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风险矩阵-Delphi法的山岳型景区风险因子评估

2017-12-06林柏泉王一涵揣小明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山岳云台山景区

林柏泉, 王一涵, 揣小明

(1.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2.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基于风险矩阵-Delphi法的山岳型景区风险因子评估

林柏泉1, 王一涵1, 揣小明2

(1.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2.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针对山岳型景区规模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存在旅游安全隐患的问题,以河南省云台山景区为例,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识别出17种风险因子;采用二维风险矩阵法评估景区风险因子的风险等级,并进行重要性排序;通过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影响景区风险因子的关键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评价结果表明,云台山景区游客踩踏、失踪与景区设备故障三种风险因子的风险等级较高。景区风险事故的发生与景区风险管理的完善性、政府对景区的监管力度及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有关。该研究为山岳型景区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山岳型景区; 风险评估; 风险矩阵-Delphi法; 层次分析法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这也促使旅游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支柱[1]。然而,旅游业亦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产业,这种敏感性表现在它容易受到各种风险因子的冲击和影响[2],出现严重的经济滑坡现象,从而造成旅游产业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旅游安全研究开始出现萌芽,犯罪等社会不安全因素对旅游的影响研究是人们最初的关注点[3]。之后,学者们从旅游行业和目的地危机对策及危机事件角度对国际旅游影响进行了研究[4]。近年来,旅游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外旅游安全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与恐怖主义、犯罪、战争、政治不稳定、经济危机、卫生事件等方面[5]。国内学者对旅游安全领域也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安全相关理论、旅游安全风险事故、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等[6]。山岳型景区是我国重要的景区类型之一,具有周期长,规模大,外部环境多变、复杂、不确定的特点,因此,山岳型旅游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之初就成为了关注的热点[7]。但是,山岳型景区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多侧重自然灾害[8],且研究不够系统,较为零散,风险管理体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仍局限于定性而非定量方面[9]。基于此,笔者从山岳型景区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河南省云台山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风险矩阵[10]确定各风险因子的发生概率以及危险程度,利用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云台山景区风险因子的关键因素及其权重,对景区风险进行客观地评估,以期为山岳型景区的风险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 风险源类型

1.1自然风险源

景区自然风险源主要分为滑移、坍塌,干旱、暴雨,大风、雷电三类:

(1)滑移、坍塌。山岳型景区是以构造作用为主,构造体用与自然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景观,具有典型的韧性剪切带构造、盖层中的垮塌构造、滑坡构造等。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发生滑移坠石等自然灾害[11]。

(2)干旱、暴雨。云台山虽然有丰富的降水量,但是受海拔高度和山势起伏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降雨量变化较大,导致该地区夏季会有大暴雨或者连续暴雨,春冬季节久旱不雨,造成山上用水紧缺。

(3)大风、雷电。云台山景区所在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风多且大,而且降水少。大风对景区内植被以及通讯设施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景区属于山地气候,在春夏秋季容易发生雷电现象,大风作用下,很容易引发森林火灾,会造成极大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

1.2社会风险源

景区的社会风险源主要包括交通事故、设备故障、偷盗欺骗、管理不当四个方面:

(1)交通事故。由于景区山路崎岖,加至旅游旺季大巴游客承载量超限,且受大巴司机驾驶技术、长期疲惫驾驶等因素影响,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2)设备故障。由于景区部分设施没有定期检测和及时维修、旅游安全设施设备不配套、旅游救援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游客游玩过程中易出现安全问题。

(3)偷盗欺骗。景区在游客住宿、餐饮、购物接待区管理方面缺少科学化、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商贩为赚取更多利润而开展违规经营活动,给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重重隐患。

(4)管理不当。景区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景区安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在景区安全知识和技能上不能适应安全旅游发展的需要,导致景区管理工作不到位,这也会埋下安全隐患。

2 风险矩阵模型与评估指标体系

2.1二维风险矩阵模型

二维风险矩阵是从风险因子本身的属性出发,根据风险因子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造成危害后果之间的组合来确定风险程度。其中,风险因子危害后果是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文中根据风险矩阵的评价准则,运用二维风险矩阵方法对山岳型景区风险因子发生的可能性、危害后果进行等级划分以及描述。将风险因子发生的概率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极不可能发生、较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很有可能发生以及几乎确定发生(表1);将风险因子的危害后果大小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特大、较大、一般、微小、可忽略(表2)。

