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旅游发展潜力动态测度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例

2017-12-02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年6期
关键词:市州发展潜力潜力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区域旅游发展潜力动态测度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例

田 里,唐夕汐,王 桀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基于旅游发展潜力国内外研究现状、全域旅游战略、扎根理论,构建了旅游发展潜力分析模型与测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聚类分析法,选取2011—2015年的平均增长率作为评价变量,对云南省16个市州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动态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云南省旅游发展潜力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状态,其中大多数市州的旅游发展潜力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发展潜力向发展实力转化是当前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对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潜力的全面检阅,可以为旅游转型升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从而推动云南省全域旅游的新一轮发展。

旅游发展潜力;动态测度;云南省

1 引言

我国在经济发展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同时,旅游业发展也迈入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阶段。借助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来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早已成为我国众多省份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其独特的气候、民族文化、自然环境吸引着全世界游客前往“彩云之南”。“十二五”期间,云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总量从2011年的1.7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3.3亿人次,5年平均增长18.4%。云南省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1300.3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281.8亿元,5年平均增长26%,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省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此外,由于近几年来区域旅游业竞争愈演愈烈,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常态。因此,不论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方面,还是在客源市场的争夺等方面都进入了新一轮的扩张。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业发展也必然经历着一个发生、成长、成熟、衰退、消亡的周期[1],为了促进云南省整体旅游业二次创业的腾飞和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各市州旅游发展潜力,有重点、有针对地寻找其未来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把潜力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球的旅游市场占有份额, 提高云南省整体旅游效益,加快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探究云南省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现状、来源、构成、发展以及如何积累并显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从而争取在未来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已成为实践操作层面上亟待解决和深化的问题。

从区域性层面的国内外研究重点来看,旅游竞争力研究是热点领域,世界经济论坛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经发布了6次全球旅游竞争力排名。旅游竞争力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主要包括对概念、由来、构成、异性因素、性质、评价、空间差异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2-10],而旅游业发展潜力研究与旅游竞争力研究相比就显得“力不从心”。国外学者主要着眼于资源、市场、产品和影响因素等微观领域,有关区域层面、多个城市之间的比较、空间差异分析不多见。例如,Julianna Priskin构建了一套用来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吸引力、可进入性、旅游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矩阵法选择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11];Derek J Wade等在对坦桑尼亚旅游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预测了坦桑尼亚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潜力[12];Henry和Jackson认为在构建旅游发展潜力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风土人情等因素对旅游潜力的影响[13]。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关于旅游发展潜力的研究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发展潜力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深化,已经呈现出定量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就研究内容而言,以旅游资源开发潜力[14-16]、某类旅游产品发展潜力[17]、旅游市场潜力[18]等微观领域居多,而涉及整个产业的发展潜力研究很少。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内外旅游发展潜力的研究早期以定性为主,尤以针对某类旅游产品发展潜力、某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定性研究居多[19,20]。之后,逐渐涌现的研究才开始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21,22]。2013年以后的量化研究就更为丰富,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其中,定量分析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首先,现有关于旅游业发展潜力的评价在空间上来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到旅游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全区域一体化等问题。其次,总体上讲,现有研究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上多以定性为主,缺乏理论依据,并且多倾向于分析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潜力;第三,分析数据大多采用的是时间截面数据,缺乏动态评价,与旅游发展潜力的动态性不匹配。因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了旅游发展潜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旅游发展潜力分析模型与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了动态研究,并且针对云南省16个市州旅游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无疑是在云南省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深化全域旅游时期对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态势的一次全面检阅,可以为全域旅游发展、旅游转型升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从而推动云南省全域旅游的新一轮发展。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旅游发展潜力与旅游竞争力的区别与联系

旅游潜力能否准确识别,最重要的是选取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合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指标模型。但目前介于学术界存在的旅游发展潜力测评指标体系和旅游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两种评价指标体系,其构建处在“名异实同”的尴尬状态,故本文在指标确定之前,首先对两者做了深入的分析。

