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的渊源及其价值与不足

2017-11-30林宝卿刘子立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平声闽南漳州

林宝卿 刘子立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510275)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的渊源及其价值与不足

林宝卿 刘子立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510275)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是一部两百年前的漳州话字书。《雅》保留了上古和中古的许多语音特点,韵部代表字绝大部份采用见母字,五言顺口又好记。收入的12329字中,有一些是音准义同的方言本字,对方言研究很有价值。《雅》采用朱墨套印的形式,反映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为研究语音的不同历史层次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在声调的处理上,作者在每个字母的下上声都说“全韵与上上同”,这是错误的,我们从五十个字母八音中的下去字逐字考证后,其结论,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从漳州音系构拟上,我们从韵书中发现某些字音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这些字音为方言间异同提供共时的语音比较,从而说明了语言交际接触中的横向渗透作用。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渊源;价值;不足

2013年4月,我们接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古代方言文献丛刊》主持人北京语言大学华学诚教授的任务,校勘漳州韵书《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下文简称《雅》,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已完成任务送审。此次校勘采用音韵学、方言学、训诂学的观点逐韵、逐字校勘,查字音反切,分析其字音在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是否符合漳州方言的文白读系统;考究其用字的字义、方言义,从而确定其字是本字、训读字或同音字、俗字等;反复推敲每个韵目的构拟与语言事实是否吻合;对于漏收的常用字词给予补充等。通过全面细致地校勘,收获匪浅,对《雅》的渊源及其价值与不足,据个人拙见给予评价。

一、《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的渊源

《雅》初版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东苑谢秀岚编辑,文林堂藏版(另一说林文堂藏版),是两百年前的漳州话字书。《雅》是朱墨套印,字下注释全用墨色,骑页印《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分为八卷,竖排,各卷首页题《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北大典藏号X/414.1/0422)、台北中央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中文分馆等,并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乙》,改为全墨字,没有朱墨套印。我们采用的底本是1818年文林堂版高雄庆芳书局影印本,一册八卷,朱墨双色套印,1824年出版,复印本见藏闽南师大图书馆。

黄典诚教授认为《雅》并不是谢秀岚一人的创新,他是有所继承、有所发展的。明清时期的方言学家根据不同方言区的语音系统,编撰出一些最能反映当地方言面貌的、便于民众学习的方言韵书。如乾隆十四年(1749),福州人晋安汇集了明末福州戚继光编的《八音便览》和福州林碧山的《珠玉同声》而编成的《戚林八音》(以下简称《戚》),它比黄谦成书于1800年反映泉州音的《汇音妙悟》(以下简称《汇》)早了半个多世纪(以下简称《汇》),比反映漳州音的《雅》早了一个世纪。罗常培先生在《厦门音系》一书里提到:“《汇》和《雅》这两部韵书,都是从《戚林八音》展转演生出来的。”这三部韵书,虽然所据方言不同,而根本的性质并没有两样。从声调分类看,就叫做八音;从全书共性看就叫做汇音;从声母分类看,就叫做十五音,那不过是定名的观点不同罢了。这说明《戚》为福建方言音韵书的编写开了先河。

为便于比较和求其渊源,我们列出十五音(声母)和字母(韵)、声调(采用国际音标标音)进行比较。十五音的代表字及其声母拟音如下:

《戚》: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喜

《汇》:柳边求气地普他争入时英文语出喜

《雅》:柳边求去地颇他曾入时英门语出喜

从以上看出三本韵书十五音字母的代表字大同小异。《汇》与《戚》不同的是“地、普、争、入、英、文”六个字,而《雅》与《汇》不同的只有四个字,即“去、颇、曾、门”,但声母都是相同,说明《雅》来源于《戚》,更接近《汇》,《汇》成书于1800年,《雅》成书于1818年,时间比较接近。

