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

2017-12-07刘腾辉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牛肉汤对联

刘腾辉

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让人心情舒畅,它既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地方文化,又陶冶了人的性情。中华大地的广博辽远,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造就了异彩纷呈的各地文化。近几年来,有关“地方文化”的话题渐渐成为中考作文的热点。

与“地方文化”有关的作文题目,意在引导考生在深入了解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关注和体验。写“地方文化”主题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话题的内涵。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地方文化的内涵相当宽泛,地方的饮食、历史、风土人情等,都属于地方文化的范畴。

二、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作时,无须面面俱到,要善于选择一点,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主题。

三、充分表现个性。写作时,要体现所写的地方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的差异,选择最能展示个性、最能吸引人、最具表现力的材料来写。

北风浩荡一碗汤

◎李丹崖

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亳州的北关历史街区游玩出来,走到华佗像处,再下一个冈,就能看到一家名为“马氏牛肉汤”的牛肉汤馆。这家汤馆远近驰名,许多外地来的游客路过店门前,都首先会被映入眼帘的两口大锅吸引。

大鍋足有簸篓大小,里面牛骨汤滚滚涌起,香气透过锅灶,飘得半条街都是。许多游客走到这里,看到锅灶的“盛状”,纷纷举起相机拍照。做牛肉汤的师傅事先用温水发(皖北人习惯把温水浸泡某食品称之为“发”)好粉丝,将薄如蝉翼的豆腐皮切成丝,上好的黄牛肉根据食客们的要求,或切成片,或切成块,加上五六片豆饼,把这些材料倒入网兜里,在沸腾的牛肉汤里烫上几滚儿,倒入碗内,取勺舀汤,撒上蒜黄,就可以上桌了。

喷香的牛肉汤,在北风浩荡的冬日,无疑是液体的小火炉,吃得寒气不敢近身。呼一口气,都是黄牛肉的嫩香。我一直觉得,只有黄牛肉才是上好的食材,黄牛肉纹理细致,肉质嫩,最宜煮汤烧菜。黄牛们生长在宽广无垠的皖北大平原上,一度是最可靠的耕作主力,近些年,耕作有了拖拉机这些“铁牛”们,黄牛只有作肉食了。

皖北地区,处处都是沙土地,是红薯的最好“产床”。红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呢?郭沫若曾经考证过红薯传入中国的年份,应该是1593年。他还曾在《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里这样写道:“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红薯传入中国种植以后,曾一度成为主食,后来又成了淀粉的主要来源。当然,用红薯做粉丝更是无可挑剔。红薯磨成淀粉,制成粉坨,粉坨融化成糊状,置于漏勺里,下面烧一锅沸水,把糊状的淀粉漏到沸水里,三滚儿以后捞出来,用冷水镇一下,放于撑杆上晒干以后,就能保存了。做牛肉汤时,需要事先用温水浸泡,待粉丝吃透水分,在汤锅里来烫涮,更易于浸润味道。

一种美味,有一种美味的原生态环境。皖北地区的黄牛、红薯、蒜黄、豆饼、弱碱性水,结合起来,再配以药都亳州的独特中药材做成的香料,简直是天作之合。

明清时期,特别是小明王韩林儿在亳州建立“龙凤政权”以后,韩林儿的母亲杨氏身体虚弱,刘福通专门让人寻来一头黄牛宰杀后做成汤,给杨氏滋补身体,后来,牛肉汤就成了亳州人餐桌上的美食。

如今,走在皖北尤其是亳州的大街小巷,牛肉汤在街面上比比皆是。由于佐料不同,味道也各有千秋,华佗像附近的马氏牛肉汤,以厚实的汤头、鲜嫩的牛肉见长。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家的酱豆,用藕丁、黄豆、辣椒做成,开胃酣畅,佐以面饼或鸡蛋擦油馍来吃,汤为味之王,饼为肱股之臣,如此一起,凑成美食世界里的“碗里江山”。

千钧北风浩荡,抵不过一碗牛肉汤。一碗牛肉汤,喝出岁月安然,春秋无恙。

(摘自《大公报》)

作者有条理地叙述了马氏牛肉汤的制作过程、历史渊源及功用。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作者穿插适当的抒情和议论,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饮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把喜气贴到每一个角落

◎孙道荣

小时候在乡下过年,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年三十那天贴对联。

是日,午饭一吃,就可以着手贴对联了。对联都是早就写好了的,有读书人的人家,自己写,没有读书人的人家,就央别人写。调好一碗面,作为浆糊,先把门板上早已褪色的旧对联撕干净,刷上浆糊,再将对联小心翼翼地贴上去。因为门板上残存着往年的对联,新对联必须要足够大,这样才能将旧对联完全覆盖,所以,新年的对联一定要比上一年的对联更长、更宽。于是,对联是一年比一年大,就像一年比一年美好的日子。

所有的门上都必须贴对联,包括室内的门。如果不小心忘记了哪扇门,那就得临时赶写了,或者干脆裁一张红纸贴上去。你看到谁家别的门上都贴着写了字的春联,唯有一扇门贴着光光的红纸,不用说,这家负责写对联的大人或者小孩,一定是个糊涂蛋,数漏了自家的一扇门啦!