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现实性问题。旅游发展潜力表现为旅游发展的潜在能量和后劲,即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发展壮大能力和蕴涵的后续发展能力,具有非现实性,而旅游竞争力强调的是现状,即旅游业发展状态的现实描述。第二,动态性问题。旅游发展潜力需要动态的积累,才能观察和发现潜力的大小,因此需要采集动态数据指标,而旅游竞争力通常体现的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注重静态分析。当然,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异常紧密的。一是转换问题。旅游发展潜力的终极目标就是转换成旅游竞争力,并且对潜力的研究可以明确强项、弱项,扬长避短,从而提高旅游竞争力。二是基础问题。旅游竞争力是旅游潜力孕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影响旅游业潜力大小的重要起点是当前的旅游业竞争力状况。

总之,对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价能够反映不同旅游地之间旅游发展潜力的差异性,它既是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安排的一条科学途径,也是促进全域旅游战略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2.2 扎根理论

Glaser、Strauss在医学社会科学的临床研究中率先提出了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从观察而非假设的角度入手,实现了实证主义和互动主义的统一,其主要宗旨是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来建立自下而上的理论分析体系,主要思想是将资料、概念类属、初步理论等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从而针对研究对象形成科学性的结论。

基于扎根理论以及充分考虑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是参考已有的学者关于旅游发展潜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分析[23-28];另一方面,在管理学里的区域竞争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和旅游业自身关联性大、敏感度高的特点,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来提炼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因子。

2.3 旅游发展潜力的指标构成

旅游产业内部发展潜力(内因)从旅游规模潜力、旅游效益潜力两个方面来阐述,旅游环境支撑潜力(外因)包括经济发展潜力、社会发展潜力两个部分。因此,首先可以构建出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模型(图1)。

图1 评价指标模型

在经过一轮专家意见征询和一次SPSS预检测之后,总共确定了17个具体指标(表1)。体现旅游产业内部发展潜力的一共有8个,其中旅游规模潜力包括近五年国内游客平均增长率、近五年国际游客平均增长率、近五年星级饭店数量平均增长率、近五年A级景区数量平均增长率4个指标;旅游效益潜力包括近五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近五年入境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率、近五年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近五年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率4个指标。体现外部环境支撑潜力的外因由9个指标组成,其中经济发展潜力包括近五年GDP平均增长率、近五年人均GDP平均增长率、近五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近五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近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5个指标;社会发展潜力包括近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率、近五年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率、近五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平均增长率、近五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增长率4个指标。

表1 云南省16个市州旅游发展潜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设定,旅游发展总潜力=旅游产业潜力+旅游支撑潜力+不确定因素,用公式表示就是P=I+S+X。式中,P为旅游发展总潜力;I为旅游产业潜力,即旅游发展潜力的内部影响力;S为旅游支撑潜力,即旅游发展的外部影响力;X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3 评价方法

在统计方法中熵值法因其客观赋值的原理,可以将不同数据间的内在差异性通过权重客观地反映出来而广为使用,且相较于国内学者在研究旅游发展潜力运用最多的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熵值法以其客观性赋值保证了结果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因为它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的缺点。故本文主要采用熵值法、聚类分析法相配套的方法对云南省16个市州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动态定量分析。

3.1 数据无量化处理

鉴于本文选取数据的特殊性,平均增长率有正负之分,所以应统一对所有数据进行无量化处理。本文采用线性无量化方法中的极值化方法(式1)对数据进行无量化处理。式中,i表示有i个评价对象(表示16个市州);j表示共有j个指标(共17个指标);Xij是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的原始指标值;Yij是Xij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

(1)

式中,min(Xj)表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max(Xj)表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本文运用极值化无量化处理后样本数据不存在0、1或负数的特殊数值,因此不需要对其他数据进行无量化处理验证。

3.2 熵值法

熵指的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熵值法主要用来判断某个或某些指标离散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

具体步骤如下:

计算第i市州下的第j个指标的比重:

(2)

计算第j项评价指标的熵值:

(3)

计算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hj=1-ej

(4)

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5)

综合评价得分:

(6)

式中,Yij为云南省第i个地州第j项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无量化处理结果,其中m为评价单位数(m=16),n为指标数(n=17);Pij为第i市州下的第j个指标的比重;ej为第j项评价指标的熵值;hj为指标的差异性系数;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U为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得分。