《戚》 《汇》 《雅》韵部 入声韵 韵部 入声韵 韵部 入声韵春u uk 春un 鬱ut 君un 骨ut烧iau 朝iau 砝iauh 娇iau 乔力iauh辉ui 飞ui 挖uih 规ui花ua uah 花ua 活uah 瓜ua 啯uah香io iok 香i 欲i k 恭i 菊i k欢u 抹u h 官u歌o oh 高 垩h 沽 莫h宾i ik 卿i 亿ik 经i(e) 格ik(ek)

杯uoi 杯ue 画ueh 桧ue 郭ueh声ia iak 商ia 褥iak 姜ia 脚iak缸o ok 东 沃k 公 国k郊au 郊au 馑夹auh 交au 馑夹auh皆ai 开ai 皆ai歪uai须y 居 扛 ~(娜 )膜 h(么 h)孤u uh 珠u 艍u 舌欠uh嘉a ah 嘉a 匣ah 胶a 甲ah宾in 乙it 巾in 吉it初o 莪 ~ 姑u 三小uh奇ia iah 嗟ia 食iah 迦ia 屐iah银y yk 恩n 核t 糜u 昧u h西e eh 西e 宅eh 稽ei天ie iek 轩ian 悦iat 坚ian 结iat三am 合ap 甘am 鸽ap秋iu 秋iu 啁iuh 丩iu 搐iuh箴m 涩p 箴m 噆p东o ok 江a 角ak 江a 角ak关u i 闩u i 门葛u ih山a ak 丹an 达at 干an 葛at金im 立ip 金im 急ip沟eu 钩u 姜 i欢ua uak 川uan 月uat 观uan 决uat歪uai 乖uai 孬uaih 乖uai 孬uaih兼iam 叶iap 兼iam 夹iap管u 礻军u灯e ek 生 克 k 伽e(ia) 竺夹eh之i 基i 裂ih 居i 鳖ih猫 i u 嘄 i u 嘄及山i uh过uo uoh 刀o 学oh 高o 阁oh催oi 科 袜h 嘉 骼h伓梅m 姆m 默mh京i 蝶i h 惊i 吓i h鸡ie鸡e狭eh更з~脉з~h毛物h 钢 呛h青舌h 栀 物h桥io ioh 烧io 药ioh 茄io 脚ioh

光uo uok 风ua 光ua 吷uak箱i 喌i h 牛i监凹h 监 喢h熊间a嘐爻u 卯uh

声调方面,我们以今福州、泉州、漳州的调类、调值进行构拟:

书名调类 1.上平声(阴平)4.上入声(阴入)《戚》 44机 31纪 213记 23吉《汇》 33方 544访 31放 4福《雅》 44东 53董 21栋 32督2.上上声(阴上)3.上去声(阴去)5.下平声(阳平)53其24皇13同6.下上声(阳上)8.下入声(阳入)242忌 5及22奉 31凤 23伏22动 22洞 121独7.下去声(阳去)

从上面声调看出各部韵书都是七个调,表面上看泉州八个调,但第三声上去和第七声下去可能就是一个调(今去声不分阴阳),而《雅》在每个字母的下上声都说“全韵与上上同”,实际上是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下上”归“下去”,下上“动”与下去“洞”读同音。

