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长征诗词的永恒魅力

2017-11-29柳红玲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山川长征毛泽东

柳红玲

【摘 要】毛泽东长征途中创作了8首诗词,它像一部史诗讴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翻越的无数名山大川成为毛泽东长征诗词的主体意象。在这些诗词中,大山大河既是红军革命力量得以保存的天然屏障,也是诗人眼中的审美对象。由于诗人超人的智慧和语言功力使得这八首长征诗词成为经典充满永恒的魅力。即便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今天,毛泽东的这些诗词作品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长征;诗词;山川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的功绩彪炳史册,他的思想、他的理论著作以及他的诗词作品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诗歌宝库中,毛泽东的诗词同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目前,已经整理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有67首,其中《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8首是毛泽东在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完成的,被称为“毛泽东长征诗词”。本文拟就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时期的诗词创作,联系长征的历史背景,解读毛泽东长征诗词的永恒魅力,以飨读者。

一、毛泽东长征诗词创作的历史大背景

1933年9月红军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他们排挤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特别是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搬家式的战略转移导致部队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红军在突围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几乎把中央苏区断送殆尽。毛泽东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压,处于人生的逆境状态。早在长征出发之前,毛泽东就已经陷入深深的焦虑中。这在1934年夏天毛泽东填写的《清平乐·会昌》中已有流露。“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虽然整首词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丝的忧虑和愤懑,可一句“东方欲晓”就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个时段。这是他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词,也是在向中央苏区告别。

1958年,毛泽东回忆起当年创作《清平乐·会昌》时的复杂心绪时这样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可以想见当年红军面临的重重困境。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但是毛泽东的心里并不轻松。红军丢掉根据地后,短短两个月,原先的八万人马就锐减到两万。红军还能走多远,走多久?还能打多久?要走到哪里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再图大业?这都成了新的现实问题。

毛泽东临危受命,肩负着异常沉重的历史责任。1935年2月毛泽东在二渡赤水,第二次路过遵义北侧的娄山关时,写下《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词中选择的这些意象:西风,大雁,寒霜,残月,山路崎岖,马蹄杂乱,军号声时断时续。上半片写的凝重、压抑,下半片写的前途未卜。毫无打了胜仗后的洒脱与欣悦,但却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巨大的精神压力。1932年2月虽然攻克了娄山关,因为此时红军依然处于困境,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攻克娄山关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红军的被动局面,毛泽东内心深处的担忧郁闷无处排遣。

毛泽东在1958年又《忆秦娥·娄山关》这样作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注解里可以看出当时红军队伍处境的艰辛难熬。词中虽然也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定信念,但情绪是沉郁悲壮的。

二、“名山大川”成为长征诗词中的主体意象

毛泽东的诗词,以写大意象见长,总是写得宏伟壮丽。在8首长征诗词中, 几乎每一首都涉及到大山或大河,而且《十六字令三首》专门写山的险峻与巍峨,其它几首也都包含山水的意象。

长征中红军翻越过了无数高山大川,确如《七律·长征》中描绘的那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人以山言志。写山的深沉, 山的坚韧, 山的伟大; 他把山的奇伟雄浑与他的诗情融为一体。在经历了娄山关战役之后,毛泽东远眺一带远山,发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叹息。最典型的就是《十六字令三首》中第二首:“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诗人在此充分驰骋想象:如若是排山倒海,那江水必然卷起海一般的巨浪。正如奔腾厮杀的一群战马,又像是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山的意象在这里,随着诗人的主观联想,变得内涵丰富而灵动,意趣盎然。

1935年10月,过了岷山,豁然开朗,在红一方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诗兴大发,连续写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几首和长征有关的诗词。《七律·长征》五十六个字概括出了长征的伟大历史,特别是诗的颔联与颈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中的五岭与乌蒙山脉、金沙江与大渡河是红军长征走过的万水千山的代表,而诗人用“腾细浪和走泥丸”更是反衬出红军战士摇山撼岳的英雄气概。

《念奴娇·昆仑》中写站在岷山上远眺终年积雪的昆仑山发出“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為鱼鳖” 的慨叹与身世之感。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又有浪漫主义相想象,意象内涵深厚隽永。endprint

《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是这一时期的点睛之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①?”

