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山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2017-11-30文_杨图_周

河南电力 2017年8期
关键词:罗山皮影戏皮影

文_杨 帆 图_周 涛

人文

罗山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文_杨 帆 图_周 涛

编者按: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一口述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这项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成为小部分人的坚守。本期《行走》邀您一起走进皮影戏的光影世界。

在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有一县,名罗山,隋开皇十六年始置县。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这里曾先后哺育了三国名相费祎、治水名臣黎世序等70多位历史名人。地域特点和文化积淀也孕育着独特的民间戏曲文化,罗山皮影戏便是其一。

源起“天水一朝”

罗山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提影戏”“挑皮影”,是江淮地区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在皮影戏表演艺术中,演员需要在屏幕和灯光之间抖动皮影,将皮影人物和道具的影子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幕布上,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

宋代以前,信阳地区民间戏剧活动一片空白,自北宋景祐年间开始,一些民间艺人根据民间传说和罗山的地方风俗习惯,借鉴窗花和手影等艺术手法,开创了罗山皮影戏。它兴盛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是我国“天水一朝”宋代皮影戏的主要传承。

经过历代罗山皮影艺人的加工、提高,罗山县皮影艺术已经成熟,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戏剧艺术,成为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传统剧目有《三国演义》《杨家将》《包公案》《岳飞传》等。

李世宏和他的皮影

鼎盛时期,罗山县有60多个皮影戏班子,300多名艺人足迹遍及豫南大地、大别山及桐柏山沿线。2006年,罗山皮影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2008年,罗山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今生的演义

罗山县农作物两年三熟的特点给了皮影戏非常适合的生存空间,对传统保持和弘扬,对其他艺术大胆借鉴、创新,也使得罗山皮影经久不衰。

罗山人把皮影戏的演出班子叫“一担箱”,班子没有特别取名,而是以领班师傅的名字来区别。每个班子一般由5~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若干套牛皮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做影幕。表演时,师傅用不同的嗓音、唱腔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多时,一个师傅双手要挑七八个影人,演七八个角色。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

罗山皮影从制作到演唱,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戏剧艺术特色,原生态地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手工艺、绘画于一身,融豫南、鄂北、皖西文化风韵为一体。

在制作工艺上,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羊皮、驴皮,罗山皮影选择了较为厚重的小牛皮,保存时间更长,成本也更高。多年来,罗山皮影艺术大师结合当地风俗进行大胆改进,将高约 90 厘米的头水影子改为高约50厘米左右的二水影子,先将牛皮洗净,涂抹药物使其半透明,再将其一点点雕刻出人或物,然后上色、风干。每个人物的头、四肢、躯干是独立的,再用线连在一起,最后绑上棍子方可操纵。影人以油彩染色,颜色可以洗掉重新着色,全过程工序复杂,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典雅,比例准确,用料讲究,刀法洗炼,色彩亮丽,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演唱方面,罗山皮影戏唱腔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的综合体音乐唱腔,用本地方言道白、对话,唱腔特色鲜明,曲调简单而优美。艺人们除吸收河南地方戏曲唱腔外,还大量借鉴、使用信阳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其他艺术形式。唱词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大家耳熟能详,演员与观众产生共鸣。

在音乐伴奏上,罗山皮影戏音乐分为唢呐和打击乐两类。从最初的丝弦锣鼓伴奏,以人接腔,到以胡琴锣鼓伴奏,以唢呐或人接腔,再到伴奏乐器主要为打击乐,最后增添唢呐以增强演出的氛围和效果。罗山皮影戏音乐富含楚风豫韵皖情,全部由豫南江淮一带民歌小调演变而成,音乐唱腔高亢、激昂、旋律明快,节奏感强,地方特色突出,唱腔选择宽泛,使得它更贴近群众,兼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韵味。

在表演艺术上,罗山皮影戏表演引人入胜,惊人心魄。“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 表演难就难在三根棍的操作上,影人的表演很有学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这就要考验演员的基本功。影子的活动完全由演员操纵完成,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灵活操作。小动作表演起、坐、观、饮、叩首、接奉、捋髯、整冠等,表演惟妙惟肖。大动作表演如腾云驾雾、打虎擒龙、沙场撕拼等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

雾中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罗山皮影戏因为“破四旧”受到打压,一部分皮影艺人转行,部分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失传。改革开放后罗山皮影戏也曾经辉煌过。那时,老百姓逢年过节请皮影剧团唱一出戏,既代表了经济上的宽裕,又满足了自己及邻里想看戏的愿望,皮影剧团到哪里,哪里就围满了男女老少。1991年后,罗山皮影艺人还与台湾同行进行了交流,由于其“影人”制作精美,被认为是“美妙的工艺品”,大批量出口到了东南亚地区。

但是,随着爱好皮影戏的老一辈人逐渐老去,皮影由一种具体的喜好成为抽象的文化符号。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正逐渐减少。然而,罗山县周党镇龙镇村罗洼组的李世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传承人,30余年始终坚守着皮影艺术,发扬着罗山皮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从小就喜欢皮影戏,这些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我觉得很快乐!”李世宏说,6岁开始他便爱上皮影,15岁那年,他初中一毕业便决定拜师学习皮影戏。听说罗山县周党镇龙镇村熊老先生对皮影戏表演比较精通,他便一个人去投奔那位老先生,在他再三地恳求下,老先生答应收他为徒。如今,李世宏能一边铿锵有力地唱,一边操控影人儿变换动作,精湛的雕刻和绘画工艺在影人儿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5年,信阳供电公司以真实的电力父子故事为蓝本,借助河南省非物资文化遗产——罗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拍摄了感人的电力故事皮影戏微电影。戏中国网人敬业奉献、传承历练、爱岗献身的精神,跃然在两个精美的皮影之上,给人以美妙绝伦的精神享受,同时歌颂了国网人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这出由艺人演绎的真人版皮影戏,打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和王公贵族的故事情节,把父子情深奉献企业的故事巧妙融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7年4月,信阳供电公司在浉河港镇龙潭村开展“安全、节约、绿色用电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户”主题宣传活动。为吸引广大茶农户踊跃参与,该公司特地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戏演出剧团的李世宏请来演出。传统皮影戏铿锵的鼓点、炫目的皮影、惊艳的表演勾起大家美的记忆。观众越聚越多,人们不时拿出手机拍摄、发朋友圈。皮影戏+“三电”的宣传形式,让茶农们在锣鼓声中学到了不少电力知识。

“我带了许多徒弟,但年龄最小的也将近40岁了,罗山皮影后继乏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李世宏那不大不小的皮影制作间,他一边认真地制作着下一批演出需要赶制的皮影,一边说。“不管路多远,我都愿意坚守罗山皮影戏的最后阵地!”

(作者单位:信阳供电公司)

猜你喜欢

罗山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月光皮影
守护“平安罗山” 人大代表在行动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尕妹妹,哥哥在罗山上等你
父亲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