也许人们认为福州与泉州、漳州等地方言已大相径庭至于不能通话的程度,福州属闽东方言,泉州、漳州属闽南方言,《汇》《雅》怎么会源于《戚》呢?我们认为闽东闽南不能通话,是千年分化的结果,因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形成的语言地方变体。根据历史比较法,闽东和闽南方言,特别是福州和泉州两地本是同根生,相去并不远。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307~312),由于五胡乱华,迫使大批汉族人民不得不自中原地带向南方迁徙。《闽书》记载:“永嘉二年(308),中原板荡,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平民百姓也跟着成群南奔避难。比较集中地定居在建溪、富屯溪流域、闽江下游,最南是晋江流域。可想而知,今福州、泉州两地人民的远祖一同自老家中原避难到晋安(当时福州设置晋安郡),他们那时的交流还是畅通无阻的,后因分化失去密切联系,又加上高山大川的阻隔,彼此经济、文化生活不同才慢慢不能通话的。不过,今两地许多基本词语的本字都是一样的。如悬(高)、箸(筷子)、徛(站)、行(走)、馃(糕)、厝(房子)、囝(儿子)、走(跑)、铰(剪)、索(绳子)等。而漳州方言成为闽南方言重要的一支与漳州地区的开发和中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有关。漳州地区的开发,早在晋代已开始,南北朝已有龙溪县,稍早些,西晋咸宁年间(280)建绥安县,据云,其故址在云霄与漳浦之间,它与泉州距离很近,经济、文化、方言会受到泉州的影响。不过促使漳州市的建立和方言的形成主要是中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因泉潮之间“蛮獠啸乱”,中州颖川人陈政被朝廷任命为岭南行军总督,率领132将领及其府兵3600人南下“征蛮”,镇绥安,后因兵力不足,陈政兄陈敏嗣后又率58姓中州老乡入闽相助。据《闽台文化研究》所刊汤漳平的《〈从族谱资料〉看唐初中原移民对闽南的开发》介绍:“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蛮獠’的府兵有68姓,眷属18姓共86姓”。仪凤二年(677)陈政病逝,其子陈元光继承父业,率领其众平定了叛乱。陈元光上书朝廷,为加强此地区的统治,在泉州和潮州之间增设漳州。公元686年,朝廷准奏设立漳州,陈元光被任命为刺史,奉命府兵在漳州一带定居下来屯垦,他们带来了七世纪的中原古汉语,促成了闽南方言的定型,这也是七世纪中原古音(漳州腔)与四世纪中原古音(泉州腔)的区别缘故之一。由于泉漳同是闽南地带,经济、文化生活十分相同,语言也十分相近,只是个别音和声调略有差别,它们都是历史文化古城,由于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客观需要,漳州话的通俗韵书必然受到泉州方言韵书的影响和启发,因此《雅》缘于《汇》并加以借鉴,这是理所当然的。

二、《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的价值

《雅》成书于1818年,它反映了两百年前漳州音的面貌,对研究古今音的演变起借鉴作用。明朝音韵学家陈第说过:“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变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二)《韵书》采用朱墨套印,朱色表示文读音(读书音),墨色表示白读音(说话音),这是作者的创新,部分字音能正确反映漳州话文白异读,为语音的不同历史层次提供了材料。如:

坚韵上平声(红字)的边母:邊(文读 pian)、颇母:篇(文读 p‘ian)、他母:天(文读t‘ian)、曾母:毡(文读 tsian)、时母:鲜新也、鲜艳、善也。(文读 sian)。

(三)《韵书》采用韵部代表字,除个别字外,绝大部分用见母字,五言顺口又好记,这是受前人的影响,继承前人的方法。如旧传北宋司马光撰编的《切韵指掌图》中前列《二十图总目》(或说是杨中修所作)、明李世泽《韵法横图》等的韵母代表字也都用见母字。《雅》后的闽南韵书如《渡江书十五音》也仿照它,所以无论是声母或韵母,《雅》对后来编撰的闽南方言韵书有一定的影响。如英国语言学家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著的《福建方言字典》(此书完成于1831年,据麦都思的《序》指出此书的代表方言是漳州话)。外国传教士使用拉丁字母设计厦门白话罗马字母拼音方案,也是参考《雅》设计的,因当时尚未见到厦门方言辞书。后来还有英国人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著《厦英大辞典》(1873年)、甘为霖著《厦门音新字典》(1913年)等都是参考《雅》编成的。《雅》对台湾编撰的闽南方言韵书也起一定影响。如1895年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学务部编撰的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928年台湾云林县斗六镇黄有实编撰的《台湾十五音辞典》、1954年沈富进编著《增补汇音宝鉴》、1960年林登魁编著《乌字十五音》等。

