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空间形象可识别设计研究

2017-12-01梁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南昌城市空间

梁骏

摘 要:依据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对城市空间形象可识别设计的原则进行了研究,指出可意象的城市空间应是结构与意义的结合。据此,对南昌城市空间形象的可识别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设计建议。

关键词:城市;空间;可识别;南昌

全球化时代,现代技术的广泛传播,使得文化的趋同成为客观的趋势。在建筑领域,通用、标准化的建造方式,一方面赋予了现代城市以效率与功能之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城市面貌单一,缺乏个性的弊端。在我国,城市规划往往从管理者角度出发,看重功能布局和经济效益,却较少从使用者和居住者角度,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和体验进行研究。此外,重视建筑单体表现,忽视空间之间的彼此关联,也是我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造成了我国城市面貌单调与杂乱并存的现状,城市缺乏整体意象,个性不足。本文拟以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战略城市南昌为例,依据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对城市空间形象的可识别性设计进行研究,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象可识别设计的理论

凯文·林奇认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可识别的城市,往往具有整体的可意象性,即人们通过对城市各部分的感知和体验,可以形成对城市的总体印象。这种总体印象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即某种自然风土条件下形成的历史文脉、区域性格及其影响下的现代生活。其次,清晰而秩序化的城市空间,它使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变得容易,空间意义的传达更加高效。

二、城市空间形象可识别设计的要素

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指出,一个可意象的城市往往具有道路、边沿、节点、标志、区域这五种要素。要素具有形式和意义特征,是城市整体意象产生的前提。

(一)标志

作为点状要素的标志,是人们感知城市时重要的外部参照。它存在于从宏观到微观各种尺度的城市空间中,可以体现为山体、天际线、建筑、纪念碑、桥梁,也可以是步行街上的雕塑、公交站台、商店的门头、植物景观等。标志以醒目的外部形态,在恰当的距离和角度被人观看,为人们在城市中的定位与寻址提供参照,并展示出城市的风貌。标志也许是可意象城市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一些著名标志,如纽约自由女神像、旧金山金门大桥、悉尼歌剧院、北京天安门等,不但是其所在城市,甚至成为其所在国家的象征符号。在南昌,最具识别性的标志,在红谷滩新区有赣江边的摩天轮、赣江畔的城市天际线、绿地中央广场的双子塔(图1)、红角洲片区的国体中心等。在老城区,主要标志有滕王阁、绳金塔、水观音亭、佑民寺等古迹,以及八一起义纪念馆、贺龙指挥部、朱德旧居、新四军办事处等红色遗迹。

(二)道路

一个城市的路网,就是城市空间的骨架,而每一条道路也为体验者提供了一条线性的途径去感知和理解城市。道路往往通过自身形式和风貌给人留下印象。道路的尺度、形态(高宽比、地势起伏等)、完整性、连续性等决定着道路的特征。沿街建筑、景观、设施,也是道路特色的重要来源。一条尺度亲切,沿途建筑色调、肌理统一,景观秀美,头顶枝叶飘摇,脚下树影婆娑的道路将具有强烈的“场所感”,令人心旷神怡。

在南昌,赣江大道、红谷大道、丰和大道等新区道路路面开阔,标识清晰,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之间以优美的绿化带进行分隔,道路在满足人们对出行的便捷需求之外,又兼具理性秩序之美。而中央商务区林立的高楼,更加深了道路的现代气息。在南昌老城区,因为历史原因,道路网较为混杂。很多道路人流、车流混杂拥堵。沿街景观陈旧单调,街道缺乏可识别性,如孺子路、永叔路、船山路、象山南路等,如果不看路牌,很难让人识别到底走在那条路上(图2)。

(三)区域

区域是城市空间中的面状要素。区域可以有尺度的区别,如城市的功能分区、住宅小区、社区公园等都是区域。区域通过彼此区分来显示其可识别性。例如,“波士顿的每一部分都不同,你完全可以说得出自己正在何处。”[1]这要求区域中的建筑在密度、高度、尺度、造型、质料、色彩等方面保持一致,以形成统一的城市肌理。同时,区域中的空间要素应具有相同的情感指向,形成统一的气氛。在南昌,红谷滩区域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传递出CBD中央商务区的独特氛围。而红角洲区域建筑密度较低,绿化覆盖率较高,呈现出文教、生活休闲区的宁静安逸。在老城区,传统的商业中心区以中山路及胜利路为中心,具有空间尺度亲切,气氛热闹温暖的特点。而南昌的传统文化区则以绳金塔美食街为代表,建筑古朴典雅,生活气息浓厚。南昌市也存在区域混淆的情况,如青山湖区一些地段,高校、商圈、住区混杂在一起,彼此干扰,气氛无法调和。

