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

2017-11-30张君芳

中华建设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

张君芳

【摘要】在连州绿地系统规划中,尝试建立绿地与水体的联系,从全市的角度建立具有水组织、水循环能力的绿地系统,统筹布局雨水调蓄设施,制定透水地面、屋顶绿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形成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

【关键词】绿地系统、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Abstract】 In Lianzhou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try to set up green space and water cont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ity built with water, water circulation ability of green space system, overall layout of rainwater storage facilities, formulate permeable ground, roof greening control indicators,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the formation of sponge c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Key words】Green space system;Sponge City;Low impact development

1. 前言

(1)近年来,我国各地许多城市都出现内涝问题,北京、武汉、成都、郑州等城市在大雨过后成了“看海”的城市,严重的内涝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到“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2)人们在自然界中建立了人工世界,对自然界进行了无情的撕裂与伤害,随着城市迅速的发展,超强度的建设使人工与自然环境不能较好的融合,这些人工环境犹如大地皮肤上的发炎伤口,出现各种问题,久久不能愈合,甚至恶化下去。城市绿地是在城市建设区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补偿,是在城市建设中维系人类生存环境健康发展的生态基础。海绵城市的建设绕不过占了城市大半面积的绿色空间,本文以连州绿地系统规划为例,探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基础上的绿地系统规划。

2. 海绵城市理念及其思想的延伸

(1)每次城市面临危机都会带动思想与技术的创新,海绵城市是人们当前城市危机的一种重要手段。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工程上的改变,更主要的是建设理念的改变,古人云要“师法自然”,通过对环境低影响开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原有生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平衡点,对建设范围内的植被、湿地、坑塘、溪流进行保存和修复,新构成的人工体具有吸蓄、渗透、净化功能,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美国联邦政府相关城市制定雨水径流管理标准,保证开发后的设计洪峰流量不大于开发前。

(3)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尽可能地增加城市“蓝”、“绿”空间,改善人居环境。为更多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以更优的方式与自然环境共生,而不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加快物种的灭亡。

3.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思考

3.1城市绿地占城市总用地约30%,如果推行屋顶绿化,加上道路的附属绿地,绿地空间站城市用地一半以上。海绵城市建设绕不过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绿地系统统筹安排各类绿地,形成连续有机的系统体系,海绵城市体系强调对雨水、径流、峰值、污染的控制。在各种建设中,绿地是最接近自然体,最具海绵性的,也是与水体结合最紧密的构成。绿地就有对雨水的渗透、滞蓄、蓄集和净化功能,海绵城市的要求也符合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美化、景观多样性的要求。

3.2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地系统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兼顾绿化空间与水循环,以往绿地系统主要关注绿化空间,虽然也涵盖城市中的水体,但仅做为绿地中的一部分,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地则要关注水的循环、绿地的蓄水滞水以及地下蓄水等更宽的领域。

3.3以往的绿地系统几乎是平面的,虽然也有向上下延伸的趋势,例如屋顶绿化,但由于单层的视点,让多层次的绿化空间推行进展不大。

3.4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具体体现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目标控制与指标确定。

首先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总体目标,明确各类绿地的建设目标,制定出各类绿地低影响建设的控制指标,如下沉式绿地率、下沉深度、屋顶绿地率、透水地面比率等。其次确定适于本地区的低影响开发的设施类型。

(2)用地布局及设施落实。

除了统筹布局各类绿地外,还要进一步划出水生态敏感区,布局低影响开发的设施。

(3)绿地与周边汇水区域的有效衔接。

绿地规划时应结合雨水汇水排放布局,绿地与周边汇水区域的有效衔接,这一点也是基于全面统筹的观点,传统的绿地有时不利于地面汇水,通过适当的改造改变这一状况,例如下沉式绿地、排水口的改造等。原来没有连接的区域通过小量的工程使之联系起来。更细密地構成城市内的生态网络,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endprint

4. 在连州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规划实践

(1)连州,是粤北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市域总面积 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4.29平方公里。按照上层总体规划,连州的主导发展职能是清远市副中心,粤、湘、桂交界物资集散中心, “三连一阳”的经济文化中心 。

(2)连州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境内崇山峻岭,境内河网密布,河长1公里以上的有375条,诸水分别注入干流星子河、和东陂河。星子河、东陂河、三江河等主要河流均流向连州盆地,并在连州盆地内连州城区范围交汇,形成连江(又名小北江)(连州市现状图见图1)。

