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刘勰的“风骨”观

2017-12-01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纪昀志气黄侃

施 宇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再论刘勰的“风骨”观

施 宇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对“风骨”论述比较系统完备的还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详尽论述了“风骨”这个概念,但是古代文论具有模糊性、流变性等特征,后人对于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及的“风骨”这一概念的解释有着种种争议和分歧,本文将结合自身阅读理解,谈谈笔者所理解的“风骨”的涵义。

风骨;气;情;劲健

“风骨”最初是用来品评人物的,始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风骨”大多指的是一个人神气风度的特点,后来才被运用到文论中,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将“风骨”分开,他认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陈,莫先于骨。”也就是说,在他看来,“风”与“骨”也是品评文章的两个不同角度,所以笔者就分别从“风”、“骨”两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1 “风”与“气”的关系

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一共分为四段,无论在文章的第一段还是第二段,刘勰都在文中大量引用了另一个很宏大的概念——气,显然刘勰是很注重“风骨”与“气”的关系的,那么究竟“风骨”这个概念与“气”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微妙的关系呢?

明代的曹学佺认为“风骨二字虽是分重,然毕竟以风为主。风可以包骨,而骨必待乎风也;故此篇以风发端,而归重于气,气属风也。”在曹学佺看来,“风骨”中更偏重于“风”,“骨”依托于“风”存在,所以他只注重了“风”与“气”的关系,当然这跟他对《文心雕龙》“以心为主”、“以风为用”的批评是分不开的。这里的“风”更多的是一种通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社会风貌,而这里的“气”则更偏重于内在的精神气质,具有了陶冶、教化的意味。

而后于曹学佺的纪昀,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相较于曹学佺偏看重于“风”,纪昀的观点是:“纪氏驳之谓气即风骨,更无本末。”纪昀认为“气”就是“风骨”。如果说将“风”等同于“气”还比较让人信服,但是“骨”同“气”被视为同一个概念,还是无法令人信服的。纪昀这样解释还违背了刘勰将“风骨”二字分开解释的用意,那他又为何如此言之凿凿呢?纪昀在《隐秀》篇中说:“纯任自然,彦和之宗旨,即千古之定论。”纪昀推崇的是刘勰的“自然之道”,以“自然”为核心来批评《文心雕龙》,所以他才会将“风骨”归之于“气”。“自然之道”在纪昀眼中不仅是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具有返璞归真的特点,“气”作为“自然”的一个子概念,也应该如此,在纪昀看来的“风骨”更多的应该是顺应自然之道,犹如“气”一般,贯通上下、清新流畅的一种文风。

“风”应该是由一股流动的、清新的、让人通透豁达的“气”所形成的态势,自然界是如此,表现在文章中也应该是这样的情致。在《文心雕龙》中确实提到了很多关于“气”的地方,例如“思不环周,莫索乏气,则无风之验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等等,尤其在文章的第二段,更是推崇曹丕的“文气说”,认为“风”同作家个人的气质有关。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推崇的是孔融的“体气高妙”、徐幹的“时有齐气”,“体气”指的是人内在的性质,也就是志趣高雅精妙,而“齐气”则是比较舒缓的文风,不同气质的作家所写出的作品也各有特点,这就是文人之”气“所带来的对文章风貌的影响。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气”才是“风”呢?“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也就是说“风”的一个特点是“清”。这个“清”并不是白水一碗,无色无味的“清”,而是“思想感情要表达得痛快、爽利,但这不是滑口而过,不是肤浅,要使人越品味越弄”,而刘勰认为具有”清“这个特点的是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刘勰称赞《大人赋》“气号凌云”,也正是因为汉武帝读了以后飘飘有凌云之感,所以这里的“气”应该是一种流动畅达、贯通上下的状态。而“风”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也就是说讲究“风”的文章,可以使情志鲜明,既然“显”是使得情志鲜明,这就又把“风”同另一个概念——情联系在一起了。关于“情”与“风”的关系,历来也是众说纷纭的。

2 “风”与“情”的关系

黄侃在自己的书中反驳过纪昀关于“气即风骨,更无本末”的说法,他认为“今试释其辞曰:风骨即意与辞,气即风骨,故气即意与辞,斯不可通矣。”黄侃认为“风骨”指的是意和辞,“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想,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摅写中怀,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骨也。”黄侃所说的“意”指的应该是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而“辞”则主要是指使得文章呈现出刚健精炼风貌的言辞。在笔者看来,黄侃更多的是认为“风”与“情”相关,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东西,而“骨”则侧重于遣词造句、文辞等形式的东西,黄侃的“意”、“辞”两分说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认同。

刘永济在黄侃的基础上提出了“凡篇中所用‘风’、‘气’、‘情’、‘思’、‘意’、‘义’、‘力’诸名,属“三準”之“情”,而大要不出情、思二者。”也就是说“风”不仅是“情”,即思想感情的东西,在情感中还带有一丝理性的思考,“情思者,发于作者之心,形而为事义。”刘永济的“风”是带有理性思考的,属于内容层面的情思,而且在刘永济看来,“骨”是事义的代表,同“风”一样,同属于内容层面,并且能把事义贯通全文的就是“风”。还有一种观点是中和了黄刘二人的想法,认为“风”指的是作者的精神和志气,“志气之符契(符号)是对‘内’——作者自己——而言:‘风’是作者精神、志气的表现。

