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县,一个鸡鸣听三省的地方

2017-12-01漠月

飞天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环县

漠月

尽管是第一次到环县,我却没有什么陌生感,觉得只是又逛了一趟亲戚家。走走,看看,心情颇为放松。究其缘由,大概就是因了“鸡鸣听三省”之故,自然而然地有着一种古老而朴素的亲近。可不是嘛,环县就是甘肃与陕西、宁夏交界之地。这样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够得上特别了。交界,也是连接之意。远亲不如近邻,相互往来联系,都在情理之中。陕甘宁,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从古到今掰扯不开的一个关乎历史地理的大概念,包括它的人文和经济,可谓一脉相承、势若唇齿。如果北通内蒙古,那就正如古籍所述,是襟带四方了。环县深居陕甘宁其中而四顾,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昭然若揭。

意料之外的是,我对环县其实知之甚少。并非有意忽略,恰恰是因为相距太近。从银川出发,与鄂托克擦肩而过,途经盐池和定边,走高速公路不到三个小时的车程。在辽阔的大西北,这样的距离实在不能算远。正在建设的银西(银川至西安)高铁横穿环县,开通后这个时间还要大大缩短。在现代化背景下,时间代表距离。

环县历史悠久,这是没有疑问的。根据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存考证,这里旧石器晚期已经有人类活动;五六千年前,先民集居在这片土地上农耕养殖、繁衍生息。也许能够这样想见,那时的先民在这里“诗意的栖居”。就因为一个“环”字,首先令我感动。感动发自内心,之后是思索和联想。环县为什么以“环”为名?其中必有可观之辞。果然,旧《环县志》曰:“环州古城,以环江流绕城西,委屈环抱,故名。”寥寥数字,说得够清楚了。流绕,委屈,环抱,这绝非文字游戏——这是环江的真实面貌。环江早于环县,环县因环江而名,这种逻辑关系不可颠倒,也完全符合人类“逐水而居”的生存之道。否则,环县是周人发祥地之说,便不能成立。环江亦称环河。问题是,江与河区别太大,形态不同。以我之见,还是称之为环河更加贴切。河要流绕,要委屈,要环抱,所谓曲折回转、穿峡越涧,动感尤其强烈,最终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广大流域,成为人类最理想的栖居地。这样附会,虽说有牵强之嫌,我却觉得很接地气很踏实,少了漂泊之虞,也是对环县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所致。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环河,早已经不是古时候的模样。经年累月之间,洪水的冲刷和人为的改造,环河的河床逐渐移到现在的西山脚下,没有了昔日环抱城池的丰姿。我眼前的环河,显得枯瘦,见不到“石桥交跨,小巷分流”的景象,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今天的环县,是个缺水的地方。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环县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这是实情,无可回避。

“环,古用武地也。”区区六个字,拆解开来,延伸而去,就是一部风起云涌、金戈铁马、惊心动魄的战争连续剧。古有御胡屏障秦长城、关中要塞北萧关、城镇堡寨烽堠墩、肃宗拜将灵武台、宋夏交兵主战场、李过辗转环江岸等;今有西征首捷降野骡、红军决战山城堡、西野收复环县城、胶泥崾岘五壮士、剪除土匪保政权等。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来细述,仅就罗列的这些标题,足可调动读者的兴趣。由此也不难看出,环县这个地方人文积淀深厚,教育昌明,民风淳朴,老百姓很有文化,他们总结起自己家乡的历史时,是很自豪的,一套一套,如数家珍,甚至像说书、写章回小说似的,既高度概括,又生动活泼,还透着那么一股风趣、幽默的劲儿。当你欣赏了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县道情皮影,这种感觉会更强烈。我手头就有一本《环县史话》,从环县的过往到当下,图文并茂,道古话今,似乎无所不包。将这本书仔细地阅读一遍,大约可以充当半个环县人了。当然,严肃的态度是亲历亲为,能够走遍环县的山山水水更好,更有发言权,相信会收获更多。纸上得来终觉浅嘛。