不但门上要贴,鸡笼、猪圈、粮仓、牛舍,这些地方也要贴,一个不能少。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脸面,又大又宽的对联,写着各种各样吉祥的对子。鸡笼、猪圈、粮仓、牛舍这些地方的对联,就小多了,内容也是年年都一样。鸡笼上贴的对联,年年都是“天天生大蛋,年年孵早鸡”;粮仓上的对联,永远是简单而美好的期盼——“五谷丰登”;至于牛舍上的对联,则是“日耕千亩田,夜吃三山草”。我曾经好奇地问大人:“一日要耕千亩地,岂不把老牛给累死了?”大人笑了,说:“那只是人们的愿望,希望牛一年比一年强壮,这样才有力量耕更多的地啊。”

即使这些地方都贴好了,贴对联还不算完,不是还剩下一些红纸吗?得找个地方贴上去。

牛是农家一宝,过年了,它们没有新衣裳,那就给它的两只角上各贴一片红纸吧。据说,牛最怕红色,你看看西班牙的斗牛士,挑逗公牛时,手上拿的都是一块红布。奇怪的是,耕牛似乎一点也不怕红色,你给一头老牛的角贴红纸片,它是绝不会拒绝的。也许,它也嗅到了新年的气息,希望沾一沾这新年的喜气吧。endprint

有人在羊角上也贴了红纸。羊与牛不同,它显得更桀骜不驯些,它抬眼看到了自己角上的异物,就拼命地往树桩或墙角蹭,不出三分钟,那红纸片就只剩下了残存的星星点点了。有人想了个办法,不贴红纸了,给它系上一段红头绳。羊左蹭右磨,急得在村头狂奔,红头绳在风中飞舞,成了村中一景,又仿若一个通风报信的通信兵,告诉村中的孩子们:新年就要来啦。

把对联和红纸贴到每一个可贴的角落,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喜气洋洋,吉祥平安。

(摘自《南方日报》,有删减)

红红的对联象征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也象征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作者以散文化的笔法,生动地描述了儿时大年三十故乡家家户户贴对联的情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远去的东北民俗风情

◎陶凯龙

相信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怀念都是因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所谓的地域文化恐怕就是故乡独特的风景以及民俗风情吧!

东北是我的故乡,曾经有一首民谣是形容东北的民风与民俗的:“关东山神奇又古怪;窗户纸糊在外,草坯房子篱笆寨;用土打墙墙不倒,烟囱安在山墙外;大姑娘叼烟袋,骡馬驮子驮大载;小伙跳墙狗不咬,大缸小墰渍白菜;养活孩子吊起来,说话满嘴苣麻菜;媳妇穿错公公鞋,幔帐挂在炕沿外;歘‘嘎拉哈决胜败,反穿皮袄毛朝外;索勒杆子戳门外,马拉爬犁比车快;两口子睡觉头朝外,狐狸皮帽子头上戴;冬包豆包讲鬼怪,先摆四个压桌菜。”

这首歌谣写的是关东民俗二十怪,它淋漓地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生活习惯。儿时的记忆里,东北是寒冷的代名词,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季里,没有谁愿意出门,所以,东北人有了“猫冬”的习惯。

火爆热闹的秧歌和二人转是东北人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没有扭捏害羞,只有发自内心的宣泄,二人转是东北人民对远去日子的送别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色彩艳丽的服装与夸张、滑稽的表情是镌刻在人心灵深处的记忆,热闹的锣鼓声展现着关东人的豪情,渲染着白山黑水!