六盘山是红一方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此时长征已是胜利在望,毛泽东看着插在六盘山上的红旗,发出长缨缚住苍龙的战斗牒文,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21日所写的一首诗。是毛泽东在吴起镇西山督战,战斗胜利结束后写给彭德怀的,其中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是说吴起镇山险沟深,诗中虽然没有描写具体的山名,但可以想见红军长征辗转两万五千里,每天都在高山大川之间与敌人周旋战斗、跋山涉水的艰险。

在这些长征诗词的描写中,高山大川是客观的,是审美的对象,它们既是红军将士的赖以生存的家园和驻地,是红军革命力量得以保存的依靠,同时更是长征途中红军队伍必须时时面对的艰难险阻和征服的对象。

三、毛泽东长征诗词的永恒魅力

诗人贺敬之在1996年首届毛泽东诗词国际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曾说: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面貌和灵魂,单单靠对这个民族物质文化生活外观的浏览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深入研读那些对这个民族产生具有历史永恒价值的文化和文学名著。要想了解中国人民的真实面目和精神,在所研读的经典著作中,是不能不列入毛泽东诗词的。

也曾有外国人评价毛泽东是“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充分说明毛泽东笔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了全中国人民,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东南亚诸国也享有盛誉。

(一)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崇高思想境界

坚定的信念是取得成功的基石,在毛泽东17岁离开故乡韶山时,曾留给父亲一首改写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中就透着理想的光芒和洒脱。他为了追求知识走出韶山,来到湘潭求学并参加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树立起为劳苦大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崇高志向。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真理而创办《湘江评论》,与同学“粪土当年万户侯”,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领导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其间毛泽东经历了妻子孩子的生离死别,同志的误解与不公正的对待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威逼利诱。所有这些都没能动摇他坚定的理想信念。长征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悲壮苍凉,《十六字令三首》的气魄与豪迈,《七律·长征》的不怕艰难困苦,《念奴娇·昆仑》的大同理想,《清平乐·六盘山》的信念与英雄气概;就像一部史诗记录下红军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又以一首《沁园春·雪》表达反对内战呼唤和平的愿望。至此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潮,焕发出勃勃生机。

长征诗词爱写山的险峻、山的气势,大山也是坚定信念的象征。读毛泽东的诗词时常能读出他“仁者乐山”的大智大勇和革命家的独特气质。他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始终孕育着救国救民的责任和理想,正因为有了这样崇高思想境界,才支撑起他长征中顽强的革命斗志,才有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举世瞩目的壮举。

(二)毛泽东长征诗词语言的丰富涵盖力

《七律·长征》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门见山用了一个“不怕”赞美了红军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简单而极富表现力,给红军的长征精神定下基调。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与敌周旋和殊死搏斗的著名天险,象征红军长征中历经的“万水千山”。尤其是诗的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用“腾”“走”两个动词把静止的山脉动态化,在诗人眼里,巍峨的五岭与磅礴的乌蒙山已化作腾起的小浪和滚动的泥球,不仅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诗情,而且想象奇特。

毛泽东曾经自注《念奴娇·昆仑》:“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在词中他把昆仑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表达了他的大同思想,联系到他的事业,正如《国际歌》的歌词表述的那样:“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预言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言外之意是诗人坚信的理想必将造福全人类。世界革命会取得最终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只是时间问题。

在众多古典诗词中,优秀的哲理诗已经是凤毛麟角,而用古典诗词写政治主题更是难以驾驭,可毛泽东却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诗人仅用一首七律,56个字就完成了整个长征这样一个宏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而且有经过有感受。《念奴娇·昆仑》中一句“环球同此凉热”就把反对帝国主义的主题提炼出来,足见得毛泽东诗歌语言的丰富涵盖力,他驾驭语言的功力和超乎常人的大智慧确是常人力不可及的。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而他和那个时代普通读书人不同的是,他能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化腐朽为神奇建立丰功伟业,同时还能用中国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古典诗歌把他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史表现出来,如史诗一般令人仰望,这在中外历史中都是独树一帜的。这从他创作的长征诗词中可略见一斑。即便是在各种复杂思潮相互激荡的今天,毛泽东的这些诗词作品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这些诗词背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独特的理性思考使得这些佳作具备了永恒的魅力和时代价值。

注:①毛泽东1958年对《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批注:“蒼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川长征毛泽东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1949,毛泽东点将
山川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