历史毕竟是过往,一去不复返。思古抚今,人间正道是沧桑。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在挥手之间割断历史。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环县就像环江那样,“流绕”、“委屈”地走到了今天。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先说说昨天的环县。我在这里首先要撇清一个概念,“昨天的环县”指的是改革开放前的环县。如此,便可借用两则环县民谚。其一:“吃饭靠糜子,穿衣靠皮子,出门靠驴子。”衣食行都有了,还缺住,住土窑洞。其二:“通信靠吼,看门靠狗。”这就是当初环县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说到底,一个“穷”字了得!听到这些民谚,我忍不住笑了,感佩环县老百姓的智慧、幽默和风趣。继而,难免有些沉重,就再也笑不出来了。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在这些貌似笑话的民谚里,包含着老百姓太多的苦涩和艰辛。进而,反观历史,环县这个地方又为什么英雄辈出,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大行其道?说明这个地方从古到今还是穷人多啊!就大的历史观而言,是这个世界上穷人多,并非环县之一隅。想当年,李自成虽然举旗于陕北米脂,但他此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环县度过的,在这里修养生息,东山再起,直到明崇祯十七年攻克北京城。再譬如著名的山城堡战役,是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也是长征的最后一战,甚至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经三次到环县,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记入他风靡世界的名著《西行漫记》。但是,如此密集繁复的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环县人民的生存状况,反倒有更加恶化之势。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战争的本质首先是破坏和颠覆。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干旱少雨,水资源十分匮乏。天災加上战争,老百姓的日子能够过安稳吗?正因为环县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乃兵家屡争之地,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社稷,无一例外地在这里筑高墙、修城堡、设关隘、驻重兵。环县境内除了著名的战国秦长城和汉萧关外,修筑的城、镇、堡、关、寨、烽堠、台墩,星罗棋布,遍及全县;时至今日,尚存的就有一百余座。一个小小的环县,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古代军事建筑,简直可以开辟一个地面博物馆了。这在全国众多的县域,恐怕也是首屈一指。这些作用于战争的建筑,无非劳民伤财而已。这些遗存现在被罩上一层璀璨的文化光环,而被人们津津乐道,岂不知它渗透着无数劳苦大众的血泪。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历史也一样,像一枚冷冰冰的硬币。而且,我固执地认为,历史的这种冷漠和生硬,在环县呈现得尤为突出,足够惊心动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必将碾碎一些东西,包括人们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环县和全国各地一样,改革开放后,没有任何选择地站在了历史新起点上。事实上,这就是一种选择,并且义无反顾。

在环县境内,所行之处,随时可见抽油机。抽油机是用于抽取地下石油的设备,造型简单而奇特,抽油时主机在杠杆的作用下一起一伏,模样有趣,被人们戏称为磕头机。陕甘宁广袤的大地上,磕头机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标配,与风力发电机一道,大有遍地开花之势。环县当然也不例外,也是引以为自豪的。这也表明环县这片土地在远古时代,是一个水陆动物成群、林茂草丰的地方,到处是湖泊和沼泽。早在晚侏罗纪时期,这里也是恐龙的世界,被考古学家命名为环江恐龙。这势必引出一个新的话题:环县是资源富集县。石油、煤炭、天然气、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据悉,环县境内已经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五亿多吨,这是一个庞大得惊人的数字。环县现在磕头机遍地,与古老的烽堠、台墩比肩而立,也就不以为怪了。可以预料,这样的情状,在环县往后的岁月里是常态,是一道习惯成自然的景观,会长期存在。环县还盛产五谷杂粮,是中国小杂粮之乡。主人好客,热情有加。我们每到一处,餐桌上必有当地小杂粮制作的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这些小吃就其花样和精细程度,可说是发挥到了极致,色香味形俱全。孔子说过,食不厌精。环县老百姓将其践行得堪称完美,让民间的俗食变成了舌尖上舞蹈的精灵。

我要说的是,既然资源富集,为什么还长期穷困?就这个问题,我和环县的几位同志作过短暂的交流。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主要的原因是缺水,年均降雨量三百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两千毫米,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也就是说,先天不足。深层的原因是前些年改革措施不得力,政策机制不灵活,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短缺,交通落后等等。我知道,这虽然是一种官方色彩很浓的回答,却也是实际情况。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存在即合理。但是,千万别忘了,合理的又是必须改变的。否则,社会便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现在好了,一切都沿着向好的轨道推进。在经历了长期的萧条和凋敝之后,环县人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奋发图强,坚韧地走向崛起之路,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前景乐观。