表1景区风险因子发生概率等级划分

Table1Gradedivisionofoccurrenceprobabilityofriskfactorsinscenicspot

等级程度描述1极不可能发生不易发生,较小可能发生2较不可能发生不易发生,可预测发生 3可能发生 发生若干次 4很有可能发生多次发生 5几乎确定发生频繁发生

表2景区风险因子危害后果等级划分

Table2Gradedivisionofconsequencesofriskfactorsinscenicspot

等级程度描述A特大重大人员伤亡,景区资源损毁,给景区带来毁灭性的影响B较大重大财产损失,资源破坏或个别人员死亡,景区形象受损严重C一般严重人员病伤或财产损失,中度不利,在一定范围内带来较大的负面社会影响D微小个别人员受伤或少量财产损失,轻度不利,有轻微的负面影响E可忽略未出现伤人损财现象,微弱不利,几乎没有造成负面影响

在确定景区风险因子两种属性的等级之后,需要进一步确定风险因子的风险等级。风险等级是表示因子风险大小或量级的,与风险因子发生概率的大小和造成的后果有密切关系,在评估某种风险因子等级的时候,将该风险发生的概率ci与造成危害后果pi相结合,获得该风险因子的风险等级值Ri,即

Ri=ci×pi。

(1)

文中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五个级别,特别重大风险(I)、重大风险(II)、中等风险(III)、一般风险(IV)、低风险(V)。由此建立二维风险分级对照表(表3),以反映风险值的变化规律。

2.2评估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

2.2.1 评估指标体系

以云台山景区为研究对象,对景区内游客和管理人员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500份,有效问卷超过95%。与应急管理专家、旅游局相关科室人员、 景区安监科科室人员、 景区游客等进行一对一的匿名访谈,访谈次数达80次,内容均与造成景区风险事故的因素有关。将意见整理、汇总、分类,以“一案三制”为指导,以防灾、准备、应对、恢复四阶段为依据,重点结合山岳型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影响景区风险关键因素的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表3 景区二维风险等级

图1 景区风险因子影响因素层次结构

Fig.1Hierarchyofinfluencefactorsofrisksourceinscenicspots

由图1可见,景区风险关键因素的评估指标体系一级影响因子由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及责任人风险三大关键风险因素构成。根据每个关键风险因子的性质和特征,分别划分二级致灾诱因。自然风险因素的二级指标有景区旅游资源的稀缺性、气象气候影响、复杂的地质条件、动植物类型与特性及生态环境质量;社会风险因素的影响指标有景区开发合理性、安全措施有效性、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性、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有效性、公共设施完善性、政府对景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政府对公众安全旅游的宣传及旅游法律法规的是否健全;责任人风险因素的二级指标有游客自身安全旅游意识、游客自身的行为素质、游客自身救助能力及景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与技能。

2.2.2 指标权重

选择30位具有代表性的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和40位经验丰富的景区管理者,设计影响山岳型景区风险因子的关键因素的权重赋分表,由专家经过4~5次的赋分后,收回调查表,采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景区风险关键因素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计算式如下:

(2)

3 实 例

根据云台山景区常见的17种风险因子,按照表1、2的评估准则,邀请数位具有代表性的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景区管理者对云台山景区风险因子的发生概率和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评估,从而估算出该风险源的等级,结果如表4所示。

运用二维风险矩阵法对17种风险因子的风险等级值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游客踩踏、游客迷失、设备故障、发生传染病或其他疾病、食物中毒、游客坠落、冰雹、被植被或动物伤害、漂流溺水及急流撞击伤害、火灾、交通事故、暴雨、坠石、打架斗殴、泥石流、偷盗欺诈、滑移。比较可得游客踩踏事件、游客失踪事件以及景区设备故障风险等级较高。

邀请30位具有代表性的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和40位经验丰富的景区管理者,填写游客踩踏、游客迷失、设备故障三种风险因子关键因素的评估指标赋分表,打分结果如图2所示。