热乎乎的炖菜和烈烈的烧酒,背后是一张张红脸庞。

幽默的语言和张扬和性格,是东北民间民俗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没有人能够拒绝火热而真诚的情感,淳朴的人们心中只有发自本性中的善良,犹如纯洁的哈达和碧空如洗不带一丝尘埃的蔚蓝。

记忆里的东北,空气是新鲜的,带着清新的气味,混杂着草木与河水的清香。夏天的绿树和冬天的白雪是东北人永远的骄傲。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是与原始相互关联的,人们豪爽的性格是日夜与它相拥的一种境界。

我时常在落日的余晖下,看着天边的夕阳下走来的牧童。在母亲急切的呼唤下,袅袅炊烟犹如散落的飘带,泥土与草木燃烧的味道是欲罢不能的乡愁。

儿时的伙伴与岁月一同走远,东北人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都被现代文明所淹没。

我怀念过去,不仅仅因为自己的恋旧情结和那方水土那方人,或者那年那月的故事,更是因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摘自新浪博客,有删改)

独特的乡风、乡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所热衷的写作对象;抒发真切的乡情、乡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吟唱不衰的主旋律。作者在本文中对故乡的风土人情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刻画,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及亲人的热爱与怀念之情。然而,作者的立意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将自己的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由思念故乡和家人,上升到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高度。

广州风格

◎广州一考生

未说出口的话,会在纸上,开出繁花。

漫步于林荫小路间,远处飘来一阵茶香,一阵热浪,一阵回旋,目送我十五年的时光。娉娉袅袅间,那是你古色古香的茶坊,广州风格。那一层轻白的薄纱,包裹着被剁碎了的素馅或肉馅,它名为肠粉;那黏稠的白米置于青瓷碗中,若隐若现的腐竹,鲜美的鱼肉,藏卧粥底的花生,它名为艇仔粥;又是一层薄纱,里面包裹着鲜虾,许还带有点点汤汁,它名为虾饺;还有那蕴含着你几百年美食传统,使无数人深深陶醉的早茶……这些,皆是你独特的味道,广州风格。

漫步于粤剧院的门口,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一阵低吟轻唱,一阵空际回响。“卖荔枝……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赠予我炎炎盛夏一阵清凉;“落雨大,水浸街……”带领我梦回旧时代广州,领略当时的风土人情;“月光光,照地堂……”带我追溯旧时代深入了解广州的贫苦却又夹杂喜悦的生活……那数百年历史的文化产物——粤剧,这是你的独特的音阕,广州风格。

1840年,你受尽屈辱,被列强伤害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2010年亚运会的晚上,你缓缓屹立在帷幕上,大呼一句“我们赢了”。你缓缓地走来,不带一丝傲慢,不带一丝仇恨。你落落大方地笑着,低调地显示着“站起来”的风貌,始终不卑不亢,友好待人。这是你历经磨难却勇往直前的精神底蕴,广州风格。

于是乎,你的精神,也被世代子民传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壮举,彰显了广州子民坚韧不屈、坚持不懈的精神,那是你深入子民骨髓的精神底蕴,广州风格。

远处又是一阵茶香,幽幽飘散在石阶青石板小巷内,看江上木筏声咿呀,看流水送落花,江南洇染你的美丽。迎面素不相识的路人,照面道一声“早”,平淡的日子里有温暖,有人情味,这亦是你独特的风格。

既然来日方长留不住青春,怎能不断被韶光辜负?错过昨朝那支花,又怎能错过今朝这壶茶?细呷春酒淡始觉甜,蓦然浅笑,也许我是你前世一直无法破解的棋局,你是我今生永远不能猜透的谜底。

那么,余生请你指教。

广州。

独特的美食,美妙的音乐,深厚的精神底蕴,淡雅的茶香,这一切,构成了独特的广州风格。作者以生动而优美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广州迷人的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灵动活泼,细腻生动。通篇用第二人称来写,将广州人格化,把作者对广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endprint

家乡的春节

◎李国忠

一季的春暖花开,家乡的春节给予我无限的温暖,更给了我真正的快乐。

——题记

我喜欢寒假,尤其喜欢家乡的春节。

我喜欢散发着浓郁香味的年夜饭。

除夕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前,妈妈做好了各种美味佳肴,等待我们去品尝。此刻,爷爷颔首微笑,不停地说着:“团团圆圆才是福啊!”奶奶则一个劲地往我和弟弟的碗里夹菜,让我们多吃点,妈妈和爸爸一边看电视,一边规划着我们一家的未来……

我喜欢来自亲人最美好的祝愿。

大年初一,我们家乡有互相祝福的习俗。爷爷奶奶一边给我和弟弟掏压岁钱,一边摸着我们的头说:“希望孙子吃好穿好,快快长大。”爸爸妈妈则看着我和弟弟,一言未发,眼神里流露出的是鞭策和鼓励。我懂得,他们是希望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听着祝福的话语,感受着亲情的温暖,一股感动涌上心头。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元宵节放烟花了。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外打工的叔叔总会买来许多烟花。一到晚上,我和弟弟就走到户外,看叔叔放烟花。“呼”的一声,那烟花的声响如同虎啸狮吼一般,吓得我赶紧捂紧了耳朵。原来叔叔放起了“龙吟花雷”,霎时,天空中五彩缤纷,如天女散花。接着,叔叔又连放了好几个烟花。弟弟看叔叔放,也蠢蠢欲动了,便拿起“神鞭”,和我玩起了烟火大战。他趁大家不注意,又拿起一颗“魔术弹”,准备吓人,幸好叔叔发现了,并及时地将“魔术弹”对着天空放,他的计谋才没有得逞。看到眼前这欢快的场景,我的心里乐开了花,犹如夜空中绽放的烟花。