在这里,我无意罗列一些干巴巴的数字,尽管数字最能够说明问题。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我以为这就是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好诠释。这也是真理,真理总是这样朴素而简单明了。环县人民是深谙其道、深明其理的。他们步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如果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真是再好不过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受到银西高铁的启示。是的,在建的银西高铁像一条巨龙,由北向南,贯穿环县。在阳光之下,在高原之上,钢铁的巨龙熠熠生辉,焕发出无可比拟的现代化的神韵。它摧枯拉朽,它流光溢彩,它呼风唤雨,它必将带动环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向新的腾飞大道。若要富,先修路。更何况是一日几千里的高速铁路——环县人民有福了。也是有感而发。据我所知,与环县相距不远的宁夏固原市,却非常遗憾地错过了这条争取了多年的高铁,只能无奈地叹息,然后又是无尽的期待,望眼欲穿;你不能说政策不好、人不努力、天不帮忙,只能说自己的运气太差。当然,希望还是有的,却不知道要等到何时。机会往往是这样的,失去容易得到难。

此次环县采风,安排的景点真不少,名胜古迹、园林景观、文物展馆、文化遗存、红色教育基地、工矿企业均有之,内容丰富,我们几乎是马不停蹄。其实,我更多关注的是,环县作为革命老区,环县人民历经风风雨雨,甚至枪林弹雨,用五谷杂粮养育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同样又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时至今日,他们究竟过得怎样?当下环县的老百姓,有着怎样的幸福指数?这个话题很严肃,也很敏感。作为访问者,我也保持着高度的谨慎。

好客的主人并不回避,直言不讳地表示,环县是山区贫困县,目前尚有六万多贫困人口。于是,我们走访了小南沟乡的几家贫困户,参观了滩羊养殖场,以及环县北部典型的地形地貌。真正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干旱是显而易见的,植被稀疏,黄土裸露,风起时尘埃翻腾、枯草披靡。正所谓“山童水劣,世罕渔樵”、“秋早春迟,风高土燥”。有树,以槐树和杏树居多,低矮的树身往往布满虬结,树冠也小,寂寞地挺立在枯黄的旱塬上,飞鸟不栖。在宁夏境内,人们将这种长不大的树称为老头树。环县人是不是也这样称呼,不得而知。既然是老头树,就难免给人一种沧桑之态。有的杏树结得满枝头大拇指大小的杏子,阳光下诱人的一片橙黄。摘一颗品尝,酸涩并涌,只好摇头弃之。究其原因,多说无益,就是扯心扯肺的两个字:缺水。其实,只要我们怀有悲悯和恻隐之心,这些看似其貌不扬的树,却是高蹈的,伟岸的,大气的,它们太像恪尽职守、大公无私的哨兵,无怨无悔地守望着家乡,以及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沉默中有一种坚韧的力量。一树一菩提。良久地仰视,我们是应该有所悔悟的啊!

客观地讲,深居这种环境的老百姓们靠天吃饭,要想尽快脱贫,肯定是有很大难度的。至于怎样脱贫,当地政府研究出了不少措施,正在实施中。譬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工程,譬如养殖滩羊和奶牛,就是措施之一二,效果怎么样,还要看市场。但是,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改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当务之急,马虎不得。因此,环县人民开始在干旱的七沟八梁上植树种草,还是因为缺水,成本相当高,高得令人咋舌。而此时此刻,距离千里之遥的我国南方却被大雨反复浸泡,许多城市洪涝成灾,大水汤汤,疑似泽国。面对阳光炙烤下的环县,我在心里默念,甚至祈祷:如果有雨有水,大西北也是江南,插根筷子照样发芽!