(3)连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1605.90毫米。一年中,以4~6月(前汛期)的降雨量最为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46.60%,7~8月(后汛期),以台风雨为主,10~12月降雨量最少。

(4)自改革开放以来,连州市区初步构成了以沿河、沿沟、沿路绿带与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绿地、风景林地等相结合的绿地结构。初显山水园林城市的景观面貌。建成区范围内现状绿化面积规模为186.71公顷,用地构成主要以公园绿地为主,约为115.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8.18平方米。附属绿地约为69.19公顷;防护绿地约为2.52公顷 。

4.1现状存在问题。

(1)从绿地的系统性来看,连州的绿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城市绿地布局不尽合理,绿地构成结构有待优化,现状各类绿地主要集中在连江河道两旁及城市边缘山体湿地,难以发挥较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园绿地类型不够丰富,建设特色不够明显,缺少大型、多功能的综合公园,无法满足居民的更高层次游憩、休闲活动的需求。同时在城区现有的公园绿地中,具有较高绿地建设标准和较好园林艺术水平的精品不足,与城市性质、地域历史文化结合还不够。附属绿地、闲置地较多,许多品质不错的绿地隶属于某个单位或小区,私有化程度高,为大众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有限。

(2)从海面城市的角度来看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现有绿地硬地铺装偏多,例如市区内主要绿地文化广场,约有40%的不透水硬地,不但不利于滞留雨水,也不适宜夏季白天人群活动。近几年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旧城区中山南路、南门大道一带。随着建成区的扩大,硬地面积越来越多,旧城区的内涝问题会日益严重。

4.2规划思路。

连州市区积水一部分原因是雨水排放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江水倒灌。连州四周是山体,暴雨期间,雨水沿各支流汊道进入主河道,使主河道水位迅速上升,甚至高于市区内地面标高,城市雨水管道与河道之间的闸门如果没有关闭,就会引起洪水倒灌,城区内涝。要减少连江主干河道的水位,就要大范围截留雨水,首先保留现有的水塘、小溪、洼地等,其次杜绝河道裁弯取直的做法,通过灌溉渠、塘截留更多雨水。再者,根据地形地貌,开挖截洪沟及雨水调蓄坑池等,以减缓连江主道的水位上升速度。城区内则通过以下措施,改善雨水渗蓄状况:

(1)加大绿化用地面积,构建良好的生态本底,着力构建沿河绿带、绿廊、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城市林带等多层次生态开放空间。利用绿地的渗、蓄、截、留功能,进行雨水吸纳。

(2)引入系统管理理念进行全域规划,以低冲击开发为原则,对现状绿地、水体进行保育与修复,沿山体、高地周围设置雨水截留设施,如蓄水沟、雨水截留坑等。明确划定河湖水系蓝线,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流,禁止填埋河道及洼地;顺应河道自然演变与生态平衡的原则,对已渠化或受污染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3)容易积水的低洼旧城区,改造步行道为渗透地面,改造部分绿地为湿地湿地花园,在绿地、运动场下设雨水收集池,通过雨水收集模块净化循环,在无雨时段可用于灌溉植物、道路清洁、洗车等方面。大力推广屋顶绿化,通过补贴、奖励的模式,鼓励市民进行屋顶绿化,改善城市第五立面的硬质表面,有效地蓄积和利用雨水。

(4)新区的建设应在建设之初就确定海绵城市理念,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规定透水地面、下沉绿地、蓄积水设施等内容,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运动场、广场、桥梁等设施必须设置雨水收集管网、雨水调蓄水池等雨水下渗设施。建设后新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对于工业区的雨水在进入蓄水池或河道前还需截污预处理。

(5)因地制宜,逐步实践。开展多个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绿地系统实验,初步构建起包括雨水花园、截留坑、蓄水池、生态草沟、透水地面等点线面结合的分散式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连州市域绿地空间布局见图2)。

4.3用地布局。

(1)连州东面有大东山脉、西部有大龙山脉、北部有簸箕山脉,形成西、北、东三面山地,中部稍低的地形地貌特征。五条水系分别为干流连江、主流星子河、支流朝天河、 保安河和东陂河在市区汇合。规划以三山五水为生态基本架构,结合其他农林功能区,形成连州市域的基本生态基底。合理利用冲沟、洼地、水库、湖塘等,构建市域大环境雨水排放系统,利用技术和工程手段降低雨水从天空到河流的速度 。

