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五大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12-05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上海人大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发展

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月14日,市委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对本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部署,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积极推动本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对本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上海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是鲜明的都市现代农业特征。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上海最有基础和条件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经济、生态、服务等集成功能,在模式上重点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在生产经营上表现为高度集约化、市场化。二是巨大的市场容量。上海是人口超过2400万的国际性大都市,人口的集聚营造了对农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其中,年消耗粮食约120亿斤,蔬菜650万吨,生猪1200万头。三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定位,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实现创新、绿色、共享发展的底线和红线,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城市规划中更加凸显“以人为本”,强调提高城市品质。上海农业的量很小,自然禀赋条件相对较弱,在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上海发展农业,更多不仅仅为了生产保障而是突出生态功能,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更加注重农业对人居环境改善、保障农村宜居宜业的促进作用。

那么,本市如何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括起来主要为“五大体系建设”:

一、健全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一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优化种植业结构和茬口布局,继续推广秋播麦子、绿肥、深耕晒垡“三三制”模式,适度降低复种指数。稳定水稻生产,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扩大优质早熟品种种植,稳定杂交水稻面积,积极推进粮食产销对接。积极推广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粮菜轮茬耕作方式,有效改良农作物生长土壤生态环境。二是发展高效养殖业。全面实施《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提高畜禽、水产养殖的生产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稳定奶业生产,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培育国产优质品牌。严格落实禁休渔制度,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捕捞,继续开展涉渔“三无”船舶整治。三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继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提升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优质果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强化证后监管。积极推行农药、化肥减量化生产,净化产地环境,控制农兽药残留。深入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全面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

二、建设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农业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提升为抓手,推进蔬菜瓜果、花卉苗木、食用菌和特色養殖等产业提档升级。依托市场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品种,支持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以品牌为纽带,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支持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申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上海名牌。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 “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乡村、林业(湿地)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全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林地(湿地)休憩等产业设施布局规划落地。加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林地(湿地)休憩等项目立项、用地供地、财税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聚焦市级示范项目和重点项目,加大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支持。加快完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用地试点工作。

三、健全农业经营体系,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引导农户委托村集体统一流转承包地等方式,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流出的土地由本村农户经营,并逐步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集中。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发展,鼓励种养结合、机农结合、粮经结合等多种类型家庭农场发展。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鼓励发展农民合作联社;支持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和应用高性能、智能化农机装备,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和上市,进一步健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供销、粮食收储、加工、农机等系统转型,开展农机作业、农机维修、植保统防统治、粮食烘干、大米加工等经营性服务活动,完善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四、加强科创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打造浦东孙桥、崇明、市农科院等三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优化科技创新重点,聚焦种源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重大科技问题,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的衔接贯通。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工程,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壮大种源农业产业。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技人员分类管理机制。依托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

五、完善农业政策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蔬菜生产保护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增收、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品质安全。积极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加强对农村耕地修复的补贴,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二是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财政支农项目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施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健全担保机制,促进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三是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对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严禁违法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完善农业用地政策,对符合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设施用地予以保障。

改革的成果明显。但也要看到,上海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仍然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弱项,表现为生产成本高、环境压力大、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弱。从产品供给看,全市绿色农产品的水平仍然较低。从经营形式看,虽然适度规模经营有新发展,但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还不高,农业科技引领的作用尚未凸显。从要素配置看,市场经营主体活跃度不够,土地、资金等要素尚未实现有效配置。这些都需要继续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走产品绿色、产出高效、产业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多功能农业发展之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发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区域发展篇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科技在线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