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偏差与纠偏浅探

2017-12-06姚春宇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偏差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用‘形散神聚的标准、‘非散文的教学方法、‘拔高立意的方式去套用一切散文”,为纠正这些偏差,提出应关注散文的“自我主观性”和“独特语言风格”的文学特点,还要关注并用好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使现当代散文教学回归正确的轨道。

【关键词】散文教学 偏差 纠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115-02

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如杂文、通讯、传记、回忆录、学术札记、演讲稿、报告文学等,这给高中散文教学带来不少麻烦。所幸,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对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把杂文、通讯、传记、回忆录、学术札记、演讲稿等从散文中分流出去,这样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就只剩下必修1的第二单元和必修2的第一单元两个散文单元了。尽管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经过“门户清理”后不再繁杂,篇目也不多,但当下的高中散文的教学现状依旧不容乐观。

一、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的偏差

(一)教师习惯用“形散神聚”的标准去套用一切散文。教師习惯用“形散神聚”的思维定式去理解散文,并拿这个标准套用所有散文,这显然是不行的。以《荷塘月色》为例,“家—小路—荷塘—家”构成了一个回环,“不宁静—淡淡的喜悦—不宁静”也构成了一个回环,因此这篇散文就不能用“形散神聚”去套用,因为它的“形”非但不散,而且还具有回环往复的结构美。可见,用一个既定的标准去衡量自由灵活的散文,实在不妥。

(二)教师习惯用“非散文”的教学方法去套用一切散文。人教版中的六篇现当代散文常见的分类是,《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属于抒情性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属于写景性散文,而《小狗包弟》属于叙事性散文,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便于研究教学,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事实上,在教学中经常看到以下情况:《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在教学时重点分析文章中所写的人物形象,《荷塘月色》在教学时重点讲解写景的三段文字,《故都的秋》在教学时重点讲解那几幅秋景图,《囚绿记》在教学时重点讲解常春藤的绿意,《小狗包弟》在教学时重点讲解“我”与包弟的故事……教师习惯于在执教过程中着重于“抒情”“写景”“叙事”这些字眼,而早把“散文”二字抛之脑后,把散文教成了“非散文”。

例如,山西省一位语文教师于 2012 年 8 月到玉林市上了一节示范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时,这位教师重点通过师生分享各自的旁批来分析梁任公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箜篌引》《桃花扇》的理解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教学结束,评课专家对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如果是笔者来点评这节课,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是非专业的,如果是其他科目的教师来上这节课完全可以这样上。为什么说这样的教学是非专业呢?因为这节课没有体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把散文当作散文来教,也就是只注重文章的写作对象而忽视了散文的文学教育。对于梁任公的人物形象,教师最多只需要与学生筛选整理一下相关信息即可,有必要花大力气重点讲解如此简单的知识吗?

(三)教师习惯用“拔高立意”的方式去套用一切散文。教师习惯用“拔高立意”的方式教学散文,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唯恐没有这个“玄言”的尾巴就不能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了。于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一定要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囚绿记》时一定会教育学生无畏挫折、热爱生命;教学《小狗包弟》时则要培养学生的忏悔意识,铸造坦诚真实的高尚人格……这样教学的结果是,语文课快成了“非语文课”,而这在散文教学中尤为明显。因为教师常常不清楚散文的文学特点,难以准确把握其教学内容,以至于教学中不断跑偏,想方设法拔高立意,把学习内容拓展到散文之外了。

以上几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点——摸不清楚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因此要纠偏,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二、对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纠偏

(一)应关注散文的“自我主观性”的文学特点。散文是极其贴近作者“自我”的一种文体,这意味着散文教学不应该过多关注其写的是什么对象,而应该着重感受、体验作家独特“自我主观”的见闻感受,应该让学生学会体验作者的个性化审美和认知,理解并接受甚至被“浸润”,通过对这篇散文的阅读达到自我升华的目的。例如,课文《故都的秋》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故都的秋”,而是作者自我感知的“故都的秋”。教学时,有些教师习惯于过多分析其中的几幅秋景的特点,其实学生对其特点早已如数家珍,这样的讲解只会徒增烦恼,与其这样做无用功,不如引导学生去感受、体会这几幅秋景是怎样体现出“悲凉”的情感的,对作者的这种自我主观的“悲凉”喜好是如何看待的。因为郁达夫的这种自我主观的体验非寻常人所感,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阅读此文,自然会丰富自己的审美和认知,对他人的审美情调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二)应关注散文的“独特语言风格”的文学特点。散文具有“自我主观性”这一文学特点,意味着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是“自我独特”的。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而“简练干净”是(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5页)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语言风格,但这篇散文又不仅仅只有这个特点。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风格这个角度去鉴赏,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偏偏不讲解这一特点。其实,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就涉及这一特点:“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就算教师讲解,也仅用“简练干净”一句带过去了,至于是怎样做到“简练干净”的,教师根本不会讲。本文的“简练”体现在删减材料上,可谓“重其神采而轻其形”,人物最突出的一面被其用几个典型的材料表现出来。本文的“干净”体现在简省的笔墨上,且看:“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一句用几个“有……”简单概括起来,不多一个字,作者的笔如同大刀,所到之处利落干净,甚至简省到用文言词句代替,非常节制。有条件的话,语文教师可以选择把此文和别的文章进行对比,这才是散文教学的正确方式。

诚然,散文不唯有“自我主观性”“独特语言风格”两个文学特点,也有“形散神聚”“独抒性灵”等其他特点,只是以上两点在当下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是急需重视的。

(三)应关注并用好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当在散文课堂上看到一幅幅精美的荷塘、秋景、常春藤的图片,听到慷慨激昂的爱国励志用语,见识师生随意地谈论着各自的阅读感受时,笔者禁不住呐喊:将教材的“研讨与练习”用好,莫让教材编者的好意付诸东流,莫再生搬网上人云亦云的教案,也莫再把散文“课程内容”上成“教师内容”或别的“政史内容”了!例如,《故都的秋》研讨与练习一:“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教师可根据散文的“自我主观性”这一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作者的所见所感。再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研讨与练习二研究的是这篇散文的“独特语言风格”,这不就是散文教学的“课程内容”吗?

教材编者们大致确定了散文教学的“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了“研讨与练习”供教师参考,可以说,为一线教师拨开了迷雾。如果教师对此依然视而不见,岂不可惜!

综上所述,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着“用‘形散神聚的标准去套用一切散文”“用‘非散文的教法去套用一切散文”“用‘拔高立意去套用一切散文”等几种偏差,因此笔者提出应在教学中关注散文的“自我主观性”和“独特语言风格”,还要关注散文的“课程内容”,真正地教出具有散文特色的散文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4)

[4]胡正仙.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葛怀根.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姚春宇,女,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散文教学。

(责编 郝 勋)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偏差
50种认知性偏差
加固轰炸机
真相
举反例帮助理解零点存在定理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