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天祥纪行诗的“诗史”追求

2017-12-01曾娟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5期
关键词:诗史文天祥

曾娟娟

【摘要】文天祥在其人生的流转奔亡等重要阶段留下了近二百首纪行诗歌,在且行且吟中记载了诸多当时的重大事件,为历史留下了详细可考的证据,弥补与修正了《宋史》的不足。他发扬老杜的“诗史”精神,以其丰富的创作践行了對“诗史”观念的自觉追求。

【关键词】文天祥 纪行诗 诗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113-01

在我国文学史上,文天祥是一位有着位及人臣,家国破败,末代丞相,书生将军,流转奔亡,九死一生,阶下之囚等一系列跌宕起伏人生经历的诗人。尤令人唏嘘的当属他出使元营后被囚北上,其后出逃南下,其间引兵作战,最后被俘再次北上的这段经历。在这一段堪称传奇的经历中文天祥留下了近二百篇纪录其行程和经历的纪实性诗歌。这些诗歌有清晰的时间线,有详实的事件,有明确的地点,将行程、景物与情感相结合,一路行程一路诗地真切记录了国家从风雨飘摇再到大厦倾覆的社会现实以及诗人的不幸遭遇和心路历程。这些诗歌分别收录在《指南前录》(占95首)《指南后录》(占77首)《集杜诗》(占24首),被称之为文天祥的纪行诗。

一、文天祥对“诗史”的追求

“诗史”之名,首见于钟嵘《诗品》[1]。至晚唐《本事诗·高逸第三》和《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都把杜甫与“诗史”联系起来。杜甫历经安史之乱后的诗歌成就颇高正是因为其诗不再局限于个人得失,而将更广阔的视野投向了兵荒马乱的复杂社会环境,呈现了史书没有的历史真实,反映了诸多不为人知的民生疾苦,展示出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文天祥概括杜诗是通过“寓记载之实”,“抑扬褒贬之意”[2]。文天祥自己在纪行诗创作中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史亡而后诗作”。他的纪行诗完全是对史的自觉追求。其自觉不仅体现在自我情感的抒发,更体现在他想让人们了解“南宋”存亡关头,发生在他身上和周围世界里的真实事件。这种“诗史”追求在文天祥纪行诗作中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在宋末这等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人人自顾不暇之时,没有朝廷和专人进行有效地存史工作。特殊的时代背景往往会造就文化突破,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但在我们后人看来,这也成就了一种卓越的贡献。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每一位宋末忠臣义士都将“存史”之责和“忠义”理念时刻铭记于心。如果说“诗史”算是始于唐,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史”盛于宋。这些因素深深影响了文天祥有意的“诗史”创作。

二、文天祥纪行诗对“史”的作用

不管是在《指南前后录》还是在《集杜诗》中,文天祥数度说明自己作诗是为了“识其为人”、“史有考”,文天祥在其《集杜诗》与《指南前后录》中,对其两段抗元经历进行了详细、完整的记录,完全足以更补史之误漏,为后人知国家兴亡之由,阅其生平之历,晓忠臣义士之举提供佐证。

他在《指南录·吊五木》小序记录了他亲历的第一场战役——“五木之战”。其中的记载详尽到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据载,“唯尹玉残军五百人,与北兵角一夕......止有四人得归,无一人降者”。尹玉战死后尹玉的残军仍在岸上同敌军厮杀,最后仅四人幸存,无一投降。他的纪行诗纠正了《宋史》的不实之处,归还了爱国将士一个清白。

又如文天祥出使元营一事在《元史》“宋降......仍除天祥枢密使,寻除右垂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的记载中语焉不详。而文天祥的纪行诗《指南录·使北》一诗中详细说明了此次出使事件过程,还原了历史真相:

其一,南宋请降时间和文天祥出使元营的实况不符。文天祥受命出使的时间早于南宋请降的时间,而后他被囚元营自然消息不得通。那么文天祥无论从出使动机还是受命的身份来说都不是奴颜婢膝的祈请使,而是一个心系家国,临危受命的宰相。且在《集杜诗·发京师》中文天祥也再次申明自己不在祈请使之列,羞于与吴坚、贾余庆之流为伍。

其二,随元军北上的原因有误。文天祥在《使北》序中交代了“予不在使者列,是行何为?盖驱逐之使去耳。初九日与吴丞相同被逼胁,黾勉就船”与《元史》“丞相怒拘之。偕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北至镇江”的记录相出甚远。文天祥被囚胁迫北上的无奈之举绝对是有别于祈请使丧权辱节,自愿随敌的行径。

其三,辨清朝内忠奸。同为被逼北上的家玄翁较有气节和良知,承蒙他“为死伤勇,祈而不许,死未为晚”的劝告让文天祥暂时放弃死志以图脱身报国。而《宋史》记录的祈请使之一的谢堂则是一个“曲意奉北,可鄙恶尤多”的小人,靠奉承和贿赂元将伯颜脱身,并未一同北上,文天祥《使北》序云:“谢堂已宿谢村,初九日,忽驾舟而回,或谓唆都为之地,伯颜得贿而免”。没有《使北》组诗,谢堂的丑陋行径就无从知晓。

总言之,倘若没有文天祥纪行诗歌,这类重大历史事件或被《宋史》的某些不实之处曲解,或随着时间的流逝彻底湮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激励着文天祥以其纪行诗的创作践行着“诗史”追求,为后世补“史缺”和正“史误”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潘玥.简论明代“诗非史”观的流变[J]杜甫研究学刊,2010(3).

[2]《文天祥全集》[M].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397.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史文天祥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正气文天祥
杜诗“诗史”说检讨
试论杜甫“诗史”在宋代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