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文官补服的图案设计特色解读

2017-11-28张丽

青年时代 2017年30期
关键词:文官明代特色

摘 要:补服制度起源于明代,明清两代官方用以标示和区别官员的身份等级;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图案工藝品,佩戴于官服的前胸后背。在“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之等级森严的环境下,补服图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符号意义被不断强化,图案设计逐步形成了鲜明特色,随着读书出仕的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加深,明代文官体系日渐庞大和巩固,反映在文官补服上,其图案反映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其特色是日渐精致、简洁干练。

关键词:明代;文官;补服;图案设计;特色

补服制度起源于明代,明清两代官方用以标示和区别官员的身份等级;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图案工艺品,佩戴于官服的前胸后背,也被称作“补子”,通常为方形或圆形。补服最早于唐代有过应用,而以补服图案作为区分官员身份等级的补服制度始于明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文规定官吏常服为盘领大袍,在胸前背后各饰一方形补子,文官图案为禽,以示文明,武官图案为兽,以示威猛,御史和监察官则为獬豸(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此外,皇帝特恩授予的赐服补子图案有麒麟、飞鱼和斗牛(都是传说中的龙形神兽)等。作为一种法定的成文制度,明代以来的补服制度在官方文件中被明确规定了代表等级、身份的禽兽或神兽的图形名称,但不曾详细规定动物图形的姿态,以及除了动物图形之外的其他装饰元素。但补服图案作为一种完成精致的工艺品,除了主体的禽兽或神兽形象在摆出一定的姿态,还有其他各种装饰纹样,这些纹样和主体动物造型共同构成了精致的补服图案,因此,各地各时期的工匠艺人在遵照官方的文字规定设计制作补服图案时,必定会有所变通,从而造成了传世的补服图案和各种资料文献中呈现的同一身份等级的补服图案具有不同的图案面貌。笔者从各种书籍资料中收集了传世人物容像中的补服图案,并拍摄了很多博物馆中收藏的明代补服实物图片,大体发现,明代补服图案的设计特色主要体现在文官补服上,其图案反映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其特色是日渐精致、简洁干练。故主要以文官补服图案为例,拟对明代文官补服的图案设计特色稍作解读。

一、明代文官补服图案反映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明代文官的补服图案是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为练鹊;同为文官的御史和监察官使用獬豸这种神兽图案。在明代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其官服式样一直不曾改变,但在官服上起到装饰和识别标志作用的补服图案发生了很大变化。明代补服图案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前期补服通常是预先织就于袍服面料上,再随之剪裁成衣,色彩通常为单一金银色;中后期的补服,不再预先织就于面料上,而是单独制作成块再缝缀于袍服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补服”,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的织造演变为刺绣、缂丝等多种工艺并行。

作为一种表明身份、彰显秩序的体系,在“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之等级森严的明代环境下,补服图案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符号意义被不断强化,其图案设计逐步形成了鲜明特色,并与民间广泛流传的吉祥图案的应用相得益彰。比如,代表文官的最高等级的仙鹤,同时也是中国民间吉祥图案中的重要元素,仙鹤代表富贵吉祥和长寿,在民间多有使用;文官中能升任到最高级的人通常已年长,故一品仙鹤补服的图案设计后来添加祥云、松柏、花卉等纹样,与民间吉祥图案相近,构成一幅寓意吉祥的精美图画,一品文官历来人数稀少且全部供职于京城,京城中长期云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艺人,他们以各种工艺才华服务于高级官僚阶层、自是尽心尽力,故在官员补服图案制作上,官方和私人都有条件下大气力,聘用最好的工匠艺人制作,甚至不远万里,从苏州、江宁等地制作完成再专人押送至北京。其他各品级官员的补服图案设计及制作也大体如此,二品文官补服主体图案是锦鸡,辅助装饰图案一般采用芙蓉花,与锦鸡图像相得益彰等,当时很多官员都能自行聘用工匠艺人设计制作补服,让自己的补服与同僚有所区别。这些都使明代文官补服图案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官员等级标志与民间的吉祥寓意和文化结合起来,也接地气地反映出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明代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学而优则仕”体现人生价值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读书出仕的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逐渐加深,接受官方正统教育和通过科举出仕的人逐渐增多,明代文官体系日渐庞大和巩固,反映在文官补服上,其补服图案的设计及其特色演变就是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因为“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故每个等级、每个个人的补服图案都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即便等级身份与他人一致;也因为“优而仕”,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等,明代中后期的官员服饰逐步走向精致奢华,具体表现在色彩不再是单一的金色,图案底色也不再是袍服的颜色,可选用各种与袍服色彩具有相似或相反的底料颜色。而主体禽兽造型之外的次要装饰元素,也由过去单一的云彩纹样演化为逐步增加了花卉、松柏、浪潮等元素。

二、明代文官补服图案制作精致、简洁干练

明代初年的补服图案是用织锦工艺织就于袍服面料上,后来以织锦工艺单独制作在一块底料上再缝缀于袍服上;底料色彩也不局限于官袍颜色,总体风格、制作工艺逐步繁杂。随着明代社会面貌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官员补服的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的织锦演变为以织造和缂丝等多种工艺并行,尤其是缂丝工艺,能在图案中呈现立体的精致逼真的效果,故在高级官员补服的设计制作中被广泛采用,今天很多博物馆中收藏的明代补服都可以看到缂丝工艺的运用。明代官员常服有红、蓝、绿等颜色,一品至四品为红色、五品至七品为蓝色、八九品为绿色。为了对应并衬托补服图案效果,明代补服图案常以土黄、石青、桃红等颜色做底色,再饰以各种图案和装饰元素。明代补服装饰图案崇尚简洁大气,禽兽造型较大,特征明显、色彩鲜明,整个图案是典型的单独纹样,不同等级文官补服图案中的飞禽造型较为趋近于写实。明代前期、中期的文官补服图案多用双禽表现,后期改为单禽,单禽造型舒展,较先前双禽图案中的鸟体型大些,且背景装饰元素逐渐趋于简洁,故明代文官补服图案的整体造型和观感趋于干练简洁,在织绣、缂丝等制作工艺的映衬下,整个补服图形的装饰效果更为传神。不过总体说来,因为各地各时期的工艺手段有所差别及交通通信、资讯来源的不平衡,各地各时期所设计、制作的补服图案仅能根据制度规定选用大体动物造型,但在细节上无法统一,只能任由工匠艺人在一定框架的约束下自由发挥,不过这也为今天的工艺美术人员带来了非常丰富的图案艺术资源,便于探寻当时的图案设计之风貌。

三、结语

明代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图案工艺品。在“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之等级森严的环境下,补服图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符号意义被不断强化,其图案设计逐步形成了鲜明特色,并与民间广泛流传的吉祥图案的应用相得益彰。随着读书出仕的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加深,明代文官体系日渐庞大和巩固,反映在文官补服上,其图案反映了当时的“学而优则仕”的主流价值观,其特色是日渐精致、简洁干练。笔者的行文源自对各种资料的解读和自己的理解,有不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张丽.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J].戏剧之家,2016(20).

[2]王可.“补服图案”与民间美术——从明清补服图案及制作工艺看民间美术与上层美术的相互影响[J].艺术研究,2008(1).

[3]张丽.纵论明代补服图案的装饰特色[J].当代青年,2017(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官明代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陕西华阴市唐宋素墓发掘简报
完美的特色党建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北京政府时期文官任用制度的运作成效
斗联话谐音