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宗元无神论思想之我见

2017-12-01王锡彬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上海古籍出版社唯物主义河东

王锡彬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柳宗元无神论思想之我见

王锡彬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柳宗元是中国唐代哲学家,也是重要的无神论者。他的无神论思想,特别是他对两汉“天人感应”思想之辩,在中国无神论史上占有要的地位。本文认为,柳宗元无神论思想经过了两次转变而逐渐形成。

天人感应;无神论;唯物主义

1 对“天人感应”思想由崇信到怀疑

柳宗元十七岁时,初入仕途的他写下了《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六首》,开始宣扬”西成有樱岁之报,南极见寿星之祥,灵既屡加,天恩允答”①的“天人感应”思想。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这年柳宗元二十四岁,著有《终南山祠堂碑》、《太白山祠堂碑》,集中反映了柳宗元对“天人感应”思想的崇信。

“天人感应”思想在柳宗元早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教育背景、职业身份、个人利益都决定了其思想中必然有“天人感应”的观念,以及其认同“天人感应”相关理论的思想阶段。

从贞元十丸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到元和三年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止。这段时间是柳杀元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他由唯心主义有神论向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转变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柳宗元写作的大量文章中,“天人感应”思想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礼部贺甘露表》中,柳宗元对于延和殿前丁香树降甘露一事,不是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是认为“玄化升闻,灵赐昭答,必呈尤异之应,以告天地之和”;②在《为王京兆皇帝即位礼毕贺表》中认为“内明感通,遐迩昭泰夕遂使祥光下烛,嘉气旁通”;在《为王京兆贺嘉莲表》中,柳宗元又认为嘉莲一事是“祥图焕开,异彩交映,赞天地之合德,表神人之同欢”③,都表明柳宗元思想中还存在“灵赐昭格,天人合应”的神学观念。

但是,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柳宗元这一时期的许多贺表中,唯物主义的因素已开始萌发了。比如,在《礼部贺白龙并青莲花合欢莲子黄瓜等表》中,虽然他还讲“天道非远,睿感必通,叠瑞重祥,累集宫禁,”④但他开始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气”的作用:“二气交泰,万国同和,动植思协于殊祥……。”⑤在《礼部为百宫上尊号表》中,他认为“郊天地”的目的在于使“阴阳协和,动植交畅”,认为“今天地交泰,俯临元辰,正始之美夕正当其运”,力图用唯物主义的思想即其所说的“天地交泰”,“二气交泰”、“阴阳协和”来解释“郊”⑥(古代皇帝每年冬至在南郊祭天的祭祀活动)的合理性。山于唯物主义的因素在柳宗元的唯心主义有神论中萌芽,从而使得这个时期柳宗元思想呈现出思想逐步转变的现象。

与萌芽着的唯物主义思想相适应,柳宗元对“天人感应”的神学观念,特别对神是否存在、是否能“昭感”人事开始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集中体现在《稽说》和《监察史壁记》中。在《监察史壁记》中,柳宗元指出“圣人之于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亦附之教焉”⑦,把祭祀仅仅看成是一种“神道设教”、“教化”百姓的手段,要求人们不必把这种“祭祀”神化。在《稽说》中,柳宗元针对“天人感应”中重要的具象化体现——天灾进行了论辩,他认为,自然界中的旱、水、虫、蝗等灾害都是自然现象,是“夭使之”,与人事无关。这样他就已经开始把“天道之事”和“人之事”区别开来,从而抛弃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其后期“天人不相预”⑧思想的确立提供了一个基础。

2 对“天人感应”思想转向批驳

此后直到柳宗元死于柳州刺史任上的这一段时期,这是柳宗元唯物主义思想的确立时期,也是他对有神论思想、特别是对“天人感应”思想的批判的相关论述逐渐成熟的阶段。

柳宗元对“天人感应”神学观念的批判,是在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他的唯物主义思想集中地反映在《天对》、《天说》两篇文章中。在这两篇文章中,柳宗元首先把“天”还原为自然的天,从而确立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天说》中,柳宗元指出:“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⑨这样就把天看成是和瓜果、痈痔、草木一样的自然之物,肯定了天的物质性。

在《天对》中柳宗元从元气出发,指出阳气的无限积聚就形成了天:“无营以成,沓阳而九”,“冥凝玄厘,无功无作”,“吁炎吹冷,交错而功”。⑩反对了上帝、神灵创造世界的错误观点,为对“天人感应”的批判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

其次,柳宗元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把人和天区分开来。认为社会和自然界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人和天都有自己的运动法则,是互不干预的。

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天人不相预”的思想前提下,柳宗元对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有神论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时令论》、《断刑论》、《贞符》、《非国语》、《封建论》就是这种批判的产物。

柳宗元认为,有神论思想是统治者用来欺骗、愚弄劳动人民的工具。他认为:“卜者,世之余伎也,道之所无用也。圣人用之,吾未之敢非。然而圣人之用也,盖以驱陋民也,非恒用而微信矣。”指明了统治者自己也不一定信神,他们仅仅是把鬼神观念当作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

3 柳宗元思想转变的原因

柳宗元的思想之所以会发生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有神论向无神论的转变,个人认为主要受以下两点原因影响:

第一、永贞维新中政治上的需要是柳宗元思想转变的动力。“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进入动荡不安的衰落时期。在这一阶段,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为了从旧官僚手中获得更大的权力,他首先就必须从理论上寻找武器,批判以宦官为代表的大地主阶层借以维护自己统治的理论思想。而大地主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总是借助“天”来威胁人民,宣扬“天人感应”的观念。要在政治上革新,就必须先驳倒这个理论根据。政治改革的需要,促使柳宗元把斗争的矛头先对准以“天人感应,为代表的神学观念,开始了他向无神论的转化。

第二、在永贞新政失败之后,柳宗元被贬永州,为他思想的转变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在永州,柳宗元逐渐找到了百姓们苦难的真实根源。在《捕蛇者说》中,柳宗元指明百姓苦难的根源在于“苛政”,而不是上天注定的。这一切就使得柳宗元能透过“政通人和”的假象了解到社会的实质,看出“祥物”之后隐藏着的社会危机,使得柳宗元能客观地对待现实,对待传统的神学观念,促使其思想的转变。

注释:

①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第1版,第193页。

②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第1版,第152页。

③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第1版,第156页。

④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第1版,第144页。

⑤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第1版,第123页。

⑥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10月1日第2版,第113页。

⑦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第1版,第143页。

⑧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第1版,第281页。

⑨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第1版,第56页。

⑩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第1版,第58页。

[1] 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2] 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 牙含章、王友三.中国无神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 黄建辉.论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4).

[6] 张铁夫.论柳宗元的有神论和无神论思想格[J].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学报.2007.3

[7] 刘清平.柳宗元与中唐的灾害新思维[J].中州学刊.2011.7.

王锡彬(1992-),男,汉族,北京人,美学硕士在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研究方向:审美文化研究。

B91

A

1672-5832(2017)12-0169-02

猜你喜欢

上海古籍出版社唯物主义河东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邻父伐树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剪影
登楼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