(四)节点

节点与标志的区别是:节点具有面的属性,人们可以进入其中,而标志更强调外在形态的视觉效果。对于区域来说,节点又具有点的性质,它是区域的控制点或核心。广场、道路交叉点等是最常见的城市节点。从行为学的角度,節点意味着方向的突变,需要人们花费更多精力去应对。形式的明确、内容的特色性将增强节点的可识别性。在南昌,最重要的城市节点有红谷滩的秋水广场、老城区的八一广场等。前者以丰富的游乐功能、气势磅礴的音乐喷泉引人入胜;后者以方正恢弘的场地、高耸的八一起义纪念碑以及周边历史浮雕、苍松翠柏所构成的场所气氛给人以深刻印象(图3)。南昌市也有一些节点是令人迷惑的,如坛子口、老福山等处的立交桥,多条高架道路在此交汇,造成错综复杂的桥下空间,人们在此很容易丧失方位感。这就需要强化此类节点处的标识性,如通过周边建筑、中心环岛雕塑、景观的处理来凸显空间的特征。

(五)边沿

边沿是指城市空间中两个区面的边界,是一种线性要素。它可以表现为城墙、街道以及森林、山地、水体的边缘。边沿的意义在于以清晰、连续的轮廓划定不同区域的范围,并形成区域间的差异。例如,纽约中央公园四周被林立的高楼所拥簇,形成令人难忘的边沿。特色活动也能加深人们对边沿的印象。杭州湖滨路两旁,一边是繁华闹市,一边是秀丽的西湖风光,在清晰划分自然与人文的同时,又为市民及游人提供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幸福感的场所。对南昌而言,最重要的城市边沿应该是赣江的江岸,沿江建成的市民公园以各种自然及文化景观、休闲设施、漫步道等形成亲水空间,吸引着市民在节假日前往休憩游乐。而沿江以296栋建筑为舞台,长达8公里的“赣江灯光秀”,已经成为南昌市新的城市名片。反观南昌老城区的一些湖泊,如西湖、东湖,虽然边沿形式清晰、明确,却因空间逼仄,只具有人行道的功能。其高高的驳岸垂直入水,将人与自然隔开,显得单调生硬,缺乏魅力(图4)。

三、城市空间形象可识别设计的要素组合

在强调要素的同时,凯文·林奇也指出了整体性原则的重要意义,只有在要素间建立关联与秩序,才能形成统一、连续的城市整体意象。

(一)有机与关联

1.点、线、面的结合

城市空间中,可用景观轴线或道路,连接沿途的节点、标志与区域,形成整体性体验。例如,法国巴黎以香榭丽舍大街为轴,将沿途凯旋门、协和广场、方尖碑、卢浮宫等串连为一个整体。我国桂林市则通过疏浚工程,将漓江、桃花江、杉湖、桂湖、榕湖、木龙湖贯通起来,沿途缀以象鼻山、七星公园、穿山公园、芦笛岩等景点,形成一个优美的环城景观体系,强化了人们的体验。[2]这些做法对南昌市城市空间形象建设也具有参考意义。

南昌市素有“水都”之称,除了赣江之外,市区还有二河八湖(抚河、玉带河、象湖、青山湖、艾溪湖、梅湖、东湖、西湖、南湖、北湖),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8%。然而这些水体却大多孤立存在,彼此间缺乏联系,市民并未有身在水城的强烈印象。因此,应根据南昌自身特点,从生态文化高度对全城水体资源进行规划、整治,打通相邻水体间的关联,在孤立的湖泊斑块间建立生态廊道,培育生态系统,形成全城生态绿网,打造南昌“水与绿色之都”的新形象。同样,对于散落于市区各处的人文遗址,也可采取类似做法。例如,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之地,红色意象是南昌城市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能以当年起义军的战斗路线为轴,沿途复原、新建相关遗址,形成完整连续的红色文化体验带,则能使后人通过情感亲历的方式,加深对这座英雄城市内涵的理解。[3]