分析图2可知,导致景区踩踏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有景区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监测预警的及时性、政府对景区的监管力度以及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导致景区游客失踪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有景区安全措施的有效性、风险监测预警的及时性、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以及游客的自救能力。导致景区设备故障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景区天气情况变化影响、景区安全措施的有效性、景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能。

表4云台山景区风险等级评估

Table4AssessmentofrisklevelofYuntaimountainscenicspot

风险因子类型ci/%pi/%Ri排序滑移 3300.00914坠石 15100.01512冰雹 15200.0306泥石流 2500.01013被植被或动物伤害 8030.0247火灾 10200.0209暴雨 15100.01511漂流溺水及急流撞击伤害7030.0218交通事故 4400.01610打架斗殴 7020.01412偷盗欺诈 9010.00913设备故障 70100.0703发生传染病或其他疾病 50150.0754食物中毒 7080.0565游客坠落 30100.0306游客迷失 60150.0902游客踩踏 90200.1801

图2 云台山景区三大风险因子的评价指标分值

Fig.2EvaluationindexscoreofthreeriskfactorsinYuntaiMountainScenicarea

4 结束语

以云台山景区为例,建立以自然风险因素、社会风险因素及责任人风险因素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山岳型景区风险因子影响因素评价体系,采用二维风险矩阵分析法,从景区风险因子发生概率和造成的后果出发,评估得到山岳型景区风险等级较高的风险事故有游客踩踏事件、游客失踪事件及景区设备故障事件。采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以上三类风险事故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景区风险事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景区安全风险管理的完善性、政府对景区的监管力度以及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有关。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岳型景区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1] 郑向敏, 高 玲. 国内近年关于旅游安全研究的述与启示[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31(5): 17-24.

[2] 田李娟, 张 龙. 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模型初探[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2): 198-199.

[3] Porier R A. Political risk analysis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 1997, 24(3): 675-686.

[4] 罗振军, 佟瑞鹏. 旅游景区安全容量分析与事故风险评价[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2): 150-156.

[5] 周丽君.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以长白山景区为例[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6] 马永勇, 方百寿. 山岳型景区旅游危机及管理分析——以山东泰山景区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24(8): 738-740.

[7] 赵怀琼, 王明贤. 旅游安全风险系统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1): 18-21.

[8] Lehrman C K. When fact and fantasy collide: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travel industry[J]. Public Relations Journal, 1986, 42(4): 25-28.

[9] 樊克锋. 河南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特色及综合评价[J]. 华东地质, 2004, 25(3): 224-229.

[10] 李树清, 颜 智, 段 瑜. 风险矩阵法在危险有害因素分级中的应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4): 83-87.

[11] 李新娟.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1(2): 158-162.

(编校荀海鑫)

Riskassessmentfactorsofmountainscenicareausingriskmatrix-Delphimethod

LinBaiquan1,WangYihan1,ChuaiXiaoming2

(1.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China; 2.Schoo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This paper is a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due to a large-scale mountain scenic area, a more complicate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more potential dangers facing tourists. The study building on Mount Yuntai Scenic spot in Henan Province involves identifying 17 risk factors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assessing the risk level of scenic spot risk factors and ranking them in order of importance using two-dimensional risk matrix method; and determin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risk factors of scenic spot by employing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unt Yuntai Scenic spot is plagued by three higher-level risk factors, such as tourists trampling, missing and scenic equipment failure; and scenic spot risk accidents come as a result of such factors as the perfection of scenic spot risk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s supervision over scenic spots, and the tourists’safety awareness. The research may provide a mor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isk management of mountain scenic spots.

mountainous tourist area; risk assessment; risk matrix-Delphi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10.3969/j.issn.2095-7262.2017.06.012

F592

2095-7262(2017)06-0632-04

A

2017-05-10;

2017-08-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421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801402)

林柏泉(1960-),男,福建省龙岩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矿井瓦斯防治,E-mail:lbq21405@126.com。

猜你喜欢

山岳云台山景区
登云台山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河南云台山景区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南京山岳风景与城市关系历史研究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浅谈山岳救援中T型救援法的使用
动物派对
山岳的瓦伦丁 Marco Pant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