可以看到这三种看法其实都在把“风”同“情”、“情思”、“志气”这些思想内容层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指作者个人生发出来的思想情感,刘勰说:“思不环周,索寞乏气,则无风之验也。”这句话是从反面来说没有“风”的表现,可以看到两个关键词——“思”和“气”。笔者自己的观点是“思”可以解释为“思虑”,也可以解释为“思想感情”,如果解释为“思虑”,则更多地带有理性思考的成分,而如果解释为“思想情感”,那么“风”可以和情感、志气这样的概念联系起来解释。至于“气”,这里解释为“生气”更好,就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勃勃生机。在现代看来,要评价一个文章的好坏,有很多方面,比如思想感情、内容结构、前后流畅等等,但刘勰只是假借一个虚的概念“风”,就将这些都涵盖在其中,你不能具体说“风”是什么,但是你总觉得它包含的内涵极其广阔、无所不包,古人的概括能力诚然是一流的,简单一个“风”字,却是说不尽也道不明呀!

3 “骨”与“劲健”

“骨”这个字的解释同“风”一样,也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词。今存最早对《文心雕龙》作出评点的杨慎认为“引‘文明以健’,尤明切。明即风也,健即骨也。诗有格有调。格犹骨也,调犹风也。”黄霖在解释杨慎的这一观点时认为“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了‘风’与‘骨’的涵义,即文章外在风貌的生动明艳和内在品格的劲健高美”,笔者是比较赞同黄霖的这一解释的。“骨”也是刘勰假借外物来喻比的一个概念,刘勰自己也说“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既然言辞需要“骨”,那么就说明“骨”是一个形容文辞特点的东西,“骨”给人的印象是有力度的、刚强的,在阅读钟嵘的《诗品》时,笔者注意到有一种风格被称为“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钟嵘在《诗品》中提到的这个“劲健”,气贯长虹,弥散于天地之间,似乎是汇聚了天地间的力量,因为“劲”所以“天地与立”,“即天地亦可与之并立,如天地之终古不,因为“健”所以“神化攸同”,“则天地之存神造化,亦无不与之同功。”郭绍虞解释的“劲健”,读起来让人觉得不是寻常文章所能达到的境界,但是最后两句还是有一定的启示的:“期之以实,御之以终”,在郭绍虞看来就是文辞要充实,情感要真挚,并且作者要始终秉持这一原则。

钟嵘和刘勰一样都推崇“风力”,他在《诗品序》中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咏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也就是说好的诗歌要以风力为基础,还要有好的文采,其实刘勰也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及“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用鹰隼和野鸡分别来比喻“无采之骨”和“无骨之采”,同样说明了两者的重要性。但是和钟嵘不同的是,刘勰并不是特别在意文采的作用,而钟嵘却是个极其看重文采的人,以至于对于曹操、陶渊明所写的诗歌都认为是下品和中品,就是因为觉得他们诗歌语言太过于质朴,所以对文采的重视程度,二人还是有差别的。文章有“骨”就是有了一个站得住脚的框架,好的文章得端得起架子来。架子同血肉不一样,血肉是冲盈文章,使之饱满、鲜艳,而骨架是支柱,使之挺拔顶立,所以在笔者看来“骨”更多的还是力度的作用,是力在文章中的美学体现。而笔者将“骨”与“劲健”相联系,就是看到了两者之间同力的关系的相似之处。当然刘勰的“骨”是讲作文章的一个要求,而钟嵘的“劲健”则从更宏大的视角阐述文章的一种风格,读起来感觉很是玄乎其乎的意味,不如刘勰的实在通俗。我们都知道刘勰推崇的风骨指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那么刘勰为何如此看重“建安风骨”呢?这大概还要从“建安风骨”本身来探究。

“风骨”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古代文论范畴,这里所列举的各家观点都只是庞大论述中的九牛一毛。传统文论具有的模糊性、流变性、整体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使得很多基本的范畴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风骨”也是如此,“除‘风骨篇’外,《文心雕龙》书中其他篇章运用‘风’、‘骨’这两个名词的地方颇多,它们的涵义和‘风骨篇’并不完全相同。”当然,在本文中谈论的“风骨”还是以《文心雕龙·风骨篇》作为主要依据来提出一些笔者的想法和见解,算是读书之余的一点思考。

施宇(1993-),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I206.2

A

1672-5832(2017)12-0033-02

猜你喜欢

纪昀志气黄侃
拆包裹和挑盖头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人小志气大
黄侃的痴迷
来时雾散尽
欲望与志气
欲望与志气
吟雪
狠,有时是一种爱
纪昀的批评理念与诗歌批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