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类高校建立农村志愿服务机制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影响研究

2017-12-01毕艳玲贾星阳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志愿志愿者

刘 岩 毕艳玲 张 杨 贾星阳

(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农业类高校建立农村志愿服务机制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影响研究

刘 岩 毕艳玲 张 杨 贾星阳

(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精准扶贫政策在我国以多种形态实施,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精准扶贫也是其中形式之一。高校建立农村志愿服务机制,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确定志愿服务责任人和帮扶措施,以政策支持为保障,提高志愿服务协作效率。真正把农业类高校资源优势挖掘出来,以农村主体服务需求为导向,扩展服务项目,强化志愿者自身素质,建立服务机制导师制,加强高校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引导,保证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准扶贫;精确识别;精确帮扶

1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困境

1.1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现行的高校志愿服务包括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服务,西部志愿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等多个不同形式。自1996年,高校实施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活动以来,各高校志愿者就踊跃加入到社区服务的队伍之中。为了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从2003年开始,各高校开始实施大学生西部志愿计划。每年的寒暑假各地高校因地制宜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除此之外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以及抢险救灾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学生真正接触社会,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环境,不单单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也为社会创造了更高的价值。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可以帮助我国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探索更多的实践领域,对理论的不足进行弥补。

1.2 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困境。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事业,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缺乏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志愿服务者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经费支持,停留在等待服务机会的状态下。有的志愿服务计划空洞,战线长,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有的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可是有价值的活动并不多。有的志愿服务效果不错但不能长期坚持。有的活动没有对志愿服务双方的供需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志愿途径比较单一,缺少可以得到社会支持并且参与度较高的长期品牌项目。

2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现状

精准扶贫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找到精准扶贫对象使其走出贫困。而现如今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正常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对落后。贫困地区相对偏远,经济欠发达,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成本较低,工作效率不足,造成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供需不平衡。精准扶贫就是探索其中的深层原因,并制定科学严谨的帮助措施。确定对象的困难情况,同时由责任人实施项目并跟踪管理协助。准确地说就是制定和实施配套措施,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充分发挥每支志愿者队伍的各自特点,参与并制定科学的援助措施。

精准扶贫是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高等院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全面推动高校扶贫工作,教育部为此出台《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要发挥高校优势,找准贫困地区需求与学校优势的结合点,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卫生扶贫、咨政服务、宣传培训和社会动员等方面探索多样化扶贫路径;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做到调查深入细致、帮扶踏实稳定,确保每个方面精准管理,有序、有效进行。

3 高校建立农村志愿服务机制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影响

3.1 利用高校优势资源助力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高校应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让学生自愿到农村去,精确识别,精确帮扶。通过农业类等其他高校联系当地扶贫办确定扶贫对象,确定志愿服务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精确到户、分类指导,切实保障帮扶措施与帮扶效果落实到户、到人。做到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中的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和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农业类高校资源优势挖掘出来,建立服务导师制,使更多的农业专家、教授、农业企业参与到服务机制中,提高农村土地亩产值,进而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提高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民通过与志愿者的学习,可以提高其对农业知识的正确认识与了解,并且通过农村青年创业培训、老年健康知识讲座进一步服务三农建设。

3.2 利用高校科技手段促进精准扶贫。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搭建农业交流平台,根据当地的条件,发挥科技为主的优势,逐步形成农产品区域特色。顺应潮流,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网店、微店等使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得以宣传和推广。开展网上采购和配送,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促进农村长效发展,让更多的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有效的聚集在一起。同时,使志愿者所研究的科研项目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科研成果更加的产业化、优质化,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品。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高校建立农村志愿服务机制,在弥补了农村人才不足的同时,也增强精准扶贫的外在动力,同时还提升了农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与能力。高校建立农村志愿服务机制,其志愿者主体是在校学生,他们是校园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和积极组织者,同时也是学校育人工作、高校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以不断进步为中心,以提高农村志愿者的服务质量为重点,使农村志愿者服务活动持续进行,从而建立高校学生农村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1] 张爱琼.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

[2] 吕腾飞.高等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J/OL].改革与开放.

[3] 郭蕾,余波,张妍妍,温亮明.精准扶贫中的信息需求及其服务策略[J/OL].图书馆论坛.

[4] 陈瑶瑶.志愿服务参与精准扶贫的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5] 梁春艳.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1、河北北方学院2017年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201716;2、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河北省农林示范专业服务主导产业提升能力项目子课题项目资助

G240

A

1672-5832(2017)12-0119-01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比亚迪集团扶贫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