品要表达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情在景中,景在情中”,要让学生在演奏中做到“情景交融”,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把握标题带来的“景”,将其带来的画面感通过想象描绘在大脑里。随后通过曲谱分析、诗歌诵读、画作欣赏等方法将学生从直观画面带入深层次的内心感受,最后将这种内心感受与作品相融合,正确演奏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

四、形神兼备

中国钢琴曲中一部分作品来自对民间器乐曲的改编,原曲由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有其特有的音色与演奏方式。而钢琴是西方键盘乐器,每个音一个琴键,想要表现出传统乐器的音色较为困难。而传统乐器中演奏方式上的拨奏、轮指、摇指、挑、勾等特殊技法所演奏出的特殊音色更难把握。传统乐曲中的这些音色都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表现特定的模仿音效或者特殊的韵味。

比如钢琴曲《百鸟朝凤》,是王建中根据唢呐曲改编而来。作品保留了原唢呐曲的旋律特色,运用钢琴的倚音、波音、颤音、琶音等多种装饰手法来模仿鸟鸣和唢呐的独特音色。学生在演奏这样的曲目时,首先必须了解作品中的众多装饰音的存在意义:仅仅是装饰旋律,还是是为模仿鸟叫,或是模仿唢呐音色?在听过唢呐原曲之后,帮助学生确定曲谱中各装饰音的特殊意义。曲中大量模仿鸟类叫声的音符演奏,涉及到“形”,必须演奏地像各种鸟鸣,通过音色的把握、力量的控制尽量模仿出其“形”。只有这个“形”模仿到位,才能进一步涉及到“神”,最后做到“形神兼备”。如谱例2中,右手部分的音就是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在学生正确把握其“形”之后,要帮助其理解乐曲所要表现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热闹的百鸟争鸣,展现农村婚嫁的喜庆场面。乐曲中还穿插河南的豫剧曲调,可谓民族风格十分突出。所以学生演奏时,要将婚庆场面的热闹、喜庆的氛围突显出来,还要将戏曲的韵味表现到位。豫剧是河南地方戏,可以让学生先听几段豫剧,感受到豫剧里北方的直爽、豪迈感再来演奏,就能更好地体现出豫剧的韵味了。最后,技术上达到的“形”与感情上达到的“神”相结合,体现到钢琴演奏中,就能很好地传达乐曲的“意境”了。

谱例2

五、总结

钢琴演奏不是单单的技术训练,不是把谱面上音符、记号一点不错地演奏出来就代表完美。很多学生演奏时,通常给人的感觉是做不到“人琴合一”,演奏技巧上没有任何问题,却就是打动不了听众。除了没有很好地了解作品背景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把握乐曲的“意境”。中国美学视“意境”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要想在演奏中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审美心胸”,即演奏者创造意境时应有的主观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得到,要靠平时审美教学的贯穿,而实际上,审美经验在美学教学和表演教学中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由此导致学生在演奏曲目时,根本无法把握乐曲的“意境”。

中国钢琴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乐器的结合,在西方作曲技术的表象下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底蕴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因此,“意境”是中国钢琴曲所独有的,它或为作者触景而发、或为由心生情、亦或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意境的创造需要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体的相契合,从而引发艺术想象与灵感。而钢琴演奏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演奏主体心灵情感与审美对象的和谐统一,能与自己所弹奏的乐曲合二为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利用一切可引发学生想象的手段帮助其体会作品意境,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提升其审美水平,从美学理论的高度去理解和表达乐曲,从而正确把握中国钢琴曲的“意境”美。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金茗.从“天人合一”到“琴人合一”的自由之境——老庄艺术哲学视域下的高师钢琴教学审美指向[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

[3]陈雪.钢琴教学艺术的审美实践[J].当代音乐,2016.

[4]秦琴.钢琴乐感训练中的美学问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

[5]梁元.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和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J].大学教育,2013.

J624

A

张冰冰(1980—),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键盘乐器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钢琴曲旋律意境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夜的钢琴曲(六)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7月,盛夏的旋律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