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实践活动 升华地理素养

2017-12-06庞啟志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观测笔者实验

庞啟志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策略,提出从观察观测活动、地理实验活动、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的开展入手,通过开展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 地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090-02

高中地理教学对实践生活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教师不能仅从书本入手,而是应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长学生的知识见闻。本文从观察观测活动、地理实验活动、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的开展入手,就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探索。

一、观察观测,立足生活

地理知识本身就囊括了气象、地形等实践性的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真实的地理环境中,通过各种观察观测活动,开发地理智能、培养科研能力。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观察观测能力的强弱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自身的思维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观察观测对象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借助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观察观测的兴趣。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笔者在教学中组织了观察观测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深入分析问题。首先,笔者简单向学生介绍“城市热岛效应”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从二手资料中获取关于观察对象的信息。随后,将学生组成郊区组和市区公园组、市区中心组、市区商業区组等多个小组,让小组深入实际地理环境中测量不同区域的温度,得出结果:在夏天的午后,郊区与农田的气温约为 29℃,郊区的居民区温度约为 29℃,城区公园的温度约为 30.1℃,城区的商业区与居民区的温度约为 32.5℃,城区市中心的温度为 33.5℃。在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观测以后,笔者再提出问题供小组深入思考:为什么城郊与城区不同区域的气温会在同一时间产生差异?学生通过观察观测的结果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城区尤其是市中心以水泥建筑居多,而郊区多见农田与树木,这也是造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

教师必须认识到,由于学生能力的有限,往往会造成观察观测的片面性,因此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即从整体角度入手,把握所观察对象的细节与层次,开展逐步深入的观察观测活动。

二、开展实验,注重实践

地理实验一般是指利用相应的器材、设备,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际性的事物、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观察变化、分析试验过程的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知。这种实践活动更具有直观性与操作性,能够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实验的重要作用,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实验活动。

以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为例,笔者特意准备了两只玻璃盘、一个透明的矿泉水瓶、两只温度计、土壤、剪刀等一系列实验器材。笔者首先在两只玻璃盘中盛放少量的土壤,然后用剪刀把透明的矿泉水瓶从腰部剪断,将非瓶口的那一截倒扣在其中一只玻璃盘中,打造出一个小型的温室;随后,笔者用剪刀在温室上钻出了一个小孔,并插入温度计;将另一只温度计插入“露天”的玻璃盘之中,并将两只玻璃盘都放置在阳光下面。最后,笔者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布置观察、对比温度计的任务,让他们及时记录下每一个小时两只玻璃盘的温度变化情况。实验只是学生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理的第一步,笔者还注重实验结果的举一反三,即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将小型的温室放大到实际生活之中,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想,分析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温室效应”,这种效应又会催生哪些危害。

地理实验开展的目的是为了给教学提供服务,因此必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与学生的性质。教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挑选最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实验,同时必须从实际入手,用一些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器材做实验,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总体水平。

三、社会调查,了解细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课堂的禁锢,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之中,通过社会调查等多种方法,更加直观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将所学用于实践生活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农村、工厂等建设项目,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调查活动,借助多种类型的社会调查促成这一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

例如笔者在必修 2“城市与城市化”教学中布置了“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这一研究问题,为了让学生充分融入问题的研讨,笔者在教学中将班级的学生分为 5 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到社区、郊区、市中心、商业区等不同的区域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的居住倾向,并且对这些倾向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促使学生能够掌握影响居住倾向的原因。小组成员在接到任务后,不仅对居住倾向做了调查,还调查了对象的工作、年龄、居住需求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主客体原因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另外,在组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笔者还把握了学生的兴趣点。以“环境污染与防治”教学为例,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小组根据兴趣选择调查项目。在这种鼓励下,有的小组选择从噪音污染入手,有的小组选择从汽车尾气展开调查,还有的小组则深入工厂等特殊环境中展开实地考察。

这种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牵动学生的情绪。但是,社会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与材料一般都是零散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活动后的总结分析工作,加强不同调查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分享,这样才能形成健全完善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活动的价值。

四、搜集资料,拓展视野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应该适当地开展专题性活动,组织学生自己搜集与知识点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能动性的探索与分析。

以“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为例,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发达,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早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分析交通运输网的区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在教学的初始阶段,笔者布置了资料搜集的任务: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分析煤炭、人流、水产等不同的事物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运送方式,并分别结合黄山、大同、青岛等各个城市,探究这些城市现有的交通运输网,对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缺陷进行分析。在这一任务导向下,学生纷纷搜集了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类型的资料,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例如,某一学生就山西的煤矿运输进行了分析,指出山西省的煤矿主要用于金属的冶炼,注重对外运输,因此应该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同时为了开拓更为广泛的内陆市场,应该调整现有的长途运输方案,从陕西、内蒙古将物资运到东部沿海码头。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到交通运输方式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资料搜集只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初步工作,教师还需要构建信息分享的平台,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就自己在资料搜集上的方法、搜集的成果以及内心的感悟进行交流与互动。另外,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筛选所得的信息材料,整理探究学习的思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整体水准。

实践活动有利于高中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打破传统地理教学方法的禁锢,合理运用实践,通过多种生活性、操作性、社会性、探究性活动的开展,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 伟.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资源,2016(1)

[2]郝亚丽.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16(1)

[3]冉丹丹.浅谈高中地理课内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动起来,让地理课大起来[J].中华少年,2016(15)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观测笔者实验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天文观测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论地面气象集体观测的重要性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