2.自然与城市的结合

与自然地形的深度融合,往往使城市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如在我国常熟市,虞山深入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空间格局。[4]香港的维多利亚湾,是城市格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南昌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也应将自然与城市有机结合,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例如,精心打造赣江两岸的滨水地带的景观,使之真正成为南昌“一江两岸”格局的黄金轴线。将跨江的几条城市主干道处理为景观轴,通过沿途精心打造的标志、节点、区域来形成景观序列。其中,临江城市天际线及梅岭远山可作为最壮丽的两个高潮来进行表现。而在赣江西岸新城,则应以梅岭(飞鸿山)为中心进行保护性开发,沿山地带建筑不应与山体争势,多设面朝山体的视觉通廊,形成山在城中的空间意象。

此外,城市文脉与自然彼此渗透,将使空间具有动人的场所特征。杭州之所以被联合国人居中心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不仅因为西湖的美景,还因为融会于湖光山色间的“山城林堤、粉墙黛瓦、石阶斗拱”,并“处处流露出和谐之音”。[5]南昌自汉代灌婴筑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江城名迹记》和《南昌府志·名迹》中,记载的南昌名迹有260处之多。[6]清代又有著名的豫章十景之说,即“滕阁秋风”“西山积翠”“洪崖丹井”“铁柱仙踪”“南浦飞云”“章江晓渡”“龙沙夕照”“徐亭烟柳”“东湖夜月”和“苏圃春蔬”,如能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古迹加以复原,将会使南昌的城市形象显得更为丰厚、饱满。

(二)主从与层级

对城市空间要素进行主从区分,层级处理,有助于简化城市空间的复杂程度,突出空间特征。例如,南昌总体规划“以赣江为主轴,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组团式、网络状发展”的扼要表述,便清晰地呈现了城市的整体格局。在标志、道路、节点、区域、边沿五要素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应具有清晰的圖底关系与层级秩序。例如,道路与边沿形成区域的边界,区域作为节点与标志的背景,节点成为区域背景中的核心,标志则是节点、区域中的最重要焦点。而各空间元素本身也有等级之分。以节点为例,城市主题性节点与一般社区广场,其处理程度应当有所区别。像八一广场这样的主题性节点,就应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景观层次及空间序列的规划,营造足够隆重的纪念气氛。而船山广场的规划则应着眼于区域性的功能与气氛。

(三)统一与协调

风格统一的环境,符合知觉的简化原则,易产生整体意象。相反,杂乱的环境令人不安与迷惑。城市设计中,除了功能区域内要素的形式应保持统一,区域与区域之间也应建立起意象上的协调关系。可通过为城市设定主题色,并分区制定色谱的方法,达成各功能区域间的多样统一。本文认为,红色及暖灰色,可作为南昌城市主色的一种选择。这是因为,红色可以很好地凸显南昌“英雄城”的主题,与当地自然条件中典型的红壤保持着意象上的关联,与代表古代传统文化的灰色不矛盾。此外,红色中隐含的力度,与南昌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南昌人喜好鲜、辣、咸的饮食习惯以及他们较为热烈强势的性格,也具有某种情感上的共通性。城市主题色的设定并不意味着整个城市色彩的单调,在主色的氛围下,各功能区域可以通过对比与微差的方法演绎出丰富的色彩层次。

四、结语

现代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性格的丰富与复杂。然而,对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与人文进行深入挖掘,最终将为城市找到自己的个性。而城市空间的秩序化,使得这种个性的识别变得可能。南昌,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21世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以空间述说这座城市的独特内涵,值得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邓瑛.红色文化视域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以江西南昌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6,(09).

[3]李志辉.采用“点-线-面”的城市规划模式凸显旅游特色——以南昌市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

[4]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邓瑛.红色文化视域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以江西南昌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6,(09).

[6]达婷.明清南昌城历史景观组织研究[J].中国园林,2017,(04).

猜你喜欢

南昌城市空间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创享空间
南昌护桥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QQ空间那点事
“八一”起义为什么在南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