(四)《雅》收入12329字中有不少方言字用了音准义同的本字,对后人编写方言词典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下面《广》《集》指《广韵》《集韵》)

箸(筯):《广》迟倨切。匙箸。《说文》:“箸,饭攲也。”ti。

厝:《广》仓故切。《说文》:“厝,置也。”《诗·魏风·硕鼠》:“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直者,置也。与上文的“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所”义近,同为人之所居。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赋饷》:“瓦厝、草厝共征银一千二百四两零。”白 ts‘u。

馃:《集》古火切。《玉篇·食部》:“馃,古火切。饼子。”也写为“粿”。粿《广》:“古火切,净米。”方言泛指年糕一类的米制食品。白 kue甜~t 1kue(年糕)、发~huɑtkue(发糕)。

洘:《广》苦浩切。水干。k‘o。

颔:《广》胡感切。《说文》:“颊后也。”《方言》卷十:“颔,颐,颌也。”唐·白居易《东南行》:“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白 am即页(amkun脖子)。

踅:《集》似绝切。旋倒也。《三国演义》第六回:“操带箭逃命,踅过山坡。”白seh~一圈(绕一圈)。

沃:《广》乌酷切。《礼记·内则》:“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白 ak~水(浇水)、~雨(淋雨)。

凊:《广》七政切。《说文》:“凊,寒也。”白 ts‘in秋~(凉快)。

蠘:《字汇补》疾屑切。《通志·昆虫草木》:“蠘如升大,颇似蝤蛑而壳锐。”白 ts‘ih~仔(梭子蟹)、红膏~(蟹黄饱满的梭子蟹)。

饥夹:《广》古洽切。《玉篇》:“物相合食。”文 kap白 kiap训 kauh~薄饼,~五香(闽南的小吃)。

“饥夹”虽是训读字,但此字义合,找不到其他字可替代。《韵书》中用了不少的训读字,如叶(hioh本字箬)、口(ts‘ui本字喙)、饿(iau本字枵)、脚(k‘a本字骹)、高(kuan本字悬)等。大部分方言字若好好考证,是可以找到本字的。

《韵书》还用了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方言俗字,如毛灬(ts‘ua常领)、墘(k 5 边沿)、炰(pu物置火中烤,如~番薯,即烤地瓜)等,这些字今还在使用中。

三、《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的不足之处

(一)《雅》采用朱墨套印的形式反映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文读用红色,白读用墨色,这本来对研究语音的不同历史层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问题是作者对闽南方言文白读语言现象不甚了解,所以错误百出,得不偿失。

所谓“文”,指文读音,也叫读书音,闽南(包括漳州)称之为“孔子白”;所谓“白”,指白读音,也叫说话音,闽南称之为“解说音”或“土音”。一个字的不同读音都出自同一古音来源的“反切”音,而意义上有一定关系,这就是文白异读。漳州话跟其他闽南方言一样,有将近一半的常用字有文白异读现象,另将近一半只有一读,无文白读之分。而《雅》红墨字混乱,文白读错误甚多,使人无所适从。具体分析举例如下:

1.《雅》对那部分漳州音只一读的字有的采用红字,如亏、虽、鬼、骨、出、训、奋、卦等,人们还以为它们有相应的墨色字,即白读音;又栀韵柳母下平声“尼、泥”只一读l 5,却采用墨字,姑韵语母上上声“仵、迕”等字只一读,ɡ u2也用墨字,人们还以为它们有相应的文读音。

2.《雅》对某些字的文白读没按文读用红字,白读用墨字,而是全部用红字。如:

君上平声边母:分(这是白 pun应墨色)

君上平声喜母:分(这是文 hun)

艍上去声边母:富(这是白 pu应墨色)

艍上去声喜母:富(这是文 hu)

艍下平声边母:浮(这是白 p‘u应墨色)

艍下平声喜母:浮(这是文 hu)

艍上上声边母:斧(这是白 pu应墨色)

艍上上声喜母:斧(这是文 hu)