3.3 聚类分析法

SPSS聚类分析法是研究实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的是古话“物以类聚”的相关原理,通过对所需进行简单的归类来辨别不同指标之间的亲疏关系。本文选用快速聚类分析法(K-Means Cluster Analysis),分别从旅游发展潜力、旅游产业潜力、旅游支撑潜力三个方面对云南省16个市州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聚类分析。

4 实证研究

4.1 旅游发展潜力指标评价变量选取

前文分析过,旅游发展潜力需要动态的积累才能观察和发现潜力的大小,因此需要采集动态数据指标。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旅游发展潜力的动态性与客观性;另一方面,熵值法客观赋值法的核心就是根据各指标的评价对象数据来计算数据间的差异性,从而确定权重。也就是说,指标权重的确定完全依赖于选取的变量和搜集的数据,因此对数据的要求异常高。数据必须具备准确性与完整性,才能保证结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具体指标的选取上,本文主要以2010—2015年6年间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采用增长率的指标法,所有指标都是观察期五年来的平均增长率,并且所选指标都可以通过具体数据计算得来,不存在主观赋值的指标。

4.2 指标测度

本文依据熵值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赋值(表2),旅游产业潜力I(内因)8个指标所占权重0.5772,旅游支撑潜力S(外因)9个指标所占权重0.4227。从指标权重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产业潜力I(内因)和旅游支撑潜力S(外因)共同影响着旅游发展潜力,但是旅游产业潜力才是旅游发展潜力中的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分别对旅游产业潜力I、旅游支撑潜力S、旅游发展总潜力P进行评价,相应排名见表3。

表2 指标权重

表3 云南省16个市州旅游发展潜力得分及排名

4.3 聚类分析

依据前文计算的结果,利用SPSS软件中的快速聚类方法,设定聚类数目为3,设定三种层次的发展潜力分别为:高旅游发展潜力、中旅游发展潜力、低旅游发展潜力。快速聚类结果见表4。

表4 快速聚类结果

4.4 结果分析

旅游发展潜力比较:从分析结果可见,云南省各市州旅游发展潜力水平差距明显,旅游发展潜力的聚类形成一个“475”组合,高旅游发展潜力的地区包括红河、普洱、昭通、临沧4个市州,而红河、普洱、昭通、临沧4个市州的现实旅游竞争力在云南省内靠后,这进一步表明旅游发展潜力预示的是未来的竞争力;中旅游发展潜力的地区包括玉溪、丽江、保山、文山、版纳、大理、德宏7个市州;低旅游发展潜力的地区包括昆明、曲靖、楚雄、迪庆、怒江5个市州。不难看出,在云南省整体旅游格局中,红河、普洱、昭通、临沧旅游发展潜力长期以来处于被低估状态, 而实际情况是,红河、普洱、昭通、临沧旅游势头强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表现出强大的后发优势。而在昆明、曲靖、楚雄、迪庆、怒江5个市州中,除怒江外,其他4个市州表现出来的先发优势明显,现实旅游竞争力长期以来都具有引领作用,但旅游发展潜力相对较弱,旅游增长缓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云南省旅游发展潜力指标按照换分好的高旅游发展潜力、中旅游发展潜力、低旅游发展潜力三个等级,并对云南省旅游发展潜力的空间差异和特征规律进行了分析,见图2。

图2 云南省旅游发展潜力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

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发展潜力在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呈不均衡分布: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旅游发展潜力普遍较低,滇南、滇西旅游发展后劲十足,未来旅游发展潜力不可限量。从旅游产业潜力和旅游支撑潜力两个分指标来看,同样通过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一方面观察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潜力和旅游支撑潜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了解空间差异特征,见图3、图4。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产业潜力、旅游支撑潜力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滇东、滇西北的旅游产业潜力普遍较低,而滇西的旅游产业潜力优势明显。滇东、滇中的旅游支撑潜力表现不足,滇南的旅游外部支撑力量发展潜力具备,有利于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图3 云南省旅游产业潜力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