蓦然,我明白了,我喜欢寒假,是因为在寒假期间能够感受到一家人团聚的祥和与幸福;我喜爱寒假,是因为在寒假里,我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1.习作开头设计题记,巧妙地点出了文章的主旨。2.中间部分,作者连用三个排比段,撷取了寒假生活的三个欢乐场景——吃年夜饭、亲人互相祝福、元宵节放烟花,抒写了自己的快乐感受。3.习作的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同时与开头遥相呼应,使结构严谨。

我体会到了春节“三味”

◎应念念

过年时华丽的服装让我惊喜,脆响的鞭炮让我兴奋,与伙伴的嬉戏让我快乐……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我家的春节“三味”。

每年除夕一早,我都在淡淡的墨香中醒来,那是爸爸在为邻居们写春联。爸爸是位书法爱好者,写得一手好字,笔走龙蛇间,红纸上便飞满了或吉祥或雅致的句子,如朵朵梅花绽放,又如乌燕翱翔。众邻居一盏茶还没有落肚,十几副对联就大功告成了。一番赞叹,声声感谢,欢声笑语中墨香盈室,爸爸写的对联让整条街道都弥漫着喜庆、和谐的气氛。尽管现在市场上有现成的对联卖,但大家还是喜欢请爸爸写。邻居们都说:“买对联是省事又好看,可是少了亲切的感情和喜庆的韵味,还是手写的春联看着最舒坦!”

春节第二“味”是我家饺子的香味。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每逢过年都是十多口人的大聚会,饺子的味道自然很丰富。爷爷、奶奶喜欢吃三鲜馅的,我和爸爸、妈妈喜欢吃韭菜牛肉馅的,叔叔一家喜欢吃羊肉大葱馅的,姑姑一家喜欢吃白菜猪肉馅的……孩子们闹成一团,喧闹声几乎能把房顶掀起来,大人们在忙里忙外地准备年夜饭。我们几个小孩最爱看奶奶包饺子,因为奶奶包的饺子小巧玲珑,还有漂亮的花边,吃到嘴里当然也是最香的——一口咬下去,饺子里的油“刺啦”的一声冒出来,红白相间的虾仁也一下子跳出来,蘸上醋和蒜末,不吃到肚大腰圆是绝对不会放下筷子的。奶奶包的饺子那味道现在回想起来,舌尖上好像还有点点余香呢!

因为是大家庭,所以春节时我们家也比别人家热闹许多,浓浓的亲情味自然成为我们家的春节第三“味”。最有趣的是,我们几个小孩子围在大人身边不肯走开——为了压岁钱嘛!大人们一边用手轻点我们的额头,一边笑呵呵地往外掏崭新的票子,嘴里一个劲儿地说:“怕了你们啦!怕了你们啦!”最快活的就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精彩的节目一个接着一个,大家的笑声此起彼伏,看小品时,甚至有人捂着肚子笑得躺倒在沙发上,我们几个孩子会一拥而上,把笑倒在沙发上的那个人压得“哎哟——哎哟——”直讨饶。窗外寒气逼人,室内却温暖如春。亲情的味道,在此刻是最浓的,也是最暖的,成了萦绕在我们每个人心头最久的一份感动。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每每想起这一幕幕,嘴角都会浮起微笑,一颗心也陶醉在温暖的气息里。这甜甜的亲情之味,是可以穿越所有岁月,陪我们一直到永远的。

寒假里,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我家的春节“三味”,那样的味道让我回味无穷。

首先,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作者选取了写春联、吃饺子、看春晚这三件事,连缀成三幅动人的过年图景,重点渲染了“和谐味”“美食味”“亲情味”。另外,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层次极为清晰。

其次,本文视觉独特,情感充沛。本文以“味”来写节日的美好,新鲜有趣,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既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春节习俗,又表现了亲人团聚的欢乐和祥和,表现了亲情的美好,读来温馨感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牛肉汤对联
家乡的美食
小议对联
巧对对联
一碗牛肉汤的故事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天冷胃寒多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