艍下去声边母:妇(这是白 pu应墨色)

艍下去声喜母:妇(这是文 hu)

又“守、手、蚀、舌、碟、监、橄、衫、三、云”等字的文白读皆用红字,观韵的上平声、上上声、上去声的“般、搬、官、坂、碗、半、观、判”等字的文读-uan和官韵以上各字的白读-u都用红字,这种错误较普遍,而文白皆用墨字比较少。

稽韵下去声求母的“易”用墨字,白 kei。“易”《集》以豉切。只有一音 i,另一反切:夷益切。文 ik白 iah。

茄韵上入声去母的“拾”用墨字,白 k‘ioh。“拾”《集》实入切。文 sip白 tsap十的大写。今尚未找到本字,用此字为训读,用如“拾着钱”(捡到钱)、“拾拾”k‘iohsip,意指十分节俭,一点一滴地收拾起来,不使浪费。

(二)古汉语声调平上去入四声,漳州方言据古声母的清浊而分阴阳,即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雅》指出上上读同下上声,所以实际上是七个调。七个调是对的,但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雅》五十字母八音,下上声韵部代表字同上上声字,如“坚蹇见结○蹇健杰”,“规鬼季○葵鬼柜○”,这是不对的,若能把下上字“蹇”改为浊上字“键”,又补阳平字“乾”成“坚蹇见结乾键健傑”,下上字(浊上字)“键”与下去字(浊去字)“健”同读kian。把下上字“鬼”改为浊上字“跪”成“规鬼季○葵跪柜○”,下上字(浊上字)“跪”与下去字(浊去字)“柜”同读kui。即“下上与下去同,浊上归下去”就符合古今音演变规律,符合《雅》韵书的语言现实和漳州方言的语言面貌。

(三)《雅》所收的字中,许多字是从《康熙字典》抄录下来的,据反切多数读音不合,现实生活中没用到,不是方言的常用词和基本词,这些字实际上是“死”字,占了很大的篇幅,而又漏收了日常生活的用字和词语,说明作者在选词用字随意,没经严格地审核,为此我在校勘中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常用字词;《雅》对方言连读变调后的字音也收入韵书,产生重复。如漳州方言变调规律中,阴平、阳平(上平声、下平声)变为阳去,《韵书》收了本调的字,又收其字的变调。如:

其他的声调也出现,如“垮”本调 k‘ua,又收变调后的 k‘ua,“磕”本调 k‘ap,又收变调后的k‘ap,“验”本调 giam,又收变调后的 giam3 等。

四、《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几个韵部的构拟

《雅》出世至今已两百来年,古人已去世,音系的构拟只能参见今音。从纵向看,即使变化也微乎其微;从横向看,发现《雅》的个别韵部非今漳州本地音,而是当时吸收邻近方言、特别是漳州地区所辖县的音,这种语言交际接触中的横向渗透作用是正常的,它为我们提供共时语音比较的材料。但这些韵部是某市、某县的音呢?或是当时的漳州音?如何构拟呢?就值得和大家探讨。

(一)稽韵和伽韵的拟音:稽韵和伽韵在五十字母分八音分别是:稽改计莢鲑改易○;伽韵:伽○○荚瘸○○○。上面出现两个“荚”,查看韵书,稽韵上入和下入全韵空音没有荚,伽韵有“荚”。稽韵下的字大多是蟹摄开口字,如批(寄~)、迷、买、卖、地、低、礼、齐、鸡、改、计、溪、提、鲑、挨、矮、鞋、洗等字,根据我们对漳州地区各县的调查,这些字的韵母漳浦读iei,云霄和诏安读ei,其他各县跟今漳州一样读e;伽韵的“伽”有两个反切,一是求迦切,同迦读-ia,五十字八音已有迦韵,拟为-ia。另一反切是居牙切,本应读 ,可韵书已有嘉韵拟为 ,何况伽韵下的字没有读 音的,大多读e,如推、胎、瘸、代、螺等,其入声读-eh,如八、绝、笠、狭等,故把“伽韵”拟为-e,入声拟为-eh,以便跟“稽”韵(拟为ei)区别开。不过韵书里伽韵下的字有的与“稽”韵重复,如短、推、矮、买、卖等,有的与伽韵重复,如姐、遮、者、若、惹等。所以伽韵下多拟-ia韵,加上括号说明此韵除e韵字外,还有-ia韵的字。