图4 云南省旅游支撑潜力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

旅游产业潜力—旅游支撑潜力组合比较:比较各市州旅游产业潜力和旅游支撑潜力, 依据两者之间的差距,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组合类型,即Ⅰ型----双力拉动型(高旅游产业潜力—高旅游支撑潜力),这是旅游发展较理想的一种发展模式;Ⅱ型----产业潜力驱动型(高旅游产业潜力—中低旅游支撑潜力),这种模式旅游发展潜力主要来自于旅游产业本身的力量,旅游发展潜力的提升需要靠旅游支撑潜力的扩大来激活旅游发展潜力;Ⅲ型----支撑潜力驱动型(中低旅游产业潜力—高旅游支撑潜力),这种发展模式旅游发展潜力主要源自旅游支撑潜力;Ⅳ型----弱同步型(中低旅游产业潜力—中低旅游支撑潜力),由于旅游产业潜力和旅游支撑潜力都低导致旅游发展潜力低下。

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图5),目前还没有双力拉动型(高旅游产业潜力—高旅游支撑潜力)的市州出现,在全域旅游的战略背景之下,这是一种发展遗憾,也是后续努力的方向。Ⅱ型产业潜力驱动型(高旅游产业潜力—中低旅游支撑潜力)有昭通、普洱、丽江、大理4个市州,从过去6年的旅游发展相关数据可预测到,昭通、普洱、丽江、大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将是未来关注的重点。Ⅲ型支撑潜力驱动型(中低旅游产业潜力—高旅游支撑潜力)包括玉溪、临沧、红河3个市州,这3个市州的外部环境对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发展潜力巨大,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潜力仍需提高。其他9个市州,昆明、曲靖、保山、文山、楚雄、西双版纳、德宏、怒江、迪庆属于Ⅳ弱同步型(中低旅游产业潜力—中低旅游支撑潜力),其中曲靖、怒江两个市州处在低旅游产业潜力、低旅游支撑潜力和低旅游发展潜力的“三低”状态。

图5 4种旅游发展潜力组合类型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本文通过多项指标遴选,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系统构建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潜力综合指标,并对云南省16个市州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和测度,主要结论为:①旅游产业潜力是影响旅游发展潜力的主导因素。旅游发展潜力受到旅游产业潜力(内因)和旅游支撑潜力(外因)的共同影响,而旅游产业潜力(内因)是旅游发展潜力的主导因素。从熵值法对各个指标权重的赋值可以客观地感知,旅游产业潜力(内因)8个指标所占权重为0.5772,旅游支撑潜力(外因)9个指标所占权重为0.4227。②云南省旅游发展潜力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基于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发现云南省旅游发展潜力、旅游产业潜力、旅游支撑潜力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状态,其中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普遍较低,滇南、滇西的旅游发展后劲十足;滇东、滇西北的旅游产业潜力普遍较低,而滇西的旅游产业潜力优势明显;滇东、滇中的旅游支撑潜力表现不足,滇南的旅游外部支撑潜力巨大。③动态性、客观性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对于旅游发展潜力的测度,现有的潜力评价中大多采用专家打分法、问卷调查法来进行各指标的数据收集分析,继而计算出相应的目标值,其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基于扎根理论、全域旅游的特点,试图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来反映旅游发展潜力,在进行指标和变量选取时,全部选取可以客观赋值的变量,尽量采用典型概括性指标和客观数据。同时,基于旅游发展潜力的动态性原则,选择以2010—2015年六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增长率的指标法。④云南省旅游发展潜力出现四种组合类型。本文分别依据旅游产业潜力和旅游支撑潜力的实际情况将云南省16个市州旅游发展潜力分为双力拉动型、产业潜力驱动型、支撑潜力驱动型、弱同步型4种组合类型。⑤云南省旅游发展潜力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云南省大多数市州的旅游发展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加快旅游潜力向旅游实力、竞争力转化是当前云南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测度结果显示,旅游发展潜力排名前三位的是普洱(8.9444)、昭通(8.2584)、红河(7.9012),其旅游势头强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表现出强大的后发优势。

5.2 启示

从以上结论中可以得到两点启示:首先,研究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对把握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制定差别化和针对性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云南省16个市州必须摆脱行政区划的束缚,加强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形成区域联合优势,实现“共赢”的局面。其次,针对当前云南省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非均衡的空间布局,应实施不同的发展对策,要充分利用本区域内的“潜力极”,实现“梯度开发”和“增长极”带动。云南省每一个市州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潜力的大小,既要考虑到本市州的优势与劣势,又要不断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或者旅游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

由于本文选择的评价变量为平均增长率,反映的是未来发展能力,因此这与目前云南旅游发展业绩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本文对旅游发展潜力与旅游竞争力的区别与联系做了较深入分析,先前的学者也对旅游发展潜力与旅游实力并非完全一致进行过诸多讨论。总体而言,旅游发展潜力与旅游发展实力之间既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又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旅游发展潜力大的地区未必旅游实力强;同样,旅游产业发展实力强的地区并非发展潜力一定大。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129.