(2)由于连州城区外围基本上为山地和水系所围合;内部被东陂河、星子河、三江河、九陂河和连江等河流分割,形成了天然的生态景观廊道,结合两岸的绿地形成了交汇于城市中心的楔形绿地;城市中部的连江中心海阳湖湿地公园形成了城市天然的绿心。规划结合连州城区依山面河、山水相间、江河交汇、陆岛相望的自然环境特点,突出“百花之城”、生态之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以山、水、湿地为生态基质,以绿色廊道和绿地斑块为骨架,形成“两心两环五楔四横四纵”的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框架(连州市绿地结构图见图3)。

(3)两心:东部旧城区中原有的依托巾峰山公园的城市绿心;中部综合服务及商住片区中依托海阳湖湿地公园形成的新的城市绿心。两环:由城市中部的水系及其周边绿地以及清连高速公路沿线绿地组合环绕而成天然的城市内环绿带;在城市四周控制一定的綠色屏障形成的环城绿带,防止城市无序向外蔓延。endprint

(4)五楔:城市北部的东陂河、星子河,西部的三江河,南部的九陂河以及东部的连江及其两岸的绿地,五水汇流于城市中心而形成的天然的五个城市绿楔。

(5)在城市主要道路两侧设施绿化带,用地条件有限的道路沿线种植指定的行道树打造景观林荫路,从而形成了四横四纵的城市绿轴格局(绿地与水体关联布局图见图4)。

4.4海绵绿地体系布局。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借助良好的城市规划作为分层设计来明确要求。

(1)以绿地系统中的集中绿地为基础,确定公园绿地中透水地面、下沉绿地的比例,建立雨水调蓄池。在文化广场设置调蓄池一处,调蓄巾峰山体雨水;旧城区是内涝重灾区,利用绿地、运动场规划4处调蓄池;新区西北部规划3处,南部规划5处,新建建筑都要建设蓄水设施,最好能纳入建筑设计条件中。

(2)利用四纵四横景观道设置生态汇水通道,通道由透水地面、行道树、植草沟、绿地等元素组成,具有“渗、蓄、汇、集”雨水的功能。使分散的、破碎的斑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更具规模和多样性的生物栖息地和水生态水资源涵养区,为生物迁移、水资源调节提供必要的通道与网络。

(3)充分保护天然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将河道、湖泊及周围湿地划为水生态敏感区,明确水系蓝线,控制防护绿地,制定保护办法,将现状被破坏、填埋、污染的河道、湖泊逐步實现水域生态系统恢复,通过截污排污,改善水体状况,实现大小河流“水清见鱼”的景象。城区内建设填埋洼地,应建设相应的蓄水设施做为生态补偿。

(4)建筑屋顶在城市内约占30%的空间,被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除少量绿化外,大部分处于裸露状态。屋顶绿化不但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净化空气,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还可以滞水、蓄水,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根据研究表明,如果6%的建筑屋顶绿化,热岛效应可降低1~2度。 屋顶绿化虽然已引起各方注意,但纳入城市管理并大力推行的并不多见,在本项目中尝试将屋顶绿化纳入城市管理,对全市建成区划片分区,旧城区控制屋顶绿化不少于20%,新区不少于30%,对于已经绿化且效果较好的屋顶,政府予以补贴奖励(汇水通廊及相关设施规划见图5)。

(5)一些区域,尤其二、三类工业区的初期雨水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不能直接排入河道,应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规划在西北不工业区、南部工业区设置雨水截污预处理设施,以确保排放到河道的雨水符合标准。

5. 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内各方面还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模式。在连州绿地系统规划中,我们尝试建立绿地与水体的联系,从全市的角度建立具有水组织、水循环能力的绿地系统,统筹布局雨水调蓄设施,制定透水地面、屋顶绿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形成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认识到,绿地“海绵化”并不是把绿地做为城市的雨水汇集池,以牺牲绿地来增加雨水的蓄积,而是建设更生态、更符合自然循环的绿地系统,形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6-03-17.

[2]张晓昕,马洪涛. 美国城市雨水径流管理概况与借鉴[C]. 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工程规划).

[3]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R].2014.

[4]清远市人民政府.清远市总体规划(2015-2030)[Z],2015.

[5]连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连州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Z],2016.

[6]张志,祖士卿.山地城市内涝防治与雨水利用的思考[J],热点聚焦,2011(11):15~16.

[7]汪译.欧美城市屋顶绿化政策研究及启示. [N]中国建材网,2008-08-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及其效益分析
佛山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探寻
临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研究
国外雨水花园污染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