(六)艍韵中几处注明海腔的拟音:艍韵在五十字母分八音是:艍韮句 韮舅○,正是漳州话读-u毫无疑问,但韵书中有几个字说明海腔,海腔是何地音呢?见下:

艍韵上上声柳母:汝(拟为 lu)

艍韵上上声入母:乳(拟为dzu)

艍韵上上声语母:语(拟为 ɡu)

艍韵上去声去母:去海腔(拟为k‘u)

艍韵下去声地母:筯(拟为tu)

以上诸字在居韵出现,读为-i是漳州音,龙海的石码、九湖、港尾镇也读i韵,唯有角美的汝、女、鱼、箸(筯)、猪、去、煮等字读u韵,说明漳州也受邻近角美音的影响,吸收以上各字的又音u韵,证明海腔指角美腔。

(八)瓜部下平声以下各字与今漳州音不符:

时母:沙鲨(拟为 sua,下平声调值 24)

地母:拖(拟为 tua)

他母:汰(拟为 t‘ua。据反切“徒盖切”文 tai白 tua。此作淘义)

英母:娃美女哇口声也蛙水虫洼水名,又深也(拟为ua)

以上各字今漳州应读上平声,“汰”应读下去声。韵书却读为下平声,而在瓜韵的上平声没出现以上各字,我们调查原属漳州地区各县,阴平(上平声)都读次高平调44或中平调33,唯有漳平的阴平调值24,难道是受漳平音影响吗?也可能是当时的漳州音。

(九)巾韵下入声求母:粒建(粒建《集韵》居言切音犍。)据反切应读 kian,此拟为 kit是俗音,据调查今漳州话粥很稠说为“洘”k‘o,不说kit,kit的说法也许是受潮汕的影响。

注释:

[1]黄典诚:《黄典诚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3~270页。

[2]罗常培:《厦门音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3]林宝卿、刘子立:《<雅俗通十五音>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闽台文化研究》2016第1期。

[4]汤漳平:《从族谱资料看唐初中原移民对闽南的开发》,《闽台文化研究》2013第2期。

[5]李荣:《切韵音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年。

〔责任编辑 吴文文〕

The Origin’Value and Deficiency of

Ya Su Tong Fifteen Initial Consonants

Lin Baoqing Liu Zili

Ya Su Tong Fifteen Initial Consonants was a book of Zhangzhou dialect two hundred years ago(hereinafter Ya for short).Ya keeps many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times.Most part of the use of rhyme class is derived from initial characters while the five-character is read smoothly and easy to remember.In its 12329 words,some are root words with identical sound and meaning of dialect which are valuable to the research of dialect.Ya takes the form of overprinting in red and black ink,reflecting the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readings of Zhangzhou dialect,which provides precious materials for the phon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levels.In the process of tone,the author claimed full-rhyme being same with Shang Shang about Shang Xia tone of each letter,which is wrong.After the research of Xia Qu character from eight tones of fifty letters,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of Zhu Shang returning to Xia Qu,not Xia Shang and Shang Shang being same.From the sound system of Zhangzhou,we find from the rhyming dictionary that some character pronunciation would be affected by the neighboring dialects.And the character pronunciation,offering a synchronic phonetic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dialects,shows the lateral interferenc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Ya Su Tong Fifteen Initial Consonants,origin,value,deficiency

林宝卿(1939~),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子立(1983~),男,福建厦门人,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

猜你喜欢

平声闽南漳州
情调漳州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闽南少年
“一三五不论”之我见
小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