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创新第一动力 增添持续发展动能

2017-11-30穆荣平

人民论坛 2017年38期

穆荣平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制度文化环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任务。报告内涵丰富,指导性强,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科技体制改革 战略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从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任务。报告内涵丰富,指导性强,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强化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论文引用数量快速增长,SCI论文占世界的比例从2000年的3.2%到2015年的16.3%,增长势头强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中国SCI篇均论文引用次数稳步增长,但是至今仍然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前瞻性、引领性、基础性原创成果仍然相对较少;仍然缺乏提出新科学思想、开创新科学领域的能力;缺少一批引领科学发展方向的科学工作者;许多领域基础研究仍然处于从跟随向并行阶段转变的过程当中。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指明了未来我国基础研究的努力方向。我们迫切需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方向、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加强科学价值创造的基础能力建设,前瞻部署,推进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集聚世界顶尖创新团队,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突出了技术价值创造的需求,明确了技术选择的基本标准;另一方面丰富了科技发展的内涵,明确了创新发展的方向。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2016年我国境内专利申请受理数为328.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9.3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74%和128.1%;2016年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3168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三,比上年增长44.7%,增速居世界主要国家首位。但是,与世界最顶尖的创新强国相比,我国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差距,从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和保护权项数看,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等战略高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国产化比例较低。从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特别是发展引领型产业的需求角度看,中国的前沿技术、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自1998年中国科学院率先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8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9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中国在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科技投入产出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支出总量名列世界第二,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数升至第四位。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科技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看,中国亟待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和突破事关我国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技术瓶颈需求出发,超前谋划和系统布局,建设世界领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基础能力。聚焦国家战略重点领域,依托优势研究单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国家实验室,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引领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在从重点推进向系统推进转变,并且选择了八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创新人才流动和降低创新成本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从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和培育引领型产业要求看,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迫切需要以高铁、核电、大飞机、网络安全、空天海洋等国家重大工程和任务牵引相关产业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主线,激励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构建全球化生产和创新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科教融合、校企联合,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倡导创新文化,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目前研发人员数量名列世界首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中国还缺乏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缺乏善于凝聚力量、领兵打仗的科技领军人才;缺乏活跃于世界科技前沿的顶尖人才。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加快引导社会增加创新投入的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营造社会创新风气,大力倡导创新文化。

近年来,国家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突出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完善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发展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和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方面卓有成效。十八大以来,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高速增长,专利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完善。但是,中国知识产权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和知識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问题依然突出;知识产权管理和司法保护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维权仍面临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等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迫切需要从制度文化层面加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立法和执法工作,依法保护创新者知识产权权益,充分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使中国成为成就全球创新者的创新梦工厂。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美编/宋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