接下来,就有了毛井镇之行。毛井因为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董福祥而史志留名。董福祥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战功卓著,曾经率领甘军阻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护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西安,后来又成了慈禧太后和荣禄权术较量的牺牲品,于抑郁寡欢中卒于光绪三十四年。宁夏著名学者薛正昌先生著有《董福祥传》。关于董福祥的历史功过,书中有大量论述,不妨一读。毛井镇辖区有个黄寨柯村,是我们重点访问的对象。这是一个置身黄土塬深处的村落,长期以来几乎与外界隔绝。多少年来它与世无争,过着自给自足的小日子。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然而,它是落后的贫困的,也就被自然而然地划为扶贫难度最大的村子之一。在这个阳光高照的上午,我们一行来到这里。我首先是被隐约传出的歌声吸引的。准确地说,是秦腔。有道是秦腔一腔铜,声震八百里秦川。不叫唱秦腔,叫吼秦腔。在黄寨柯村,我听到的秦腔却多了几丝柔弱。是女声,温婉有余,刚气不足,倒也别有一番韵味。循着唱声而去,就见一处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小院,植三五棵树、砌一方花池,门口挂着一个木牌,上书“毛井镇黄寨柯村老年人白间照料中心”。好长的一串名字,讀来却不觉乏味枯燥,反而有温馨亲切之感。一面鼓,一面锣,两把胡琴,一组廉价的音响设备,简陋而不嫌单调,虽属自娱自乐,但严肃认真。听者和伴奏者男女老少皆有之,而唱者则是一个年轻女子,二十岁出头的样子,穿戴时尚,唱得很投入,对来访的我们不惊不讶,视若常人。我们听了好一阵子,都认为唱得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我们都给她点赞,竖大拇指。问及,该女子说是因为喜欢,自己学唱的,没有拜过师。问她今后有什么打算,回答是就在村子里待下去,现在条件好多了,衣食住行基本有保障,生活有出路。几个操持乐器的老者很平静,并没有随着秦腔的曲调而喜怒哀乐。也许是见多不怪,或者在经历了命运的磨砺之后,心境早已经沉稳得波澜不惊。在老人照料中心的东边,有一排经过重新粉刷的砖房,是村委会办公室,几个年轻人住在那里。看了放在桌子上的记录本,方知他们是来自县乡的包村扶贫干部。我惊讶于他们的年轻,以及脸上的淡定。我知道,包村扶贫是硬任务,所谓壮士断腕、抓铁有痕,有严格的内容规定和时间要求,必须做到精准无误,出了问题或者完不成任务,是要追究责任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说穿了,这是政治任务。凡事一旦和政治挂上钩,就是千钧之重,行为者得有四两拨千斤的勇气和胆量,更要具备非常的智慧。我这样思索着,然后无言离去。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祝愿他们马到功成,让黄寨柯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也相信,他们会成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不知道为什么,像是很突兀地,在环县干旱的土塬上,在这周人发祥之地,我竟然想起鲁迅先生的这句诗。

不问鬼神问苍生。其实,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问问鬼神也无不可。后来,我们参观了俗称东老爷山的兴隆山。这座闻名遐迩的道教大山,建成于明代万历元年。据说最初是为纪念关老爷(关公)而修建的。兴隆山恰好坐落于环县东北部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鸡鸣听三省的美誉,就出自这里,由此也可见其地理位置独特。每年都举行声势浩大的道观庙会,陕甘宁以及内蒙古、四川、山西等省区的善男信女云集这里,祭祀神灵外,还进行物资交流、观光旅游。山上有天造地设的二龙戏珠景观,苍松翠柏环绕,满目绿树花草。有众多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庙宇楼阁。其中就有城隍庙。城隍庙旁边立一个牌匾,上书这样一段文字:“庙内供奉城隍,为护国安邦、除暴安良、统辖亡魂、调风和雨之神。”参观过不少庙宇和殿堂,但是这样的告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不敢失笑,讶然是有一点的。头顶三尺有神明。在城隍面前,我不能说假话,只有诚惶诚恐地袒露自己的心迹: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还有一副城隍庙的门联,我也是第一次拜读,觉得很有意思,以为表达了道教文化的基本内涵,必为警诫规劝世人之用。心有所动,就用手机拍了下来。不妨展示如下:

举念肝(奸)邪任尔焚香无益

存志正直见吾不拜何防(妨)

猜你喜欢

环县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承解析
带着故事看砖塔
环县旱地玉米割苗增产技术
环县旱地黄芪高效栽培技术
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征
现代语境下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民俗学解析
浅论环县道情皮影的美学特征
环县道情皮影戏剧目及音乐特征分析
行走环县
环县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