[2]Enright M J,Newton J.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A Quantitative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777-788.

[3]Geoffrey I Crouc,Brent Ritchie J R.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al Prosper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3)∶37-152.

[4]Dwyer L,Kim C.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Determinants and Indicator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3,6(5)∶369-414.

[5]Enright M J,Newton J.Determinant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Asia Pacific:Comprehensiveness and Universali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3(4)∶339-350.

[6]屈海林,邱汉琴.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与竞争优势[J].旅游学刊,1996,11(1)∶24-28.

[7]甘萌雨,保继刚.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初步[J].现代城市研究,2003,(4)∶22-25.

[8]张河清,田晓辉,王蕾蕾.区域旅游业竞合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5)∶871-875.

[9]闫翠丽,梁留科,刘晓静,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63-67.

[10]周礼,蒋金亮.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35(1)∶173-179.

[11]Priskin J.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637-648.

[12]Derek J,Wade B,Mwasaga C.A History and Market Analysis of Tourism in Tanzania[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1)∶93-101

[13]Henry I,Jackson G.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Education[A].Richards G.European Tourism and Leisure Education:Trends and Prospects[C].Tilburg:Tilburg University Press,1995∶233-244.

[14]李新运,郑新奇,范纯增,等.山东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1997,17(4)∶372-376.

[15]李泽,孙才志,邹玮.中国海岛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7)∶1408-1417.

[16]余进,赵玉泽,张东升,等.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3)∶241-245.

[17]陈欢.合肥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8]袁瑞英.基于市场容量、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强度的农村旅游市场潜力分析[J].商业时代,2014,(9)∶138-139.

[19]朱红.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及对策[J].四川师范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2)∶205-208.

[20]周彬,赵旭东,王宾梅,等.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2)∶1440-1445.

[21]吕建树,刘洋,张祖陆,等.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1,33(9)∶1788-1798.

[22] 宋咏梅.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评及显化机制研究:以陕西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3]曹新向.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1)∶18-22.

[24]于秋阳.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结构模型及其测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4-119.

[25]丁建军,朱群惠.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2)∶52-61.

[26]叶新才,李洪波.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框架构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5)∶51-56.

[27]李锋.基于“潜力—创新力”组合视角下的旅游发展力测度研究——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例[J].旅游论坛,2011,4(4)∶59-65.

[28]王学峰,张辉.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2)∶203-208.

DynamicsMeasureofRegionalTourismDevelopmentPotential——ACaseStudyof16CityinYunnanProvince

TIAN Li,TANG Xi-xi,WANG Jie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chool,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00,China)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ourism potential research,global tourism and grounded theory constructe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alysis model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and the research method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clustering analysis,matching,selection 2011-2015 years average growth rate as the evaluation variables of 16 cit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dynamic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potent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presented th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in which most of the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play,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to develop strength was the primary task of the current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In this paper,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could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and suggestions to upgrade the value of the global tourism development,tourism,so as to promote a new round of glob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dynamic measure;Yunnan Province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6.018

F590.3

A

1005-8141(2017)06-0738-06

2017-04-25;

2017-05-15

川基金优秀青年教育基金资助项目“基于马尔科夫制度转换模型的云南省入境旅游周期研究”(编号:16KT209)。

田里(1961-),男(彝族),云南省昆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

王桀(1970-),男(白族),云南省昆明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影响、旅游规划。

猜你喜欢

市州发展潜力潜力
艺术的纯真潜力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氯代吡啶发展潜力巨大
36个大中城市四新发展潜力报告
2017:市州报社长在谋划什么?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冷藏保温车发展潜力被激发
“一带一路”下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