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到的”与“看不到的”

2017-11-30姚晶晶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平均分本质思维

姚晶晶

[摘 要]对“平均分”中的两种分法,学生常常不能领悟其实质,尤其是对“平均分成几份”的含义往往理解不到位。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本质,教师可以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明理。

[关键词]平均分;思维;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09-01

“平均分”是除法最基础的知识点之一,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平均分——每几个一份地分——平均分成几份——按不同的要求去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做准备。

“看到的”带来的困惑

对于第二种分法“平均分成几份”的教学,执教老师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和不解:面对“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的问题,学生为什么根本想不到教材所预设的一个一个去分的方法,而是一眼就能看出,直接给出分的最终结果呢?带着这个困惑和不解,我特意走进了一个年轻教师的课堂,观察了这一部分的教学。确实如教师所担心的那样,在一遍一遍的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除了像这样4个一份地分之外,还可以怎么分?”下,终于有个“聪明”的学生似乎“意会”了教师的想法,一个一个地分了。遗憾的是,和前面分法所不同的是,这个学生只是先把第一份的4个,一个一个地分,再把剩下的一个一个地分给第二份。这让教师哭笑不得。无奈,教师只得以“直接告诉”的方式来亲自示范规范的分法,然后在接下來的练习当中也是反复强调每一份都要先分一个,然后再去分第二个……显然,这节课相当枯燥无味,学生就像一个个不断被训练的“操作工”,没有意识、没有感悟地在一遍遍地重复着劳动。

对于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困惑和不解,我们该如何看待?学生为何想不到最本质的具有一般意义的分法?当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认知不能很好对接的时候,教师是生硬地把方法灌输给学生,还是当作一些必要的思考,体现操作对于学生感悟概念的真正价值呢?

稍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之所以不去一个一个地分,其实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一般来说,在大脑能够对结果直接做出正确反应的情况下,人就会忽略应有的必要过程。就好比一个人在面对一眼就能“看得到”的大路时,一般会本能地依照直觉走下去,而不去考虑其他的小路,除非大路的出口已被封住,让其“看不到”,他们才会去寻找新的小路,并可能由此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当前的课堂有太多的“看到的”成分:很多操作看似准备充分,实则无效,师生时常都在共同上演着一幕幕“明明一眼就能看穿”,却还硬着头皮一步步操练下去的教学“鸡肋”剧目。比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摸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可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已经知道了袋子里球的构成,教师还以“体验”为名,让学生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任意摸球,要求学生操作若干次之后,根据摸球的结果来进行可能性的各种猜测和推断。这样的教学缺少“探究”和“思维”的味道,更像是一种指定目标的操作,学生更多的只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在操作,鲜有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活动,与一般的游戏活动区别不大,无法体现出“数学活动经验”的味道,更无法彰显数学课堂的智能价值。

“看不到的”带来的欣喜

怎样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呢?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看不到的”情境,让其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明理。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布袋,里面装了一些球,你能把球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吗?

生1:我先数一下共有多少个,在心里算一下就能分了。

师:看得出,你的计算能力很强,但这个袋子是不透明的,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个,也不允许倒出来数。

生2:先从里面拿两个,每人分一个,再从里面拿两个,每人分一个,这样依次分下去。

师:你真了不起!在看不到总数的情况下,还能平均分。

在隐藏了总体数量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调动学习经验,便会自然地将其一个一个地分,从而实现一般意义上的平均分。

在“看到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外在的操作,在“看不到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内隐的思维。不难看出,不管是通过摸球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还是通过摆圆片来体会“平均分”的本质,都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其中,让学生的想象参与其中。该设疑的要设疑,该隐蔽的要隐蔽,使学生对实验材料和活动设计进行思维的再加工。呈现的手段和方式,切不可太过直白,缺乏应有悬念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在开场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同样的教学路径,不一样的走法,学生得到的智慧和乐趣也有了高下之别,数学的特有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吧!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均分本质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